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享
作者:叶子 已被分享13次
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
进入小学,必要的学习用具不可缺,建议家长给孩子准备实用的学习用具。现在商店里卖的文具盒花样很多,颜色鲜艳,但文具盒最好是简单实用大方的,不要让过于繁琐的文具吸引孩子上课的注意力。
文具不能太多,铅笔、尺子、橡皮、削笔刀是文具盒里必备的。4-5支铅笔,在不削的情况下就够用一天了,提倡用简单实用的橡皮和削笔刀。一年级的新生,文具比较容易丢失,而且很多小孩的铅笔款式和颜色都一样,分不清,所以建议家长买上标签纸,写上孩子的姓名,缠在铅笔顶端,贴在文具的上面。
买书包时还要掂一掂书包的重量,过重不利于孩子身体发育,所以要挑选既轻又结实的书包。
关于本子,家长大可不必提前购买,新生报名时,老师会告诉家长准备几个。有的孩子很浪费,旧的本子还没有用完,就扔掉用新的,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节约用纸。可以把孩子没有用完的本子装订起来,用来当练习本。
■
有的学校会在开学前,或者开学第一天开展入学教育或者新生家长会,届时学校会对作息时间、功课表、各科的学习要求等广而告之。孩子可以在这一天提前认识学校,包括学校都有哪些规定,各项设施都有哪些作用,厕所在什么地方,如何使用等。
现在独生子女的生活,家长包办的比较多,入学前训练孩子的生活能力非常有必要。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书包、文具盒、书籍、书桌),每天晚上睡觉前,将第二天要用的铅笔削好,所用的物品准备好;本子、书角揉皱了,要学会抻直;用过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等。
入学后,孩子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还要分担班级和学校里的一些劳动任务,所以平时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学习一点简单的劳动技能,比如扫地、抹桌椅等等。
■
家长每天要耐心倾听孩子汇报的学校见闻。其实,孩子在学校度过的每一天,不管是好消息还是有趣的事、不愉快的事,都很想和爸爸妈妈分享,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因为工作繁忙,或者没有时间而拒绝孩子。对于孩子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家长要对孩子多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通过和孩子沟通,善于发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孩子,不要对孩子的看法或者做法冷嘲热讽。
对于学习上出现困难的孩子,家长应尽量找寻原因,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渡过难关,注意培养孩子自信、积极和乐观的心态。
孩子刚上学,在教育理念上家长和学校会有一个磨合期,家长要和老师多沟通。
■
在上学前,家长还要帮孩子形成这样几个好习惯。
***********************************************************************************************************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好习惯就像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款,它的利息将使人终生受益;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怎么还也还不清,将使人终生受害,甚至逼人走向歧途!”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实际就是在培养一个成功的人才,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同步,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在一年级初入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都要起到自己的作用。
1.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反映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教学中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即做作业要独立按时完成,还要字体工整,做到节节清,日日清。
如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会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再计算。也就是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眼到,是要看清题目要求,符号和数字不要看错;心到,是指在看题读题的基础上理解题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手到,是把思考的结果写出来。
2.
做完作业后还要学会检查,要求学生,仔细检查所做的每一步题,看是否有错误的地方,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检查的形式也可多样,比如自己检查,和同桌交换检查等。这样不但能及时纠正,而且还可以提高鉴别错误的能力。
1.
孩子上一年级了,有时会有家庭作业要完成,家长要给他们提供固定、整洁、安静的学习的场所。小孩子自制能力弱,容易受外在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家长要要求孩子做到:
放学回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完成家庭作业,在这之前,可以在短时间内喝水、吃东西、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
桌子上不放与学习有关的玩具和其他物品;做作业前就要准备好学习用品,不能半途中断作业去找学习用品;
作业少了要一气完成,作业量大了可以中间休息几分钟再接着做;完成作业才可以看电视、玩玩具;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要注意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教师在学校已经对此做过要求,家长有必要再进一步强调,即写作业时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握笔时手离书本一寸。
2.
同样,孩子做完作业后,家长也要进行检查,但并不是发现错误马上指出来,可以暗示孩子哪一行有一个错字或错题,然后让孩子重点检查有错误的位置,这样检查的效率会比较高些;再往后,家长检查后,只告诉孩子作业上有错,但不告诉他错在哪儿,让他自己检查出来;直至到孩子能做完作业自己检查,家长最后把关。
3.
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面对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做的作业,可以口头表扬,肯定孩子;可以让家庭其他成员欣赏,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法在家用盖小红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
总之,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学习习惯的养成越早越有效,要从小事抓起,坚持不懈.
***********************************************************************************************************
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
习惯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面对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更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当一个7岁的儿童踏进学校大门时,他身边的生活环境变了,他的任务变了,他的行为准则也变了,对于这些变化,他只知道他是小学生,要开始学习了,而到底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学校的生活,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他却知之甚少。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来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榜样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学生的表率。一方面要大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可以用设立“声音洪亮小标兵”、“团结协作小奖杯”、“课堂交往小专家”、“书写规范小标兵”等,发现学生的优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促使其他同学更用心。
二、实际演练
新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学校的一切常规对他们来讲是一片空白,他们还没有养成常规习惯。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按常规训练内容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去做一做,演练演练,行为习惯就在这演练过程中开始形成,常规教育就在这演练过程中生效了。这时,班主任首先要帮助他们熟悉学校生活,适应新的环境。
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实际表演练习,只教给他们行为准则,而不让他们去做,就难以形成言行一致的品质习惯。英国17世纪的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培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用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新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如:要使新生掌握内容繁琐碎杂一日生活常规的具体做法,单凭班主任的讲解绝对不行,必须通过实际演练,新生才能摸到门道,才能按规则去做,进而养成习惯。例如“早上自主学习阶段”的常规教育,这个阶段时间较长,而且是学生一天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段时间,如果班主任只泛泛地提出要求“早晨到校要读书”,一年级的新生无法掌握具体做法,更谈不上正确去做。早晨几点到校?怎样走进学校?怎样在楼道内走?怎样进入教室?进教室后怎样做?……一系列问题,新生只好靠自己的悟性去体会,去摸索。这些具体问题,真是繁琐,即使班主任讲清具体做法,没有演练,他们也很难记住。我们就可以把这阶段再细分为几个环节:“进校-进教室-掏书-读书”,然后再进行实际演练。
让学生做一做,演练演练,明确各项内容的具体要求,就在这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记在心中,落在行动上,养成习惯了。平时,可紧密结合教学过程随时讲评学生的常规遵守情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训练活动中去。“你的站姿像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美”、
“你的声音像播音员一样甜”。并对难以形成的习惯进行反复地行为演练。“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反复训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
三、“儿歌”辅助
说儿歌,是一年级新生喜欢的活动。利用儿歌来强化新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说儿歌的过程中,记住要求,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让学生记住听到上课音乐声响了,马上坐好,等待上课的要求,养成习惯,可以说儿歌:“铃声响,快快走到座位去。人坐正,腰板直。”让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可教说儿歌:“上课时,向前看,脑子跟着问题转,想出结果争发言。”
说记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常规要求,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但要注意教、记儿歌的时机,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四、情感体验
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想让别人感到自己能力超群,出类拔萃。所以当他们取得成绩时,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并产生完美感、荣誉感。为了维护这种光辉形象,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做出种种努力,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循环。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用“肯定”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用“赞赏”激发学生的自律、自强,从而培养学生成功的习惯。
楚图南认为,成功的人生就是一系列成功习惯的累积,人生的失败往往是失败习惯的累积。他说:“我们知道人是一束习惯,这种习惯是日积月累养成的。我们又知道我们生在世上,实在有许多大事业,等待我们去做。固然成功与否,是靠我们的聪明才力,但是,我想如果没有成功的习惯,我们的聪明才力将无所施展。
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个习惯就要坚持一个月,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抓,想不起来就不抓。培养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总之,培养新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长期计划,短期目标,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应遵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简单重复模仿到有意识训练,进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应遵循“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