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6
青云巷,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兴关社区,紧邻兴关路,覆盖了贵阳棉纺厂宿舍区的大部分范围,由于这附近有贵阳棉纺厂,所以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就多了些。
屏幕前的你可能会问,那么棉纺厂呢?
拆了,早拆了。
在我印象中,棉纺厂长什么样,我压根没见过,我家虽然原来住这里,但家人并不是棉纺厂的职工,所以他们也无法向我形容,那些砖红色的苏式建筑是多么和谐、宁静。犹记得十多年前的某个黄昏,我站在棉纺厂宿舍区所处的高地上,远方是醉美的落日,前方是早已夷为平地的厂区,那种凄凉的壮美,印刻在我心中,十多年过去,未曾衰减。
“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故乡的容颜。”
现在总说,要记住乡愁,留住乡愁,12月考研,命题人就要我回答“何为乡愁?”。我生长在城市,不知乡愁为何物。
如果说乡愁的大背景是瓦房、农田、小溪组成的村落景观,那这些矮矮的旧楼,开敞的院落,厂区种植的法国梧桐就是我本人的乡愁的物质载体。18号,我坐上公交车来寻乡愁了。
上一次来这里,是2014年,当时拿着我的摩托罗拉手机拍了一些画质很“渣”的照片,时隔快四年,我又一次来到青云巷,我行走于熟悉又陌生的小路上,不时浮现出这些街景所对应的童年时的模样,然后我发现,很多东西好像变了,好像也没变,巷道更挤了,多了好多简易房,这些是变化,而未被推倒的苏式楼,窗外的两株梧桐树,还有脏乱差,是不变的。
我曾在无数次临近入睡之际,在闭上双眼时,让这些童年时的画面出现:那巷道的拐角,那玩伴的呼唤,那些高悬烈日又无聊的午后,那两株梧桐树热烈的样子,这些构成我童年回忆的元素成了我的安眠药。
也许这就是乡愁吧。
还记得我在考场上以一种理性的语言解释“乡愁”:“乡愁,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就是···,从精神层面来说,是···”
乡愁是什么?我觉得这其实是无法回答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一种思绪,一种回忆,一份温热,一份味道。
我走在青云巷,淌过脏水,忍受着尿骚味,看着这些红砖房,在心中计算着它们倒下的时辰,这样的街区是不能留下的,虽然它们构成了我的乡愁,但必须消失,否则会成为城市的负累。
我离开了,离开了青云巷,在走出巷口的那一刻,我懂了。
每层单元楼有一个公用水池
我曾在3岁时,在这里度过过几个月的时间,然而我并没有印象,后来又进去玩过,对这个幼儿园印象最深的就是绿茵茵的草坪,烂烂的秋千,又长又黑的走廊,还有我们臆造的“女鬼”。
2014年拍摄,除了树木还绿着,其它真没什么变化,蓝色的彩钢瓦都还在呢。
跟随我的博客走访贵阳老街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