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的述评
(2025-03-30 15:26:48)分类: 杂谈 |
一位读者的述评
杜洪莲的《玳堰三桥》与张水绿《玳堰村》对比
2025年3月28日于衢州市地名文化研究会公众号上刊登的杜洪莲的《玳堰三桥》一文,在地名沿革、三桥历史、建筑细节等内容上大量复制张水绿的《玳堰村》的表述,虽有个别词句调整和文学性扩写,但核心事实描述、引用文献及结构框架均与张水绿的《玳堰村》高度重合。张水绿的《玳堰村》于2023年4月正式出版的《信安郡纪》中收录,杜洪莲属于未规范引用的抄袭行为。
具体相似部分如下:
一、地名沿革部分
张水绿《玳堰村》:
玳堰原名田头,以始居民将其屋建于新开田之头称;宋称江村(见《芝溪祝氏宗谱》“石桥碑文”);明,里人在村东芝溪筑了一条堰灌溉农田,遂,出现在官方文书上便称大堰或大堰头...清•康熙年间编《西安县志》,邵宗衡上报条目、因芝溪从北向西折南又折东,将村落地形冲刷成一个玳瑁状,改为今名。宗衡在《芝川大堰》诗中云:"大堰横溪一派清,即将"玳堰"取村名。
杜洪莲《玳堰三桥》:
最初村名为田头,宋代时改称江村。明代,村民在村东芝溪筑了一条堰灌溉农田,于是改称大堰或大堰头。清朝康熙年间,因芝溪从北向西折南又折东,将村落地形冲刷成一个玳瑁状,遂改村名为玳堰...当时里人邵宗衡曾赋诗一首来赞颂它:“大堰横溪一派清,即将玳堰取村名。”
(直接复制历史沿革描述和诗句,仅调整语序)
二、芝溪桥描述
张水绿《玳堰村》:
芝溪桥俗称大桥。位于村北芝溪中,系古代衢州北通徽州、东往富春江、杭州之咽喉。据明万历四十六年《芝溪桥记》载,祝太尉始建于南宋...康熙年间发洪水,冲垮,改为石墩木桥;民国再遭洪水冲坍,改木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桥南岸原立《芝溪桥记》石碑一方,建八柱凉亭一座,配茶摊、馃摊各一。
杜洪莲《玳堰三桥》:
芝溪桥俗称大桥,位于村北芝溪中,是古代衢州北通徽州,东往富春江、杭州之咽喉。据明万历四十六年《芝溪桥记》记载...康熙年间,芝溪发洪水,桥又被冲垮,重修后改为石墩木桥。民国时期...桥南岸原立《芝溪桥记》石碑一方,建八手角亭一座,配茶摊,粿摊各一。
(连标点符号和细节描述都高度一致)
三、下桥描述
张水绿《玳堰村》:
下桥位于芝溪桥下游百米处,系古代玳堰连接芝溪北岸花溪湾、鲍金地、海坞、芭蕉、水坑表(即大坪)、廿三岗、方田坞等自然村之要津。木结构。每遇洪水冲垮,设竹筏义渡...义渡处为巨大的青石铺筑之埠。
杜洪莲《玳堰三桥》:
下桥位于芝溪桥下游百米处,系古代玳堰连接芝溪北岸花溪湾、鲍金地、海坞、芭蕉、水坑表(即大坪)、廿三岗、方田坞等自然村之要津...每遇洪水冲垮桥梁,则设竹筏义渡...义渡处为巨大的青石铺筑之埠。"
(仅添加少量修饰词,核心内容完全一致)
四、大堰桥/钟楼底桥
张水绿《玳堰村》:
"大堰桥 亦称钟楼底桥。明时桥址位于钟楼东百米处...系赛前、龙王山脚、煤山底、金高椅、大殿滩、乌石蓬、大淤里、姜孟坑、白坑诸村民前往玳堰、上方、遂安、寿昌之要津。木结构。"
杜洪莲《玳堰三桥》:
"大堰桥亦称钟楼底桥。明朝时桥址位于钟楼东百米处...那时候,赛前、龙王山脚、煤山底、金高椅、大殿滩、乌石蓬、大淤里、姜孟坑、白坑诸村民前往玳堰、上方、遂安、寿昌等地,均须往此桥过。"
(直接改写原文)
—— 明辩是非者
具体相似部分如下:
(直接复制历史沿革描述和诗句,仅调整语序)
(连标点符号和细节描述都高度一致)
杜洪莲《玳堰三桥》:
(仅添加少量修饰词,核心内容完全一致)
杜洪莲《玳堰三桥》:
(直接改写原文)
前一篇:露中玉
后一篇:2025年0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