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2017-03-29 19:16:29)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古人抒发情感、表达理想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明诗》中有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古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古诗词有着他特有的魅力。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选篇目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小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因为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尤为重要,有助于以让他们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古诗词。

教学目标: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

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古人抒发情感,表达理想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明诗》中有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产生,乃是出于七情自然表达之需要。凡是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一腔热血乃至生命写成的。诗的生命,无不饱含着诗人的真情。怎样学习古诗词呢?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用以学习实践,提升自学能力。

二、 如何学习古诗词,探讨:

1、 重朗读,会背诵。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学习古诗词首先要读出节奏、停顿,其次要入情入境地读,反复吟诵,读到文章脱口而出,韵味十足。达到一种此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2重标题,悟情感。

标题是古诗词的眼睛。每一首古诗词的标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或是古诗词的灵魂;或是古诗词的线索;或是启暗示古诗词的主旨;或是体现诗人情感的匠心。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 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成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3、知作者,晓背景。

古诗词是时代的回音壁。要想深入理解诗文内涵,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了解作者和当时的背景。

比如曹植的《七步诗》,什么是“七步诗”呢?“七步诗”就是诗人在走七步之内吟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魏文帝),取代东汉称帝后,妒忌弟弟的才学。有一天,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知道曹丕要逼自己于绝路,于是他悲愤交加,七步之内吟出了这首诗。

4、解字词,译句子。

学习古诗词重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怎样才能把握句子的意思呢?一般来说,掌握了“留、换、添、移、删”等方法,就能逐步学会串译诗文。

——保留。凡是古今通用的字词和人名、地名、物名等名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孟浩然”、“黄鹤楼”、“扬州”、“长江”等古今通用,串译时就保留下来。

——替换。如果古今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要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这样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属于词语活用,它的意思不是“绿色”而是“吹绿了”。

——增加。诗文中省略的内容,翻译时要增加。一般说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翻译时如果是补充省略的成分或语句,一般要加括号。比如卢纶的《塞下曲》中有这样两句诗:“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前句省略了谁——将军李广,后句省略了什么——箭,翻译时要加上。

——调整。有的诗文为了押韵,采用了倒装句,翻译时必须调整词序。比如“林暗草惊风”中的“林暗”应调为“暗林”,即昏暗的树林;“草惊风”应调为“风惊草”,即风吹动了草。

——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就删除。比如“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5、重意象,悟意境。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 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待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 景” 、所咏之“ 物” 即为客观之“象伙借景所抒之“情” , 咏物所言之“ 志” ,即为主观之“ 意, “象” 与 “意” 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领悟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

如柳宗元《江雪》中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两句诗的 “舟” 和“ 江雪”; 也有“ 孤” 和“寒” 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暖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