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来自刘海英)
(2013-04-16 12:43:12)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土义者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知识也是一种个体社会建构的产物,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又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调整与修证白己的认识,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也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学习过程中,要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把教学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了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把教学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教学的启示
因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知识概念和意义。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但这一目标,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应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此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同时也应诱导学生形成新的目标,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课堂教学中应做到:(1)课题引入——设置悬念情景,(2)概念形成——设置判断情景,(3)难点化解——设置阶梯情景,(4)规律获得——设置探究情景,(5)知识深化——设置应用情景。这样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新目标,使之成为主动的建构者。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