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论语〉释译析用》第十二章:孔子论君子与小人(42条)(之一)

(2013-04-20 15:16:19)
标签:

《论语》辨析

《老子》辨析

《红楼梦》评论

杂谈

原创《〈论语〉释译析用》第十二章: 孔子论君子与小人(42条)(之一)

12.11.8)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②。主忠信,④不如己者,过,则勿⑤改。”

注释重:稳重。固:牢固。无:同毋,不要。友:名词作动词用,结交朋友。惮:怕。

意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稳重,就没有威严,学问也不会牢固。要坚守奉行忠诚信义的原则,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过错不要怕改正。”

解析:孔子论述君子应该怎样,也就是做到怎样才算够君子的标准。

孔子为什么强调“毋友不如己者”?是怕不但不利于上进,反而会退步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而且这也是人之常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看来人只能和自己地位能力知识水平差不多一样的人结交了。因为不如自己的不宜交,高于自己的,自己不如人,那高的,也同样是不和不如自己的结交。所以,只能和自己同等的人结交了。孔子的这一论点,和事实完全相符,事实上,人也都是和与自己相当的人结交朋友的。因为只有相当水平的人,才有共同语言。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稳重而有尊严,学问扎根于心,结交共同上进的朋友,有错误就改正。

12.21.14)子曰:“君子食①求饱,居无求安。②于事而慎于言,③有道而正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无:不,没有。敏:对外界事物反应快。就:接近,结交。正:纠正,改正。

意译: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住所的安适。而是把精力用在敏捷的处理事务,慎重发表言论,接近结交有道德操守的人,来纠正自己的缺点不足。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解析:无,解释成“没有,无心于”的意思,就是说君子本来就是这样的。而如果解释成“不要”的意思,就变成了对君子的要求了。所以,解释成没有、无心于更恰当。

“就有道而正焉”的“正”,应该是正己,不该解释成正人。后面的“可谓好学也已”,充分说明是正己好学,而不是为人师去正别人。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不追求生活多么舒适,而追求增强处事能力,谨慎于言论,接近和学习有道之人的德行,以端正自己的德行,好学不厌。

12.32.12)子曰:“君子不①。”

注释器:器皿,有各类器皿,各有专用。喻指有专长的人才。

意译:孔子说:“君子不像一件器皿那样,只具备单一的专用专长。”

解析: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君子应该是具备完美人格,全面才能,能掌管全局各方面工作的人。即孔子和弟子们经常讨论的“完人”。孔子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君子——当官的人才的。当官,就要有能掌管全局的德行和才能。这和我们今天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我们今天是既培养能当官的人才,更培养能从事各方面专业工作的人才。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首先,人人都应该修养自己具有君子的道德标准。然后是,要当官的,就要努力培养自己能掌管全局的才能。不想当官的,有特长,有专业爱好的,就好好专修专长,同时掌握相关方面的技能。

12.4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意译:子贡请教孔子,怎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把你要说的话先做到,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解析:子贡是非常善言辞的,是杰出的天才外交家。孔子是唯恐他的话说过了头而行动跟不上,所以才因材施教的如此回答的。实际上孔子是在强调要说到做到。其实,有些事是需要先说后做的。比如需要事先请示时,需要事先告示时,需要事先征求意见时,需要事先通知相关人员时,等等,就必须先说出来然后再做的。所要强调的就是要说到做到。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要说到做到。

12.52.14)子曰:“君子①而不②,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周:圆周,普遍。比喻普遍博爱、一视同仁。比:依附,勾结。比喻结党营私、朋比为奸。

意译:孔子说:“君子普遍博爱、一视同仁,而不结党营私、朋比为奸;小人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而不普遍博爱、一视同仁。”

解析:君子小人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集团,也可以指国家。个人只代表自己,集团和国家,有时可能代表绝大部分人,有时可能代表大部分人,有时可能代表少部分人,也许有时可能也只代表掌权人自己。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做普遍博爱、一视同仁的君子,莫做结党营私、朋比为奸的小人。

我们可以用是普遍博爱、一视同仁,还是结党营私、朋比为奸,来衡量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君子”还是“小人”了。

12.6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①乎!揖让而②,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射:射箭比赛。古时挑选人才的一种赛事。升:登阶进入射箭场所。

意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和别人争的事。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争胜负的话,那就是官府必要进行的射箭比赛了!但是,即使是比赛,君子也会作揖行礼,互相谦让的登阶进入射箭场所,比赛完毕下阶出来,又一起进餐饮酒表示友好。他们的比赛竞争,也表现出君子的高风亮节。”

解析:凡是正大光明、公平公正、友好团结的竞争,都可以看做是君子之争。君子之争,从根本上说还是无私无所争的。比如,即使是射箭比赛结果被选拔出来得到官位,对君子来说,当官,也必定要自己两袖清风,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还是无所争的,也可以说争到的只是无私奉献的机会。这就是君子之争。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做君子,无所争,其争也无私,争的也是无私奉献的机会!

12.7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④必于⑤,颠沛⑥必于是。”

注释不处:不想处在某种境况中。既不去谋求,也不接受赐予。不去:不除掉,不离开,不摆脱某事物。wū乎:何,哪里,怎么。造次:急迫匆忙而慌乱。是:这样,指不违仁。颠沛: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意译: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是,如果不是采用合乎道义的正当手段得到的,那是不会自己去谋求,也不会接受别人赐予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不是采取合乎道义的正当手段得以摆脱贫贱,那么就宁可不去掉贫贱,君子固穷。君子如果去掉了仁德,哪里还称得上君子的名称了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的时间里,也不会有违背仁德的行为出现。即使是在急迫匆忙慌乱的情况下,也必定处在不违仁的情境中,即使在患难流浪到处受挫的情况下,也必定处在不违仁的情境中。”

解析:仁德是君子修成的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违背仁德。没有仁德,无以称君子。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不取不义之财;任何情况下都固守仁德。

12.8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①也,无②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适:适合,恰好,舒服,引申为“一定可以”。莫:不,不要,引申为“一定不可以”义之与比:“与义比之”的倒装句,用道义比照衡量。比:比照衡量。

意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没有一定可以怎样做和一定不可以怎样做的主观成见,只有用道义比照衡量,合乎道义的就可以做,不合乎道义的就不可以做。”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凡事可行与否,不能以个人利益和兴趣爱好为衡量的标准,而是要以是否合乎道义为衡量标准。合乎道义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底线,凡事必须符合道义,绝不能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12.94.11)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②;君子怀③,小人怀惠④。”

注释怀:萦系于心,心念所在。土:家乡,乡土。刑:法律刑罚。惠:财货利益。

意译:孔子说:“君子心心念念想的是修养道德,小人心心念念想的是乐享家业;君子心心念念想的是遵纪守法,小人心心念念想的是财货利益。”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要把心念放在注重修养道德,遵纪守法上;切莫像小人那样只知贪得无厌,苟安享乐。

12.104.16)子曰:“君子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喻:知晓、明白、了解。

意译:孔子说:“君子明白知晓在道义上,小人明白知晓在利益上。”

解析:“喻于义”的君子,会守义而不争利,为义固穷,为义可以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为义可以吃千辛万苦,以致为义可以舍生忘死;而“喻于利”的小人,为利可以损人利己,为利可以无情无义,为利可以不仁不义,以致为利灭绝人性禽兽不如。

社会上“喻于义”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社会上“喻于利”的小人多乎哉?多也!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要做“喻于义”的君子,切莫做“喻于利”的小人。

12.114.24)子曰:“君子欲①于言而②于行。”

注释nè:原意是说话迟钝,此指说话谨慎。敏:思维敏捷,动作迅速。

意译:孔子说:“君子想的是说话要谨慎而思维行动要敏捷迅速。”

解析:此条语录的意思,和孔子答子贡问君子的内容基本是一个道理。慎言敏行,也意味着要少说话,多做事,要说到做到的意思。

致用:本条语录告诉我们要践行的君子之道是:少说多做,说到做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