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生:从美国老师《灰姑娘》教学实录看课堂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2011-12-15 23:42: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推荐资源 |
从美国老师《灰姑娘》教学实录看课堂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谭海生(发表于2007年第4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摘要:启迪学生思维是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从意蕴、技巧、社会、人生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引导学生自己“悟道”。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启迪思维;悟道
一、课堂提问与思维启迪
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求解,二是启思。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是向老师求取答案,而老师向学生提问,则主要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性环节。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中都会向学生提出数以十计的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在语文讲读课中所占的时间比例是相当大,有时甚至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课堂提问确实是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可以说,提问水平是衡量一个语文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往往通过课堂提问来体现,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往往通过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来表现。
在讲读课教学中,围绕某篇课文设计问题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启迪学生的思维;
1、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要表现的意蕴。既可提问全文所表现的意思,也可提问任一细部所表现的意思。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大量的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多数老师在进行文本意蕴提问时,都会为学生准备一个“标准答案”,并且“庄重”地向学生宣示答案的“标准性”。这种“标准答案”的存在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而且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一旦形成了“标准答案”观念,“等待答案”就会成为提问过程中的定势思维,积极思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但这个答案绝对不能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向学生宣示。
二、对《灰姑娘》课例的分析
下面是美国老师教学《灰姑娘》实录: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1]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2]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的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3]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有孩子举手回答:会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4]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昏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5]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并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6]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怎么样?[7]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8]
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所以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9]
孩子们欢呼雀跃。
(引自《羊城晚报》, 2005年12月24日。文中序号为编者所加。)
这是一个完全由问和答构成的经典课例。在一问一答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被老师一个个精妙的问题所激活,迸发出一串串绚丽的思维火花。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文本意思的问题,属最基本的问题。对此类问题,我们的老师可能会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什么意思?这篇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实际上就把对课文具体形象的感受变成了抽象枯燥的分析。美国老师问得很巧妙。在孩子们心中,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心中,“好恶”是一根最敏感的弦,对绝大多数事物,孩子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喜欢不喜欢”。美国老师轻轻拨动孩子心中这根“好恶”之弦,使《灰姑娘》所要传达的“善恶”意蕴深深植入了孩子们的心中。
第二个问题是“守时”问题,这是一个颇具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美国老师利用作品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引导孩子们去思考这个普遍存在但又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值得称道的是,美国老师的提问和评点轻松幽默,富有情趣,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守时”观念在欢声笑语中慢慢渗入了孩子们的意识之中。(对中国小学生的提问能否涉及“约会”,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继母”(后母)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后母”往往以反面形象出现。《灰姑娘》中的后母就是一个“毒妇”典型。美国老师的提问确实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美国孩子的回答更是令人喜出望外,心生感动。老师随后的评点充满了人性关怀。相信这个问题留给孩子们的思考将是长久的。悲悯情怀是可以培养的。
第四个问题是“交友”问题。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们对这个问题认识得越早,态度越正确,人生之路就越顺畅。美国老师利用童话故事中最常见的情节——好人总是在关键时刻获得朋友的帮助而度过难关——引导孩子们思考朋友问题,孩子们的反应很热烈,效果看来还是不错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生思考的材料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就看教师如何发掘,如何组织,如何引导。
第五、六、七三个问题涉及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大问题——人生抉择。第五个问题和第六个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灰姑娘的人生抉择,第七个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如何进行人生抉择。美国老师在小学阶段,在《灰姑娘》这样一篇劝善的童话故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一个小小的情节,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如何走人生路,如何进行人生抉择,这种时时处处注意培育孩子独立自主精神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孩子对老师的提问反应非常热烈。毫无疑问,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孩子们都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人生教育,今后面对漫漫人生,面对各种抉择,相信他们会有更多的自信与底气。
第八个问题是关于写作技巧的问题。美国老师没有一般性地提问写作技巧,而是提出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灰姑娘》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中的经典,水晶鞋是《灰姑娘》中一件极其重要的道具,整个童话故事最终的结局是由水晶鞋决定的。美国老师居然引导孩子们去质疑水晶鞋情节的合理性,确实需要胆识和想象力,需要对自己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和高度的信心。美国孩子的回答没有让老师失望。美国人敢于质疑一切的性格大概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吧。
第九个问题是肯定式提问,是对孩子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恰当运用这种提问,能有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三、几点思考
1、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讲授课文内容上,花在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上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少很少的。从《灰姑娘》这个课例中,我们看到美国老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上,而且这种思考是很广泛和很有深度的。语文课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基本上自己能读懂课文,(学生基本上读不懂数学课本)完全没有必要在讲解课文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2、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肩负着“传道”重任,美国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灰姑娘》课例所传之“道”涉及社会、人生、为人、处事等多方面,美国老师完全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从作品中去“悟道”,而不是居高临下、一本正经地向学生“布道”。在“悟”与“布”之间,中国老师有太多需要“悟”的东西。
3、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思维能力。只要引导得法,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老师,对自己有信心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对你的学生有信心。只要你给学生机会,学生就有可能还你惊喜。
Viewing the enlightening of putting questions on students’ thinking:
from Cinderella lectured by an American teacher
Tan Haisheng
(Chinese Dept.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3)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putting question; enlightening thinking; realizing 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