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中的同心结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人生感悟 |
“绳结一个又一个的好好系起
http://s14/middle/4ddea1f0x8847035dce0d&690&690
大概是妈妈编织中国结的缘故,对于中国结便有不同一般的情感。一根红绳,因为在妈妈手里的几次缠绕,便成了一个精致的绳结,寄托了最深切真挚的祝福。
中国结里的同心结,是接触的最多的。小小的绳结因为永结同心的意味,在中式婚礼中显得重要起来。记录宋代风俗的《东京梦华录》中,曾经详细记录过同心结在中式婚礼中的作用:
1、牵巾之用
中国结第一次登场在“牵巾”之礼中,“牵巾”之礼是主礼人将我们平日里看见的大红绸交给一对新人,新郎将其挂在手中的笏上,新娘将红绸搭在手中,新人相牵而行,继而相偕一同拜谒男方的先祖。(“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优,绾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手房讲拜。”--《东京梦华录》)这段大红绸便绾成同心结的样子,意为新郎新娘,永结同心,夫妻一体。
2、合髻之礼
合髻之礼始于唐宋,中国自古便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句子。称自己的妻子为发妻,亦是缘自于此。
合髻之礼一般在饮交杯酒前,唐宋起男方将左边的头发、女方将右边的头发剪下少许,绾为同心结。受到儒家传统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思想影响,唐宋起的合髻之礼亦因不合古礼而受到诟病。古礼中的结发,是将男方左边女方右边的头发编在一起,作为同心结。
无论世易时移,结发的传统始终保留了下来。男女青丝绾在一起,经历了岁月,永结同心。
3、合卺之用
"合卺杯深,少年相睹欢情切,罗带盘金缕,好把同心结。"
合卺礼中的同心结,见于宋代的《梦粱录》。("礼官以金银盘盛金银钱、彩钱、杂果撒。次,命妓女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意。")新人交杯,从此两手相牵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一点一滴,婚礼中的所有事,便是最深切的祝福。
妈妈手里一根丝线编做的绳结,也是千年里传承的祝福与情谊。
走过杭州,到过杭州苏小小的墓,林逋隐居的孤山。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李贺)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林逋)
这些流传的诗词,在千年里留下的是有情人的遗憾。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希望大牙做过的每一对新人,在婚礼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中,不留下任何的遗憾,都得到最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