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儒家相关学说在衢州的传播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018-08-26 19:52:23)
分类: 理论研究

解读儒家相关学说在衢州的传播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儒家,一般地说,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或可说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的主要内容: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肓。凡与此相关而衍生出的一切现象和行为都可统称为儒文化。作者在此不想展开论述,只对地名的诞生似乎关连的表象进行试析,以探索其分布与分布规律,从中找出在衢州传播的时间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1、域内儒文化地名的诞生与分布

在衢州域内,从儒文化土壤中滋生而出的地名大致可分为四类:

、从儒家学说的土壤中滋生;

、从儒家政治主张的土壤中滋生;

、从儒文化 现象中滋生;

、以孔子的姓氏或名号命名。

从儒家学说崇尚礼乐仁义土壤中滋生的地名代表作有:礼贤县(南宋江山县名);礼贤区(江山·民国);齐礼乡(江山·宋)、兴贤乡(江山·宋)、亲仁乡(龙游·唐)、里仁乡(常山·民国)、亲仁乡(开化·民国)、集义乡(开化·民国);孝弟里(衢州市区原书院村·北宋)、兴孝里(位于柯城区九华乡境内·宋)、义兴里(位于柯城区花园街道上叶境内·宋)、仁义里(位于衢江区莲花镇外黄境内·宋)、效忠里(位于衢江区周家乡境内·宋)、扶义里(位于衢江区云溪乡境内·宋),忠义里(江山市区北·宋)、忠孝里(位于江山清湖镇·宋),依仁里(龙游城区·明)、孝顺里(位于龙游县西部詹家镇境内·明)、孝信里(位于龙游县溪口镇境内·明)、归仁里(位于龙游县庙下境内·明)、从仁里(位于龙游县湖镇镇境内·明),归仁里(位于常山县北部芙蓉乡境内·明),崇仁里(位于开化县星口乡境内·明)、文孝里(位于开化县华埠镇境内境内·明)、敏孝清源里(位于开化县华埠镇封家境内·宋);里仁坊(衢州城区·唐)、崇义坊(衢州城区·唐天宝初)、孝仁坊(衢州城区·唐)、居仁坊(衢州城区·唐)、正义坊(衢州城区·宋)、仁德坊(衢州城区·宋)、仁义坊(衢州城区·元)、先义坊(衢州城区·元)、显忠坊(衢州城区·明),旌忠坊(龙游城区·明);礼贤街(衢州城区·明),孝子街(江山市区北·明),仁德路(衢州城区·清)、文孝王巷(衢州城区·宋),孝子巷(江山市区北·明)、;仁堂桥(村,位于衢江区浮石街道境内·明),仁德山(村,位于龙游县大街境内·清),仁宗坑(村,位于开化县齐溪镇境内·北宋);雍睦堂(位于龙游县志棠境内·明),敦睦堂(位于常山县北部宋畈乡境内·宋),敦睦堂(位于开化县芳林乡境内·明)等等。

44例代表作中,以作通名的26条皆分布在农村,占总数619%;以 作通名的15条皆分布在城区,占总数341%;很明显,分布率农村高于城区。其因,是农村地域广阔与地方执政者受儒家学说影响深浅所致。按行政区划分布言,衢州19条,占总数432%;龙游9条,占总数209%;开化7条,占总数1593%;江山8条,占总数182%;常山3条,占总数69%。衢州领先于所属4县(市),显示出州郡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就诞生年代而言,唐5条,占总数113%;宋16条,占总数364%;元2条,占总数45%;明14条,占总数32%;清2条,占总数45%;民国4条,占总数91%。

宋代高出其他各朝,表露出了一代官员所受儒学教肓的涵养。论属类而言,政区地名25条,占总数568%;聚落地名19条,占总数432%;此比例,它表达了地方行政长官的苦心和执政理念。他们想以儒家学说影响百姓的思想,支配人们的言行,维和社会的安定。

从儒家政治主张的土壤中滋生的地名代表作分二层列举:

德治仁政地名代表作  德懋乡(衢州西安·宋)、靖安乡(衢州西安·宋)、钦化乡(衢州西安·宋),布政乡(江山·宋)、感化乡(江山·宋),善化乡(龙游·唐贞观八年)、崇化乡(开化·唐);德懋里(位于衢江区后溪镇境内·宋)、宁德里(位于衢江区高家镇境内·宋),崇化里(位于江山市坛石镇境内·北宋),仁政里(位于龙游县溪口镇境内·明)、奉政里(位于常山县西北部何家、辉埠境内·明),善政里(位于开化县杨林一带·宋);立政坊(衢州城区·元)等等。

14例代表作中,以作通名的7条,占总数50%;以作通名的6条,占总数43%。它们皆分布在农村。以作通名的仅1条,占总数71%。事实上,在古代是属于二个不同等级的政区通名。封建社会,地方官吏将政区一级地名采词于儒家政治主张,特别 一级政区,似乎是个带普遍性的行为。意在向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彰显自己是善政者

伦理道德地名代表作  立德乡(龙游·唐贞观八年)、至德乡(龙游·唐贞观八年)、宣教乡(龙游·唐贞观八年);嘉善里(位于衢江区后溪镇境内·宋),奉信里(位于江山市航头境内·北宋),尚德里(位于龙游县东部马家境内·明)、礼德里(位于龙游县东部生塘徐境内·明),通德永平里(位于开化县蟠桃一带·宋)、通德里(位于开化县太史一带·宋);正德坊(衢州城区·明)、通德坊(衢州城区·明)、肓德坊(衢州城区·清)、崇善坊(衢州城区·清);厚伦巷(衢州城区·宋)、道贯巷(衢州城区·明);敦伦堂(位于开化县马金镇境内·清);敦睦村(位于衢江区杜泽镇仓里·宋)、堂(村。位于衢江区杜泽镇桥王·宋);

杨氏贞节牌坊(位于柯城区航埠境内·清)、徐氏贞节牌坊(位于柯城区航埠境内·清)、毛氏贞节牌坊(位于柯城区华墅乡境内·清),吴氏贞节牌坊(位于衢江区云溪乡境内·清),祝氏贞节牌坊(位于江山市四都镇境内·清),祝氏贞节牌坊(位于龙游县模环乡境内·清)、马氏贞节牌坊(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境内·清)、徐氏贞节牌坊(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境内·清)、丁氏贞节牌坊(位于龙游县詹家镇境内·清),詹氏贞节牌坊(位于开化县音坑乡境内·清)、程氏贞节牌坊(位于开化县张湾乡境内·清)、胡氏贞节牌坊(位于开化县杨林镇境内·清)等等。

30例代表作中,以作通名的3条,占总数107%;以作通名的6条,占总数214%;以作通名的6条,占总数214%;以牌坊 作通名的12条,占总数43%; 作通名的2占总数66%;按诞生年代列,唐3条,占总数107%;宋7条,233%;明4条,占总数133%;清15条,占总数50%。按行政区划分布言,衢州13条,占总数433%;龙游9条,占总数30%;开化6条,占总数20%;江山2条,占总数66%。

无论从通名而言,或就地域分布来说,或以诞生年代分析,30例地名,除厚伦巷等4例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敦厚以礼外,余皆的核心是警示世人立德。特别从诞生于清,几乎全分布于农村、占总数40%的贞节牌坊地名显示出:三从四德是每个妇女必须遵守的戒律。可见,封建的伦理道德展现出了它残忍的一面。

儒文化 现象中滋生的地名代表作分三类列举:

儒学教肓机构与相关地名代表作  白云精舍(宋始称书院。位于柯城区石梁镇。汉)梅岩精舍(位于柯城区石室乡东村讲书堂背。北宋)。柯山精舍 即梅岩精舍。南宋)、云樵精舍(衢州城区后街井亭巷。明)、柯山书院(即柯山精舍。元)、明正书院(衢州城区紫金街。南宋)桥南书院(衢州城区古菱湖。南宋)、清献书院(衢州城北部书院东路北侧。南宋)、青峒书院(位于柯城区北部石梁镇与九华乡交界处青峒峰。明)、衢麓讲舍(亦名克斋讲舍。衢州城区舍街。明)、定志书院(衢州城县学街中段北侧。明)、青霞书院(衢州城区北部书院东路北侧。清)、修文书院(衢州城区小南门原魁星阁旁。清)、正谊书院(衢州古城东部府山公园之南爱莲池处。清)、鹿鸣书院(衢州城区县学街北侧原衢州一中校址处。清)、毓秀书院(位于柯城区北部九华乡境内鲁班殿。清);江郎书院(位于江山市石门镇江郎山中。北宋)、江阳书院(位于江山城区鸡公山接云洞。北宋)、逸平书院(亦名正学书院。位于江山市北部何家山乡南塘村。南宋)、仰山书院(位于江山城区南部景星山北麓。明)、集义书院(位于江山市东部张村乡张村秀峰西麓。南宋)、高斋书院(位于江山市中部长台镇华峰白沙村。南宋)、嵩山书院(位于江山市中部长台镇嵩山之麓。南宋)、清漾书院(位于江山市中部石门镇清漾村。明)、景濂书院(位于江山市中部石门镇界牌。明)、留斋书院(位于江山市中部石门镇石门。明)、东溪书院(位于江山城区东北须江边。明)、文溪书院(位于江山城区中西部县河西路东侧。清);蒙山精舍(位于龙游县南部。约于南北朝··永初二年即公元421年)、九峰书院(位于龙丘县东南今金华市婺城区西部厚大九峰山。创立于唐·贞观初。徐安贞、五代名僧贯休曾求读于斯。)、延和精舍(位于龙游县南部灵山乡延和山麓延和寺西侧。北宋)、鸡鸣书院(位于龙游古城西部学前巷北侧。南宋)、龙山书院(亦名龙山讲院。位于龙游县古城西部。清)、岑峰书院(位于龙游县古城北部原江西会馆之左。清)、盈川书院(位于龙游县古城小东门。始建时间待考,清·乾隆初杭州人主源曾任山长)、紫藤书院(亦名紫藤花馆。位于龙游县古城东北龙头坛。清)、凤梧书院(位于龙游县古城西部原县学之西侧。清)、复英书院(位于龙游县古城西部。清)、幽岩精舍(位于龙游县北部横山镇大坪畈村。南宋宗室仪泰孝王建。)、逊忠书院(亦名逊忠斋。位于龙游县古城东部鸡鸣山。元)、祝家书院(亦名祝家教馆,位于龙游县北部。明)、方山书院(亦名方山学馆。位于龙游县东部社阳乡方山。明)、灵山精舍(位于龙游县南部灵山乡文昌阁。清)、汲古书院(亦名汲古书屋。位于龙游县南部灵山乡寺下。清)、金蘭书院(位于龙游县南部溪口镇下街。清)、枕溪书院(亦名枕溪书屋。位于龙游县南部溪口镇下北碓村。清)、鄂不书院(亦名鄂不草堂。位于龙游县南部溪口镇。清)、露兜书院(亦名露兜教馆。位于龙游县南部梧村乡境内。清);范川书院(位于常山县古城金川门山。明)、定阳书院(位于常山县古城县治东部,今胜利街天马镇第一中心小学。清)、石门书院(位于常山县西部今何家乡石门坑村。清);七虎书院(亦名七虎堂。位于开化县南部华埠镇大坞岗村北。北宋)、 一封书院(位于开化县西南部杨林镇下庄村。南宋)、包山书院(位于开化县北部马金镇下街西村。南宋)、西川书院(位于开化县西南部杨林镇新源西坑。元)、天香书院(位于开化县城西部卧佛山下。清)、钟峰书院(位于开化县城北部钟山下。清)、崇化书院(位于开化县北部马金包山。清)、崇文书院(位于开化县东北部大溪边阳坑口村西岩洞。清)。

衢州府儒学(位于衢州古城东部府山之北巅。唐·武德四年始建,为江南东道早期创办的5所州学之一,一直延续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衢州贡院(位于衢州古城东北部今钟楼附近,北宋设于今讲舍街西端北侧,元·至正年间(1341—1368),改移织染局。明·正德年间(1506—1521),再迁祥符寺。)、西安儒学元及元之前设于衢州城南关外制锦坊,即今南湖春苑处。元明之际毁于兵。明·洪武三年,迁今新桥街东孔氏家庙,正德十四年,迁宋·贡院遗址;嘉靖二十三年迁祥符寺即今市人民医院,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移今县学街北侧原衢县县政府处。县学延至清末停废。),江山儒学(位于江山城区。宋),龙游儒学(位于龙游县古城南部。明),常山儒学(位于常山县古城中部。宋),开化儒学(位于开化县城西部卧佛山下。明)。

迎恩学社(亦名迎恩义学。位于衢州古城礼贤街东侧今南湖春苑原文孝王庙处。始建于元,废于清末。官办。)、麻车港学社(亦称麻车巷学社。位于今城南落马桥麻车自然村。始建于元,废于清末。官办。)、通仙门学社(亦称通仙门义学。位于今体育场路南端通仙门外绿地处。始建于元,废于清末。官办。);

府学路(位于衢州古城东部府山之西。唐);书院路(位于衢州古城北部。1998年)、学院路(衢化路以南。1984年);县学街(位于衢州古城中部。清)、考棚街(位于衢州古城中部下街。宋);黉序巷(位于衢州古城中部。清),府学前(位于衢州古城东部府山之西。唐),县学前(位于龙游县古城南部。明);府学里(位于衢州古城东部府山之西南。唐)。

含科举义地名代表作  状元区(位于龙游县南部溪口镇。清末);金紫坊(位于衢州古城东北部。唐)、状元坊(位于衢州古城东部马站底。南宋)、折桂坊(位于衢州古城中部仁德路。明)、进士坊(位于衢州古城北部水亭街南。明),来桂坊(位于江山城区东北。明),丛桂坊(位于龙游县古城北部。明),攀桂坊(位于开化县城西部卧佛山下。明);卿士巷(位于衢州古城北部人民医院后。明)、解元巷(位于衢州古城中部南街。清);探花厅(位于衢州古城中部费家巷。明)、进士厅(位于衢州古城北部水亭街南。明);状元坊(村。位于龙游县溪口灵山寺下村。南宋)。

91例中,儒学教肓机构及相关地名78条,含科举义的地名13条。按行政区划分布言,衢州38条,占总数418%;龙游25条,占总数275%;江山13占总数43%。衢州居所属县之首,次为龙游。如仅就书院而言,龙游居首,足见县人对儒学教肓之重视。仅书院论,农村与城镇分布密度,农村39条,占总数549%;城镇32条,占总数451%。看来,古人还是喜欢把儒学教肓机构办在风景秀丽而清静的农村的。如白云精舍、梅岩精舍、青峒书院、江郎书院、九峰书院、包山书院等一一建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内。

含科举义的地名它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无非是为了向世人张扬十年寒窗苦的一种执着追求精神;炫耀门庭和自我……

意象性的儒文化地名代表作  招贤区(位于常山县东部招贤镇。民);招贤镇(位于常山县东部招贤镇。1986年);招贤乡(位于常山县东部招贤镇。1982年), 进贤乡(位于柯城区石梁镇。明),君子乡(位于常山县西部球川镇。宋);雅俗坊(位于衢州古城西南部。宋)、衣锦坊(位于衢州古城西南部。元)、崇文坊(位于衢州古城中部道贯巷。明)、崇贤坊(位于衢州古城中部坊门街。明),文明坊(位于江山城区西北。明)、兴贤坊(位于江山城区。明)、文昌坊(位于龙游县古城东北部。明)、雅政坊(位于龙游县古城小南门。明),儒林坊(位于常山县古城西北。明),衣锦坊(位于开化县城北部。明)、应魁坊(位于开化县城西部。清)、攀桂坊(位于开化县城西部。清);雅儒底街(位于江山城区东北。明);衣锦里(位于衢江区廿里镇境内。明),举贤里(位于衢江区举村乡境内。宋)、怀贤里(位于龙游县西部。明)、招贤里(位于龙游县西部。明),招贤里(位于常山县东部。唐)、齐贤里(位于常山县西部。明);文昌阁(片区名。位于衢州古城西北部。宋)、昌门外(片区名。位于衢州古城西北部德平坝。宋);崇文(村。位于柯城区石室乡崇文。元),文林村(村。位于衢江区杜泽镇樟树底·元)、杨翰林(村。位于衢江区莲花镇杨下林·明),雅儒(村。位于江山市长台镇下徐。唐),雅范(位于龙游县湖镇范家。南宋)、尚书坞(村。位于龙游县罗家陆村。南宋),招贤(自然镇。位于常山县东部。唐)、等等。

以上32例,其中常山招贤同一地名而通名各异5条,占总数156%;同招贤词而不同地6条,占总数188%;采词用同一字的12条,占总数375%;由此可见,人们对之能者、者之的崇敬和求切心理。

以孔子的姓氏或名号命名的地名代表作   南宗衢州孔氏家庙(位于衢州古城中部新桥街东段北侧。明),江山孔庙(亦名文庙。位于江山城区。明),龙游孔庙(亦名文庙。位于龙游县城。明),常山孔庙(亦名文庙。位于常山县西部。明),开化孔庙(亦名文庙。位于开化县城北部。明);孔氏家塾(位于衢州古城南部仁德路西段北侧。清)、孔子学校(位于衢州古城东部。清·光绪)、 仲尼中学(衢州城区。现代)、尼山小学(衢州城区。现代);孔家碓(村。位于柯城区柯城乡境内。南宋)、孔家(村。位于柯城区万田乡慈姑垄境内。清)、孔家(村。位于柯城区沟溪乡沟溪境内。清)、孔家(村。位于柯城区花园街道境内。清);孔家(村。位于衢江区上方镇玳堰境内。南宋,废。)、孔家(村。位于衢江区上方镇赛前境内。南宋,废。)、孔家山(村。位于衢江区黄坛乡境内。南宋)、孔家山口(村。位于衢江区黄坛乡境内。南宋);孔家坞(村。位于常山县城西部。南宋),孔家垄(村。位于开化县城西部。明)、孔家(村。位于开化县杨林镇。明)。

20例,以作通名的5条,占总数250%;学校4条,占总数200%;村11条,占总数550%;现行地名12条,占总数600%;按行政区划分,衢州13条,占总数650%;江山1条,占总数5%;龙游1条,占总数5%;常山2条,占总数10%;开化3条,占总数15%。3种不同比例数表明,在衢州的孔子后裔已由宋、元、明时的本土发展期,逐渐走上向外迁徙的旅程;子孙的求学,亦由专侍的家塾融入了社会的公读教肓机构。

2、解读儒家学说在衢州的传播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纵观上四类由儒文化传播而诞生的地名,从成名年代分析,最早传入境内的当是儒学。如座落于衢州城西郊的白云精舍,创建于西汉。开始,张良5世孙张贵和于元鼎年间(公元前116-111年)是带着本家族300余口来到此地的。他不能让那些不远万里跟随他流落于斯的子弟荒于学问,便创立一所家塾。但严格地说,那只是一个点,影响甚微。故太末地域到了南北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龙游的蒙山精舍的创立,才形成线。到了唐宋,儒学才真正地向面上辐射。时,白云精舍已由原来的一所家塾发展成一所面向社会的儒学机构,改称白云书院。这所儒学,培养了不少人材。据《张氏宗谱》记载,三国时峥嵘镇总管郑平几个儿子都曾读于此。后溪棠荫人、唐初儒臣陈叔达,有清廉之誉的北宋大臣赵抃亦在此书院中得到熏陶。蒙山精舍,亦培养出了南齐著名隐士徐伯珍、沈俨和学子先后达数百。创立于唐·贞观初的九峰书院,相继培养出了开元间儒臣徐安贞、五代名僧贯休。创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梅岩精舍,培养出了与岳飞齐名的爱国名将徐徽言、翰林学士毛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状元汪应辰(玉山人)等一代杰出人物。南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邀经学家徐霖、理学家朱熹、徐襄等人先后讲学于斯。一时,四方学子云集达千余。元·柳贯曾到书院与山长论学。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创设龙游灵山延和山麓的延和精舍,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状元刘章,被时人誉为南渡名宰的余端礼即从此书院走出。创立于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的七虎书院(亦名七虎堂),名扬两浙路。礼部员外郎鄂州知府江少齐、太学内舍密州知州江朝宗、建、饶、吉三州太守江少虞、徽猷阁待制程俱、朝议大夫李处权、翰林学士汪藻、燕王五世孙龙图阁学士赵子昼七人负藉于斯求学。建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江山逸平书院,由理学家徐存创立和执教,弟子前后达千余人。朱熹曾访,与徐氏探讨理学。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建于衢州古城东北菱湖上的桥南书院,熏陶出了状元留梦炎,官至右承相兼枢密使。位于开化县北部马金镇下街西村的包山书院,建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二年,信州鹅湖之会后,吕祖谦、朱熹、张南轩、陆象山等均应书院创办者汪观国之请转道包山寓轩讲学,联床听雨,赋诗唱和。一时,成为儒学者之美谈。始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衢州府学,自创办即日起至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1288年间,与同各书院一道,为国家培养出文科进士1020余名,状元7名。求学者的成功,使儒学一直影响着衢州的教肓发展,亦影响着代接一代莘莘学子道德的形成与世界观的确立。

从儒学教肓机构地名遍播于广大城乡之间的分布规律中可以看出,儒学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那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知报国的意识在有抱负的男儿中几千年来是根深蒂固的,她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从严格意义上说,儒家学说是伴随儒学在境内的出现而传入的。现在,我们寻找崇尚礼乐而萌生出的地名数量虽不多,然从那不多的数量中,却发现它在士大夫之间和地方官吏中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所以,折射在地名政区类中,采词者想以此把礼教推向民间。遗憾的是,它与从德治仁政政治主张中诞生而出的地名一样,缺乏生命力。仅管命名者的主观愿望有多么美好,可古代的中国,哪必竟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一切受皇权所左右。

源于仁义学说萌生出的地名数量亦不多,可的核心中所包括的等内容不仅深深地扎根于百姓的思想中,也在行为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表露。这种思想的最初表露,有文字记载的当始于西汉对龙丘苌事迹的记述。为了表彰对龙丘苌不为王莽所动、对汉朝廷的忠,将原(音:达)县一名改名为龙丘县。在学说理论作用下所产生的道德行为折射在地名上,就更加深这一表露的力度。 的核心,百姓最为提倡。前人还专门写了一部《弟子规》来教肓后人。其中之,自古至今,人们将它视作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脊梁。对于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人们不仅为他树碑立传,大唱赞歌,有的甚至塑铜像,并以其名作地名。如张自忠路,衢州石室徐徽言路、烂柯山中的忠壮祠,杭州的岳坟等,她就像一座座铁塔,永驻在人民的心中。对,古人更是崇敬不移,把它作为一种美德来传颂和宣扬。三国征虏将军郑平的后裔郑崇义,唐·天宝中(约公元748年),母卒,结庐躬耕墓田以供。时,郡有蝗灾,独不食其苗;舍,南木生连理。处置使崔文上其事,诏旌门闾。后以明经中第,谢而不仕。衢州太守张思钦、司马娄知柔、信安县令辛规屡荐其孝弟廉逊,终不受徵。于是,州人为颂扬他的品行,将其居里命名为孝弟廉逊里。  徐知新  信安人(衢城河沿)。性孝。葬父后洒扫庐墓十年,事迹载入《新唐书·孝友传》。州人也将他立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命其里为孝子坊。  徐惠諲  ·贞元初(公元785年),五世同居。经明行修,乡曲流誉。父母亡,哀恸过礼。乡里称其孝,感御史大夫宇文融。为劝农,使以实闻,表其里为孝义。载入《新唐书·孝友传》。而表彰妇女的贞孝节牌坊遍布城乡之野,耀人眼目,它着实殉葬了一批又一批春青年华的妇女。 ,在民间,几乎都把它作为修宗谱时家族世系排辈的采词和堂名的采词,以警示族人为处世原则。大凡用作堂名词的,几乎又都演变成了地名。

以上所举儒家学说之例,反过来又都成了百姓丈量一届权臣是否仁政、或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的标准尺码,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只是到了近世纪才渐渐地淡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