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儒家相关学说在衢州的传播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018-08-26 19:52:23)分类: 理论研究 |
解读儒家相关学说在衢州的传播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儒家,一般地说,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或可说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的主要内容: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肓。凡与此相关而衍生出的一切现象和行为都可统称为儒文化。作者在此不想展开论述,只对地名的诞生似乎关连的表象进行试析,以探索其分布与分布规律,从中找出在衢州传播的时间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1、域内“儒文化“地名的诞生与分布
在衢州域内,从“儒文化”土壤中滋生而出的地名大致可分为四类:
、从儒家学说的土壤中滋生;
、从儒家政治主张的土壤中滋生;
、从“儒文化” 现象中滋生;
、以孔子的姓氏或名号命名。
从儒家学说崇尚礼乐和仁义土壤中滋生的地名代表作有:礼贤县(南宋江山县名);礼贤区(江山·民国);齐礼乡(江山·宋)、兴贤乡(江山·宋)、亲仁乡(龙游·唐)、里仁乡(常山·民国)、亲仁乡(开化·民国)、集义乡(开化·民国);孝弟里(衢州市区原书院村·北宋)、兴孝里(位于柯城区九华乡境内·宋)、义兴里(位于柯城区花园街道上叶境内·宋)、仁义里(位于衢江区莲花镇外黄境内·宋)、效忠里(位于衢江区周家乡境内·宋)、扶义里(位于衢江区云溪乡境内·宋),忠义里(江山市区北·宋)、忠孝里(位于江山清湖镇·宋),依仁里(龙游城区·明)、孝顺里(位于龙游县西部詹家镇境内·明)、孝信里(位于龙游县溪口镇境内·明)、归仁里(位于龙游县庙下境内·明)、从仁里(位于龙游县湖镇镇境内·明),归仁里(位于常山县北部芙蓉乡境内·明),崇仁里(位于开化县星口乡境内·明)、文孝里(位于开化县华埠镇境内境内·明)、敏孝清源里(位于开化县华埠镇封家境内·宋);里仁坊(衢州城区·唐)、崇义坊(衢州城区·唐天宝初)、孝仁坊(衢州城区·唐)、居仁坊(衢州城区·唐)、正义坊(衢州城区·宋)、仁德坊(衢州城区·宋)、仁义坊(衢州城区·元)、先义坊(衢州城区·元)、显忠坊(衢州城区·明),旌忠坊(龙游城区·明);礼贤街(衢州城区·明),孝子街(江山市区北·明),仁德路(衢州城区·清)、文孝王巷(衢州城区·宋),孝子巷(江山市区北·明)、;仁堂桥(村,位于衢江区浮石街道境内·明),仁德山(村,位于龙游县大街境内·清),仁宗坑(村,位于开化县齐溪镇境内·北宋);雍睦堂(位于龙游县志棠境内·明),敦睦堂(位于常山县北部宋畈乡境内·宋),敦睦堂(位于开化县芳林乡境内·明)等等。
上44例代表作中,以“乡”、“里”、“山”、“坑”、“桥”作通名的26条皆分布在农村,占总数61.9%;以“坊”、“街”、“路”、“ 巷”作通名的15条皆分布在城区,占总数34.1%;很明显,分布率农村高于城区。其因,是农村地域广阔与地方执政者受儒家学说影响深浅所致。按行政区划分布言,衢州19条,占总数43.2%;龙游9条,占总数20.9%;开化7条,占总数15.93%;江山8条,占总数18.2%;常山3条,占总数6.9%。衢州领先于所属4县(市),显示出州郡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就诞生年代而言,唐5条,占总数11.3%;宋16条,占总数36.4%;元2条,占总数4.5%;明14条,占总数32%;清2条,占总数4.5%;民国4条,占总数9.1%。
宋代高出其他各朝,表露出了一代官员所受儒学教肓的涵养。论属类而言,政区地名25条,占总数56.8%;聚落地名19条,占总数43.2%;此比例,它表达了地方行政长官的苦心和执政理念。他们想以儒家学说影响百姓的思想,支配人们的言行,维和社会的安定。
从儒家政治主张的土壤中滋生的地名代表作分二层列举:
德治与仁政地名代表作
上14例代表作中,以“乡”作通名的7条,占总数50%;以“里”作通名的6条,占总数43%。它们皆分布在农村。以“坊”作通名的仅1条,占总数7.1%。事实上,“乡”与“里”在古代是属于二个不同等级的政区通名。封建社会,地方官吏将政区一级地名采词于儒家政治主张,特别“乡”与“里” 一级政区,似乎是个带普遍性的行为。意在向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彰显自己是善政者。
伦理与道德地名代表作
祝、杨氏贞节牌坊(位于柯城区航埠境内·清)、徐氏贞节牌坊(位于柯城区航埠境内·清)、毛氏贞节牌坊(位于柯城区华墅乡境内·清),吴氏贞节牌坊(位于衢江区云溪乡境内·清),祝氏贞节牌坊(位于江山市四都镇境内·清),祝氏贞节牌坊(位于龙游县模环乡境内·清)、马氏贞节牌坊(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境内·清)、徐氏贞节牌坊(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境内·清)、丁氏贞节牌坊(位于龙游县詹家镇境内·清),詹氏贞节牌坊(位于开化县音坑乡境内·清)、程氏贞节牌坊(位于开化县张湾乡境内·清)、胡氏贞节牌坊(位于开化县杨林镇境内·清)等等。
上30例代表作中,以“乡”作通名的3条,占总数10.7%;以“里”作通名的6条,占总数21.4%;以“坊”、“巷”作通名的6条,占总数21.4%;以“牌坊” 作通名的12条,占总数43%;“堂” 作通名的2占总数6.6%;按诞生年代列,唐3条,占总数10.7%;宋7条,23.3%;明4条,占总数13.3%;清15条,占总数50%。按行政区划分布言,衢州13条,占总数43.3%;龙游9条,占总数30%;开化6条,占总数20%;江山2条,占总数6.6%。
无论从通名而言,或就地域分布来说,或以诞生年代分析,30例地名,除厚伦巷等4例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敦厚以礼外,余皆的核心是警示世人立德。特别从诞生于清,几乎全分布于农村、占总数40%的贞节牌坊地名显示出:“三从”、“四德”是每个妇女必须遵守的戒律。可见,封建的伦理与道德展现出了它残忍的一面。
从“儒文化” 现象中滋生的地名代表作分三类列举:
儒学教肓机构与相关地名代表作
衢州府儒学(位于衢州古城东部府山之北巅。唐·武德四年始建,为江南东道早期创办的5所州学之一,一直延续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衢州贡院(位于衢州古城东北部今钟楼附近,北宋设于今讲舍街西端北侧,元·至正年间(1341—1368),改移织染局。明·正德年间(1506—1521),再迁祥符寺。)、西安儒学元及元之前设于衢州城南关外制锦坊,即今南湖春苑处。元明之际毁于兵。明·洪武三年,迁今新桥街东孔氏家庙,正德十四年,迁宋·贡院遗址;嘉靖二十三年迁祥符寺即今市人民医院,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移今县学街北侧原衢县县政府处。县学延至清末停废。),江山儒学(位于江山城区。宋),龙游儒学(位于龙游县古城南部。明),常山儒学(位于常山县古城中部。宋),开化儒学(位于开化县城西部卧佛山下。明)。
迎恩学社(亦名迎恩义学。位于衢州古城礼贤街东侧今南湖春苑原文孝王庙处。始建于元,废于清末。官办。)、麻车港学社(亦称麻车巷学社。位于今城南落马桥麻车自然村。始建于元,废于清末。官办。)、通仙门学社(亦称通仙门义学。位于今体育场路南端通仙门外绿地处。始建于元,废于清末。官办。);
府学路(位于衢州古城东部府山之西。唐);书院路(位于衢州古城北部。1998年)、学院路(衢化路以南。1984年);县学街(位于衢州古城中部。清)、考棚街(位于衢州古城中部下街。宋);黉序巷(位于衢州古城中部。清),府学前(位于衢州古城东部府山之西。唐),县学前(位于龙游县古城南部。明);府学里(位于衢州古城东部府山之西南。唐)。
含科举义地名代表作
上91例中,儒学教肓机构及相关地名78条,含科举义的地名13条。按行政区划分布言,衢州38条,占总数41.8%;龙游25条,占总数27.5%;江山13占总数4.3%。衢州居所属县之首,次为龙游。如仅就书院而言,龙游居首,足见县人对儒学教肓之重视。仅书院论,农村与城镇分布密度,农村39条,占总数54.9%;城镇32条,占总数45.1%。看来,古人还是喜欢把儒学教肓机构办在风景秀丽而清静的农村的。如白云精舍、梅岩精舍、青峒书院、江郎书院、九峰书院、包山书院等一一建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内。
含科举义的地名它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无非是为了向世人张扬“十年寒窗苦”的一种执着追求精神;炫耀门庭和自我……。
意象性的儒文化地名代表作
以上32例,其中常山招贤同一地名而通名各异5条,占总数15.6%;同“招贤”一词而不同地6条,占总数18.8%;采词用同一“贤”字的12条,占总数37.5%;由此可见,人们对贤之能者、圣者之贤的崇敬和求切心理。
以孔子的姓氏或名号命名的地名代表作
上20例,以“庙”作通名的5条,占总数25.0%;学校4条,占总数20.0%;村11条,占总数55.0%;现行地名12条,占总数60.0%;按行政区划分,衢州13条,占总数65.0%;江山1条,占总数5%;龙游1条,占总数5%;常山2条,占总数10%;开化3条,占总数15%。3种不同比例数表明,在衢州的孔子后裔已由宋、元、明时的本土发展期,逐渐走上向外迁徙的旅程;子孙的求学,亦由专侍的家塾融入了社会的公读教肓机构。
2、解读儒家学说在衢州的传播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纵观上四类由“儒文化”传播而诞生的地名,从成名年代分析,最早传入境内的当是儒学。如座落于衢州城西郊的白云精舍,创建于西汉。开始,张良5世孙张贵和于元鼎年间(公元前116-111年)是带着本家族300余口来到此地的。他不能让那些不远万里跟随他流落于斯的子弟荒于学问,便创立一所家塾。但严格地说,那只是一个点,影响甚微。故太末地域到了南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龙游的蒙山精舍的创立,才形成线。到了唐宋,儒学才真正地向面上辐射。时,白云精舍已由原来的一所家塾发展成一所面向社会的儒学机构,改称白云书院。这所儒学,培养了不少人材。据《张氏宗谱》记载,三国时峥嵘镇总管郑平几个儿子都曾读于此。后溪棠荫人、唐初儒臣陈叔达,有清廉之誉的北宋大臣赵抃亦在此书院中得到熏陶。蒙山精舍,亦培养出了南齐著名隐士徐伯珍、沈俨和学子先后达数百。创立于唐·贞观初的九峰书院,相继培养出了开元间儒臣徐安贞、五代名僧贯休。创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梅岩精舍,培养出了与岳飞齐名的爱国名将徐徽言、翰林学士毛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状元汪应辰(玉山人)等一代杰出人物。南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邀经学家徐霖、理学家朱熹、徐襄等人先后讲学于斯。一时,四方学子云集达千余。元·柳贯曾到书院与山长论学。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创设龙游灵山延和山麓的延和精舍,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状元刘章,被时人誉为“南渡名宰”的余端礼即从此书院走出。创立于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的七虎书院(亦名七虎堂),名扬两浙路。礼部员外郎鄂州知府江少齐、太学内舍密州知州江朝宗、建、饶、吉三州太守江少虞、徽猷阁待制程俱、朝议大夫李处权、翰林学士汪藻、燕王五世孙龙图阁学士赵子昼七人负藉于斯求学。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江山逸平书院,由理学家徐存创立和执教,弟子前后达千余人。朱熹曾访,与徐氏探讨理学。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建于衢州古城东北菱湖上的桥南书院,熏陶出了状元留梦炎,官至右承相兼枢密使。位于开化县北部马金镇下街西村的包山书院,建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二年,信州“鹅湖之会”后,吕祖谦、朱熹、张南轩、陆象山等均应书院创办者汪观国之请转道包山寓轩讲学,联床听雨,赋诗唱和。一时,成为儒学者之美谈。始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衢州府学,自创办即日起至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1288年间,与同各书院一道,为国家培养出文科进士1020余名,状元7名。求学者的成功,使儒学一直影响着衢州的教肓发展,亦影响着代接一代莘莘学子道德的形成与世界观的确立。
从儒学教肓机构地名遍播于广大城乡之间的分布规律中可以看出,儒学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那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知报国”的意识在有抱负的男儿中几千年来是根深蒂固的,她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从严格意义上说,儒家学说是伴随儒学在境内的出现而传入的。现在,我们寻找崇尚礼乐而萌生出的地名数量虽不多,然从那不多的数量中,却发现它在士大夫之间和地方官吏中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所以,折射在地名政区类中,采词者想以此把礼教推向民间。遗憾的是,它与从德治与仁政政治主张中诞生而出的地名一样,缺乏生命力。仅管命名者的主观愿望有多么美好,可古代的中国,哪必竟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一切受皇权所左右。
源于仁义学说萌生出的地名数量亦不多,可仁的核心中所包括的“恭、宽、信、敏、惠、智、勇、忠、贞、恕、孝、弟”等内容不仅深深地扎根于百姓的思想中,也在行为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表露。这种思想的最初表露,有文字记载的当始于西汉对龙丘苌事迹的记述。为了表彰对龙丘苌不为王莽所动、对汉朝廷的忠,将原太(音:达)末县一名改名为龙丘县。在学说理论作用下所产生的道德行为折射在地名上,就更加深这一表露的力度。
“忠、贞、孝、弟”是仁的核心,百姓最为提倡。前人还专门写了一部《弟子规》来教肓后人。其中之“忠”,自古至今,人们将它视作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脊梁。对于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人们不仅为他树碑立传,大唱赞歌,有的甚至塑铜像,并以其名作地名。如张自忠路,衢州石室徐徽言路、烂柯山中的忠壮祠,杭州的岳坟等,她就像一座座铁塔,永驻在人民的心中。对“贞、孝、弟”,古人更是崇敬不移,把它作为一种美德来传颂和宣扬。三国征虏将军郑平的后裔郑崇义,唐·天宝中(约公元748年),母卒,结庐躬耕墓田以供。时,郡有蝗灾,独不食其苗;舍,南木生连理。处置使崔文上其事,诏旌门闾。后以明经中第,谢而不仕。衢州太守张思钦、司马娄知柔、信安县令辛规屡荐其孝弟廉逊,终不受徵。于是,州人为颂扬他的品行,将其居里命名为孝弟廉逊里。
以上所举儒家学说之例,反过来又都成了百姓丈量一届权臣是否仁政、或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标准尺码,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只是到了近世纪才渐渐地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