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设计
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朱征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
课标细化
1.知道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2.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能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线路
3.说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课堂实效是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交通运输这一内容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对身边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均有一定的感性认知。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知识的引导和方法的点拨;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教师还通过教材和相关补充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文信息,深挖有用信息,建构起解决相似问题的思维模式;并穿插练习进行巩固,讲练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实效。
三、教材分析
人类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主要得益各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就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进行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南昆铁路建设”为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材料偏少,且缺乏分析方法的指导和具体的实例印证,要想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靠单纯的教材讲解有些枯燥。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区位因素分析进行深化,对南昆铁路建设前后的基本情况以小组讨论、读图活动等形式进行补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展示课程标准并细化课标,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1.说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以南昆铁路为例,说明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区位因素
3.解释南昆铁路的建设意义
【导入新课】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电视里唐僧师徒四人所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在拍摄过程中师徒四人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也随之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交通运输这一重要的地域联系方式。
【探究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性】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教师设问] 图片中显示交通工具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设问]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何优缺点?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表5.1,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完成自主预习中的表格归纳
方式 |
优点 |
缺点 |
铁路 |
||
公路 |
||
水运 |
||
航空 |
||
管道 |
[教师引导] 我们在选择何种交通运输方式时,不仅要考虑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还要考虑货物运输的距离、运量和运费,最终采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实例运用] 让学生结合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最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货物种类 |
起点至终点 |
公路 |
铁路 |
航空 |
河运 |
海运 |
管道 |
2箱急救药品 |
上海—西藏 |
|
|
|
|
|
|
3吨活虾 |
常阴沙农场—市区 |
|
|
|
|
|
|
1万吨海盐 |
天津—上海 |
|
|
|
|
|
|
10万m³天然气 |
新疆—张家港 |
|
|
|
|
|
|
2500吨煤炭 |
安徽—上海 |
|
|
|
|
|
|
5000吨工业品 |
上海—重庆 |
|
|
|
|
|
|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思考,得出答案:
分别是:空运、公路、海运、管道、铁路、河运
[规律点拨] 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运费、运速、运量、灵活性等。
[习题巩固]完成配套练习,巩固本部分知识。
【过渡转承】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铁路)、点(车站)交织形成交通运输网。特别是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布局,会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接下来我们就以被称为风景最美、最险峻的西南铁路大动脉——南昆铁路为例,分析影响建设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探究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可行性】南昆铁路修建的区位条件分析
[材料分析] 材料一: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http://s14/bmiddle/001ZDfnozy7bfqD2Ro90d&690
http://s10/bmiddle/001ZDfnozy7bfqEdUBX29&690
材料二:所经地区地质极为复杂,地形极其险峻。沿线溶岩、断层、坍塌、滑坡、泥石流、膨胀土、强地震区遍布。
材料三: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贵州省西南部的煤炭储量巨大,有“江南煤海”之称。云南省磷矿石的储量达200亿吨,居全国第一。
材料四:南昆铁路于1990年立项,工程总投资300亿元以上,工期7年。沿线大都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教师设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西南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如何?根据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条件,推测西南地区的气候类型。
2. 西南地区有哪些矿产资源?贵州省要出口1万吨煤炭到印尼,应该选择何种交通运输方式?距离最近的港口是?
3. 试从自然、经济社会方面分析导致西南地区交通不便的原因。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1.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
2. 贵州的煤炭、广西的铝矿等矿产资源;喀斯特地貌等旅游资源;森林和水能资源
3.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质:地质灾害多发区;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易塌陷、渗漏;
②气候条件:夏季暴雨集中,洪涝、泥石流灾害频发。
③河流:多河流峡谷,架桥投资大。
经济因素: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投资不足
技术因素:技术难度大
[规律点拨]交通线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技术条件(克服自然障碍,支撑性因素)
自然因素(影响选线,限制性因素)
[习题巩固] 完成配套练习,巩固本部分知识。
【探究三:交通运输方式的必然性】南昆铁路修建的意义
[材料分析]
材料五:南昆铁路被称为“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是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大西南地区借道南昆铁路出海,陆路缩短360公里以上,因而成为川、滇、黔出海的最佳选择。把西南内陆与华南沿海口岸紧密的连成一体,形成新的经济优势和开放格局。
材料六:南昆铁路的胜利建成,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艰难山区修筑铁路和建设桥隧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而且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扶贫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造福西南各族人民,增进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
角度 |
意义 |
经济 |
对外联系 |
|
铁路网分布 |
|
|
资源开发 |
|
|
经济发展 |
|
|
社会 |
就业机会 |
|
民族团结 |
|
|
社会稳定 |
|
|
战略 |
国防建设 |
|
[规律点拨]交通线路的建设的意义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
经济意义(交通布局合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
社会意义(就业、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开放程度、国防)
[习题巩固] 完成配套练习,巩固本部分知识。
【探究四: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性(以沪昆高铁为例)】
[材料分析]
沪昆高速铁路,投资2800亿元,全长2066公里。目前上海前往昆明的火车最快需要37个小时;而上海飞往昆明的航班耗时约4个小时,机票价格为1900元。沪昆高速铁路建成投运后行程缩短为8小时,车票价格为600元左右。
[教师设问]1.分析影响沪昆高铁建设的因素。
2.说明沪昆高铁建设的意义。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1.影响沪昆高铁建设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技术因素
2.说明沪昆高铁建设的意义。
经济:①完善全国铁路网;
社会:⑤增加就业机会;
战略:⑦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环境:⑧加快城市化进程,但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教师设问]3.从沪昆高铁的建设反映交通运费方式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课堂总结】利用板书进行扼要总结: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性
1.特点比较
2.方式选择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可能性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技术条件(克服自然障碍,支撑性因素)
自然因素(影响选线,限制性因素)
三、交通运输方式的必然性
经济意义(交通布局合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
社会意义(就业、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开放程度、国防)
四、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性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作业布置】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探究沪通铁路的规划和建设情况,分析沪通铁路建设对张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学校研究性学习进行有关沪通铁路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