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日韩国民体质为什么那么好?

(2010-12-01 18:46:51)
标签:

日韩国民体质好

日韩对灵芝应用

日韩对灵芝研究

中医对灵芝认识

中国

分类: 保健养生


 

http://pic.yupoo.com/gzfz/AF5g7L1V/bcXRn.jpg

在刚刚闭幕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99枚金牌、119枚银牌和98枚铜牌,历史上第8次蝉联金牌榜、奖牌榜双第一的位置。“事实胜于雄辩”,在所有的亚洲国家中,中国无疑是公认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并且就算在世界范围内这么说,也不过分,但说到体质强国,中国就不得不让位于日本、韩国了。究竟是何种原因,让一向谙熟养生之道的华夏民族在国民体质的问题上败给了大和和朝鲜民族?下面就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底。

 

先看两段事实性的话述:
1、为了日本国民摆脱“亚健康”的状态,日本政府与学者推出了一系列灵芝新理论。他们提出,通过长期食用灵芝,从而达到“快食、快眠、快便、快动”的人类健康新标准。
2、韩国四千七百万人,其中一半以上食用过灵芝。大韩民国每年都从中国大量进口灵芝。很多韩国人都习惯在上、下班坐地铁通勤的时候,人手一瓶灵芝口服液,以此来防病补身,这已经在整个韩国形成了一种时尚。

谜底揭晓:答案就是灵芝!是灵芝强壮了整个日、韩民族。

除了日韩对灵芝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外,台湾学者也曾提出,长期食用灵芝可以改变人体的老化定律:老年人吃灵芝,延缓衰老;中年人吃灵芝,抗老防衰;年轻人吃灵芝,永葆青春。

相较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研究及食用灵芝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泱泱大国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早在几千年前祖辈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灵芝的神奇功效。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药学名著,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这样认为,灵芝“益心气,增智慧,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

中医则认为:灵芝性温,味淡、微苦,入心、脾、肺、肝、肾经,有补气养血,养心安神,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心气血虚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肺肾亏虚所致的久咳、气喘等。

药理研究表明,灵芝主要含赖氨酸、亮氨酸等15种氨基酸和甜菜碱等4种生物碱以及钠、钾、钙、铜、锌等13种无机元素,此外,蛋白质、糖类的含量也十分丰富,能增强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强心、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增加心肌缺血氧供应,降压、降脂、护肝,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周围血中白细胞增加,并有抗过敏、止咳、祛痰及抗辐射的作用。

就是有着这么多神奇功效的仙草灵芝,在中国,竟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群吃过,更不要说长期食用的人了,在中国,甚至找不到长期食用灵芝的成功案例。究其原因,皆因两千多年以来,野生灵芝的数量非常稀少,只有尊贵的帝王及少数王公贵族可以享用外,平民百姓根本无法接触到。追溯到现代,大陆地区的人工栽培灵芝历史也不过只有40年。灵芝的栽培、功效及其深加工均未能引起政府和广大百姓的重视,栽培主要是依靠菜农来完成的;使用的原料是含有化肥、农药残留的棉籽壳、秸秆等,培育出的灵芝也只是养分积累少的速生型,因此许多处于亚健康的人群还尚未亲身体验到灵芝的神奇效果。

灵芝不能在大陆普及,不能造福中国百姓的原因是什么?1、宣传力度小。真正了解灵芝及其神奇功效的实际上并没多少人,人们都不了解灵芝,又何谈普及食用它呢?2、有效的灵芝产品太少。市场上的大多数灵芝没有经过深加工,故而食用起来不方便;经过加工生产而成的大多为灵芝片剂及胶囊等产品,不仅灵芝的有效成分含量不高,同时服用起来也不方便,更不利于人体吸收。

灵芝,是我们老祖宗发现的国宝。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灵芝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从只能由古代帝王、王公贵族享用,到今天,普通百姓也应该而且必须体验它的神奇功效。由此,在中国,灵芝文化及灵芝食用的普及已经迫在眉睫!

广州沣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了使人人健康活百岁,强壮整个中华民族,在全国最大的灵芝栽培基地——东北长白山进行了大规模的仿野生灵芝栽培。经过沣芝灵芝研究所的科研人员25年来坚持不懈对长白山灵芝的育种、栽培及研究,研制出不用药就能快速调双向理血压的液态灵芝祥芝灵,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高浓缩灵芝饮液,灵芝的有效成分高达80%——100%。为了使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灵芝的神奇功效,为了强壮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 沣芝将“一半功德一半利”得企业文化理念作为自身的最高追求,旨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兼顾强健整个炎黄子孙的体魄。

为呵护我们及家人的健康,为了真正强壮中华民族的体质,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早日了解灵芝、认识灵芝并亲自食用灵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