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安郡纪
卷二、文明古越从沧海桑田中萌发
(一)
、历史从沧海中走来
一、史前的岸然道貌
几亿万年之前,衢州沉睡在海底的深渊之中。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终于重见天日,成了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今衢江流域南北山体是当年中生代构造运动中隆起的丘陵带。侏罗——白垩纪以后,虽受到第三纪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衢州地域基本趋于平稳状态,起伏不大。
中更新世,原始人的脚步迈进了这块大地。他们与熊、象、犀牛、豪猪共舞,遍布的厥类植物、淡水鱼类、飞禽走兽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资源和维持生存的营养素。境内到处都生长着热带、南亚热带森林。天造地设的喀斯特地貌溶洞,遍布千里岗群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智人生息、繁衍创造了优越的客观条件。他们以血缘关系十数人或数十人一群,夜居山林和溶洞,日出守猎或下河捕鱼,或采集野草、野果充饥。所使用的是最简单粗陋的木棒、石器、骨角器。在数万年的繁衍过程中,迅速地发展成多族群的团队,向浙、闽、赣、皖边陲的仙霞岭、怀玉山、白(百)际岭山地辐射。
大约在距今二万年前,衢州地域大理冰期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千里岗群山、怀玉山、白(百)际岭、仙霞岭山地生长着的热带、南亚热带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成片成片地冻死。山地的河湖也开始干涸,一些动物因适应不了这突然袭击的冰天雪地,除没有被冰冻死的,纷纷东、南迁。生活在衢北山地的原始人虽有天然溶洞可为他们遮风避雨,抵御严寒,但那些作为食物的飞禽走兽、鱼类和厥果在冰雪中“消融”无影,自然也就失去了懒依生存的条件。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沿着干涸或半干涸的河流沿岸、或向浙东北平原(在冰期开始前这一带都是浅海),或向金衢盆地迁徙。向东北平原迁徙的原始人,渐渐地在今天的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定居了下来。他们就是后来于越人的祖先。到了第四纪末一次海侵即卷转虫海侵,海平面上升,海岸到达会稽、四明山麓,原从衢北山区东迁的原始人后裔又重新返回原地;还有部分北迁到浙北和苏南丘陵,创造成了马家滨文化和良渚文化,这支衢北山区人的后裔后来发现为句吴。
山越、于越、句吴系同源。故《越绝书》卷七说他们是“同气共俗”。《吕氏春秋·知化篇》云:“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吴越春秋》卷三载:“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卷转虫海侵全盛期,衢江的水位比现在高得多。在海潮的回流不断推涌与挤压下,将原河道深埋在六、七米以下。今天人们在城市建设挖基时所见六、七米以下的地层全是河卵石,衢江中多处挖掘的原始乔木即是这一时期环境变化所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