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园配合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1-05-05 20:26:56)
标签:

家居

分类: 家园共育~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如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进入幼儿园后,许多小班的孩子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穿脱简单衣服等。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孩子将来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让幼儿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和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造成的。首先是家长的过度溺爱。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其次是家长怕麻烦的心理。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这样,在家中一切需要孩子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的目标是调查了解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探索家园配合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的最佳途径,与家长达成共识,让幼儿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和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家园配合的方法:1、提前家访,了解情况。2、开放活动,沟通情况。3、出现困惑,及时指导。4、多种形式,指导家长。


  总之,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相信:结合家园同心,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提高起来。


  一、研究背景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小班幼儿会自己动手吃饭,会自己大小便,大小便后会自己洗手,睡觉前会把自己脱下的衣服折叠整齐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以后能自立于生活奠定基础,使其终生收益。然而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都请有专人照顾,负责接送和生活料理,孩子也就时时有人在身边帮忙了,只要孩子想什么,成人就会做好什么,孩子不需要做任何的努力。由于这种过度的自幼受宠,孩子的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自理能力差。以致于进入幼儿园后,许多小班的孩子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穿脱简单衣服等。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孩子将来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培养小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做到家园互动。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的目标是调查了解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探索家园配合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的最佳途径,与家长达成共识,让幼儿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和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1、研究时间:2006年9月——2007年6月。


  2、研究对象:本园小班25名幼儿。


  3、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谈话、问卷了解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进餐、睡眠、脱衣服、盥洗、入厕),进行现状调查分析 。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活自理能力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行为研究法: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现状调查分析、案例记录等,采用行为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家园配合的最佳途径。


  3、调查内容


  1)家长处理幼儿日常自理生活能力的态度和措施的调查问卷


  2)幼儿实际在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调查


  3)家园配合共同指导后幼儿在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调查


  三、研究结果


  (一)调查与分析


  表一 家长处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态度和措施调查 方式类别 家长 孩子吃饭,你的做法 1、让孩子自己吃 5 2、边鼓励,边和孩子自己吃 8 3、喂孩子吃 12 孩子小便,你的做法 1、让孩子自己去 6 2、跟在后面,语言提示 9 3、赶快帮忙 10 孩子睡觉,你的做法 1、自己去睡 4 2、哄着睡 11 3、陪睡 10 孩子穿衣,你的做法 1、孩子自己穿 5 2、语言指导,鼓励孩子自己穿 7 3、给孩子穿 13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家长以服务好孩子的日常生活为自己最大的满足。在吃饭、入厕、睡觉、穿衣各项内容中的第二和第三的数据比率都明显高于第一项,这说明家长在家带养孩子时都尽力为孩子服务,他们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生怕孩子不会,做不好,由于这种过度的自幼受宠,孩子的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自理能力差。


  表二 幼儿在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调查 项目 好(会) 一般(帮忙) 差(不会) 盥洗 入厕 7 6 5 8 7 5 6 7 9 8 6 9 11 8 10 8 9 11 14 8 7 12 9 10 洗手 擦毛巾 进餐 独立进餐 拿小勺 睡觉 穿脱套衫 穿脱裤子 穿脱鞋子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由于家长的过渡溺爱,幼儿不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各个项目中自己会的比率很低,究其原因: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造成的。首先是家长的过度溺爱。现在的孩子个个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在家里几代人围着他转,哄他开心,因此许多小朋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时候吃一顿饭,孩子在前面玩,大人在后面边跟边喂,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力亲为,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能力渐渐消失,依赖心理逐渐增强。其次是家长怕麻烦的心理。由于小班孩子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饭粒,家长嫌脏,吃好了还要搞卫生,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而且干净;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这样,在家中一切需要孩子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家长这种错误的教养方式剥夺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机会,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依赖本来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与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这话确实值得深思。


  (二)家园配合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最佳途径


  表三 家园配合共同指导后幼儿在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调查 项目 好(会) 一般(帮忙) 差(不会) 盥洗 入厕 15 16 13 14 18 12 20 18 7 5 6 7 6 7 4 6 3 4 6 4 1 6 1 1 洗手 擦毛巾 进餐 独立进餐 拿小勺 睡觉 穿脱套衫 穿脱裤子 穿脱鞋子 由表三可见通过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已有明显进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环境。家长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所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失去家长的配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实现。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家园配合的方法:


  1、提前家访,了解情况。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一大转折。他们离开了温暖的家庭,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暗自落泪、有的不肯上床、有的拒绝进食等等。孩子的种种不适应,必然会使家长不放心。


  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在孩子入园问题上的许多困惑,使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在小班孩子入园前,都会提早进行家访,熟悉每个孩子,了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情况与家庭教养方式等。在家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老师,我们家孩子吃饭都是大人帮他喂的,到了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怎么办?、“老师,我们家宝宝不会自己穿衣服,也不会自理大小便,到了幼儿园你们要帮他弄的。”听了家长们紧张的话语,看到家长们急切的眼光,我们首先安慰家长,不必为孩子担心,你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老师都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好的,然后向家长提出要求,为了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就需要你们的配合,在幼儿入园前的一段时间,从现在开始,请他们在家中教幼儿一些必要的自我服务的技能,如自己学着吃饭、穿衣、如厕等,教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家访不仅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也使自己以后的教育更贴近幼儿的实际,并更具有针对性。


  2、开放活动,沟通情况。


  对于刚进小班的孩子来说,家长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但对于只是教师口头的反馈还不够,他们需要亲眼看见才能够放心。于是我们会为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提供机会让家长到幼儿园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从生活到游戏,从运动到学习,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的表现,心里也就踏实了。而在看的过程中,我们向家长提出要求,让家长只许看,不能动手帮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会把自己的孩子与其它孩子进行比较,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有利于家长在家配合幼儿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比如,我班的秦天乐小朋友,每次吃饭小手拿调羹就是不协调,常常吃到最后一个,我们对他爸爸说了好几次,让他们家长在家配合老师,帮助孩子纠正拿调羹的方法,但他爸爸总是不以为然,还对我们说:“老师,没关系的,他已经习惯了,用不着纠正的”。然而,在为家长开放的半日活动中,他看到了自己孩子确实由于拿调羹方法不对,吃饭速度比别的孩子慢了许多的情况后,主动对我们说:“老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配合老师,在家里纠正乐乐拿调羹的方法了”。没想到,在家长的主动配合下,过了双修日,星期一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就大有好转了。


  3、出现困惑,及时指导。


  当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时,意味着他将踏出人生的第一步,这一步关键而重要,他从家庭走向社会,这对每一个宝宝来说都是一种转折,这种转折往往痛苦的。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和父母共同帮助宝宝度过这样一个转折期也是非常重要。同时幼儿园的老师要帮助家长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解答家长们的问题。比如,我们班吴卫怡妈妈对我们老师说:“老师,早上我们要赶着上班,孩子睡不醒,起来后半天也不想动,如果再等她自己穿衣服,我们就会迟到的了,所以每次我们都是帮孩子穿的”。听了她的话,我们就告诉她:“首先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早上可以提前叫醒孩子,让她有个醒来的感觉,然后表扬她、鼓励她、让她自己穿衣和洗漱,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要花时间和要有对策的”。家长按照我们老师的建议去试着操作,一周后家长反馈说这样效果真不错。老师的适时指导,既能帮助家长很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也能给孩子的成长多一些关怀。


  4、多种形式,指导家长。


  小班幼儿学做事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家庭,家长总是有许多顾虑和担忧,而导致不放心。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里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截然相反,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事事依赖大人。可为什么在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家长还要继续“帮忙”呢?


  1)变“怕”为“导”。


  许多家长是失败在“怕”上。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怕穿慢了会生病;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怕掉得到处都是,怕吃的慢饭凉了;孩子自己洗脸怕弄得到处是水,怕洗不干净。对“培养自理能力”正确的认识就这样被“怕”字给遮住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家长学校的形式,转变家长的观念。如向家长开设讲座《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家长懂得:孩子刚开始学习自理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我们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必须以游戏的口吻,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孩子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比如在收拾整理玩具时,可这样对孩子说:“积木宝宝、图书宝宝很累了,他们想回家休息了,请你把它送回家,不过要看清楚,不要把积木宝宝送到别人家里。”又如穿套式毛衣,可以边念儿歌边教孩子:“小衣服,放放好,我来钻洞洞,大洞洞里钻进去,中洞洞里钻出来,再钻两个小洞洞。”使家长在家中教孩子时,与幼儿园采用一样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掌握。讲座后,家长的反响较为强烈,都说讲座对自己很有启发,自己回去要制定一套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计划。


  2)变包办为鼓励。现在大多数孩子平时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由于“隔代亲”的影响重养轻教,什么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在家中不能自我服务;有的虽然拥有“正确的教育观”但是由于总是顾虑:对孩子照顾不周孩子的父母要不高兴,所以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些父母与长辈合住在一起,这些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长辈舍不得,百般阻拦,两代教育方法上不一致造成孩子自我服务的无法进行。


  针对祖辈家长带养孩子的特点,我们就指导家长:变包办为鼓励,让家长给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于是我们就在家长会上教家长一些方法,鼓励家长看到孩子一点一滴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如看到孩子起床后能学着折叠被子了,我们就应该对孩子说:“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样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绝对不可说:“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样孩子就会丧失信心,以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并提醒家长平时给孩子准备的衣服要便于孩子自己穿脱的,也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同时还请家长介绍一些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在班中交流,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所有的一切,目的在于让家长都对“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开始重视起来,只有家长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共同、一致地培养孩子。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当然,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相信,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提高起来。


  四、建议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多给予肯定。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班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容易受干扰也容易转移。成人要有很大的耐心和宽容的态度,要能体谅孩子,给孩子机会去重复操作,孩子自然会进步,自信心也会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


  (二)、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应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三)、不断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作为家长,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去做事。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幼儿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