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压力源与生活事件

(2010-12-29 12:46:4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压力源与生活事件作者:养生天使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喜悦和悲伤,而这些情绪体验的产生是由于不同心理社会压力源所导致,例如亲人亡故、患重病、失业、判刑等等。可见,在众多的压力源中,与人更密切相关的是应激性生活事件,或称为生活压力源。公认的生活压力源有以下三方面。

1.生活改变

       生话变故是指个人日常生活秩序上发生了重要改变,一般是指那些给人带来紧张甚至痛苦的负面情绪经验。霍姆斯和黧黑,从各方面收集一般人对生活中最关心的事,列出一百个项目,然后再让400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者,判断其可能使人产生心理压力的大小,进行评分,分数越大表示压力感越大。最后选定43个项目,按其压力感的大小排列,编成了生活事件压力量表。在这个表里,丧偶(100分)排位最高,其次是离婚(73),夫妻分居(65分)等等。霍姆斯等人后又对5000人进行调查,发现压力感得分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若一年内经历的各种事件得分不足150分的,预示下一年基本健康;若评分在150-300,次年有50%的可能性患病;若评分在300以上的,次年有70%的可能性患病。

2.生活琐事

        西谚道: 最后一棵草会压垮骆驼背 。同样的道理,烦心的生活琐事,日积月累之后也会给人造成压力。研究压力与情绪的心理学家拉扎鲁斯等人把生活琐事归为六个方面:  (l)家用支出方面:家庭生活中的切费用支出,诸如衣、食、住、行、娱乐、纳税,以及学费、医药费、保险费等等,多数家庭都会感到负担沉重。

( 2 )工作职业方面:家庭的经济收入靠工作获得,工作与职业的性质、兴趣、待遇以及发展机会等,对一般人来说,失意者多,满意者少。工作职业也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

( 3 )身心健康方面:家庭成员中,难免有人生病,而且家人相处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因此,疾病的痛苦和人际相处的困难,将增加人的心理压力。

( 4 )时间分配方面: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无法支配和把握自己的时间,己经

形成一种极大的心理压力。对现代人而言,时间问题发生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事务多时间少而造成顾此失彼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等待与浪费时间的痛苦。

( 5 )生活环境方面:居住在现代都市的人,近年来遭受环境污染的问题己日趋严重。构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中,除空气、噪音等污染之外,属于文化层面的污染,也随社会变迁而恶化。对终日处于污染中而无法逃避的人来说,其心理压力自然沉垂。

( 6 )生活保障方面:人的生活是有目的有方向的,除了现实生活之外,每个人都会为末来的安全保障打算,诸如学业进修、工作保障、职位晋升。

 

3.心理因素

        在生活压力心理因素方面,挫折和冲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

       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这种对个体行为发生阻碍作用的刺激情境,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二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心理学关注的是后者,即个体在挫折情境下的挫折感。人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和社会交往中,都有可能碰到挫折。因而,这些挫折都有可能形成压力。

        冲突是一种心理困境,它是指因个人同时怀有两个动机而无法旅兼而获得满足所致。最常见的心理冲突有三种:1)双趋式冲突,是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有两个需要追求的目标无法同时兼得,必须二者取一,而又不愿舍弃时,就会产生双趋式冲突。例如,家里财力有限,又想买房,又想送子女出国留学,二者只能取一,就会有冲突。2 )双避式冲突.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困境。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就会产生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但迫于情形,只能避开一件,而必须接受另一件,在作出这样的选择时,就会产生双避式冲突。3 )趋避式冲突,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当同一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满足某种需要,但也可能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境下.就会产生趋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如,某学生既爱上网聊天,又担心学习时间不够:两位男女大学生相互爱慕,既想谈恋爱,又怕影响学习等等。

       上述三种都是比较简单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动机冲突要复杂得多,而且常常不能轻易获得解决。因此,冲突容易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