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开
					
											标签:
																				
                            彼岸花开生命感悟纪实报道 | 
					
 
    http://s6/middle/6cea8821gc72d9a4298a5&690    
鸟有巢,树有根,人有宿,此是自然之道也。人行千里,必思故里。我们的家园,是眷属共同生活的地方。那里生养了我们,给我们以更多的包容,蕴育了我们的心智。生于斯长于斯,家,便成了我们的根,离开了家的人,就会飘泊无依。然而我们真正的生命之源在何处,心灵的家园又在哪里?
 
 
 
 
寻访彼岸
良好传统的教育。女儿高中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已四年。接触到西方思想文化和当地华人教会的帮助,开始信仰基督教,信仰的鼓舞使她克服重重困难四年完成本硕连读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几十年在国内所受的文化教育和影响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对此,我的心里存在着很大的担心疑惑,甚至纠结和不安。担心她因此影响学业,误入歧途,正直豆蔻年华,不想让她过早的考虑那么沉重的人生终极的问题,从而影响和限制她的大好前途。在这个问题上我苦恼过,伤感过也纠结和迁怒过。
人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或是一种信仰还不了解的时候,会人云亦云地不加思索地就拒绝。  去年我曾把当时与女儿回复讨论的三封家发表在博客里,题目是《寻找心灵的家园》--三封家书引起的讨论。
一个博友的评论使我很受刺激,说女儿信基督教不是出于冲动,而我却是被那个时代洗脑了。
于是促使我两次赴美深入到学校及教会想更多的了解女儿的学习和成长。
几个月来,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一种新的生活。我被教会生活包围着,被基督圣徒关爱着,被基督的博爱感染者。
生命就是这样奇妙,不知道前面的路是什么,却不知不觉却走在路上了。
耳闻目睹,亲眼见证的一切,看到听到的都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东西,我在原来头脑中形成的固有观念也悄然地改变着。
在与教会的接触中感觉到教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充满温馨充满博爱,它可以把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聚在一起,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白人,黑人,黄种人,他们一见如故,亲切友善,眼神里充满了真诚友爱,特别是华人台湾,香港,大陆都亲如一家,对我这个新来的宾客十分关爱,整个气氛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喜乐,充满了一种生命的活力。
于是去年我写下了博文纪实报道《走进教会生活》《 心中有爱  
》《乐行其善》《在美国聚会》《幸福在哪里》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彼岸花开
一份克利夫兰的教会感恩节特刊摆在我的面前,不经意间一翻悦着,渐渐被特刊前言吸引:
“这一晚天气已冷烈,仰头不见星空。每一年美国感恩节我们如往年聚在这里,人声灯火交织成群,小孩童言嬉闹,大人多埋首擀皮面皮填菜肉馅。暖哄哄的火锅爱宴串场。窗外天光水影,我们一同来到主面前,数算所蒙之恩,并将感谢献上”。多么温暖的生活景象,多么感人的感恩话语。真是知恩知遇知爱,“这么大的恩,怎能述说的尽,屡次经阴间的死门滑跌而过,从顽强不信到依靠相信,自退却徘徊直到完全信托,向家人述说救恩的其乐,得着同伴门的扶持和成全,受到无比深切的服侍和照顾。还有,还有,谁能忘记,那一首午夜写给恩主而伴着轻细钢琴所朗读的长诗!这恩同着爱,在众人心中充满洋溢,那惊人的恩典,那是最真实的爱,最甘甜的爱”。不知为什么,读着这些话觉着很甜美。想起了第一次在严阿姨车里到的听到的圣歌音乐古朴悠扬,似一曲仙乐使人向往于天堂的美妙。据严阿姨介绍说这首曲子经由女儿怡陶填了词无论歌唱或朗诵则更加动人,我很想一览怡陶的才华,只可惜没能如愿。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学生、学者赴美求学、深造,有机会接触基督教。他们聪慧、勤奋,富于进取。不少人开始翻阅《圣经》,步入了教堂的大门。
基督徒们谦卑和蔼,助人为乐,喜乐关爱,对来自祖国各地的学子无私奉献,使他们能远隔重洋而体会到家的温暖,实在令人感动。女儿怡陶就是在这个光景中凭信安度,建立人生的信念,懂得博爱奉献,谦卑为人,并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继续翻阅这本特刊,一首由女儿怡陶写的感恩见证及小诗映入眼帘,我屏住呼吸读完了小诗,看后不由我百感交集,女儿成长了,她在梦中的微光中寻找得了心灵的栖息地,她的爱正在扩大,她知遇之恩,知恩图报。相信她在慢慢人生路上幸福平安会与她相伴。 
     
     
 
           
(部分图片选自宇宙的空间深表感谢)
前一篇:天接云涛连晓雾
										后一篇:芝加哥--传统与现代的缩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