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摩崖石刻落款日期写“律中蕤宾”是什么意思
(2011-07-05 15:28: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嵩山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1)
欧阳修《秋声赋》接着还说:"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和七月的联系要从十二律和十二月的配合来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一年十二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适应: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据《礼记·月令》郑玄注就是"律应","律应"的征验则凭"吹灰"。吹灰是古人候气的方法,据说是用葭莩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了。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这种方法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是也成了典故。陶潜《自祭文》说:"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是指季秋九月。杜甫《小至》:"吹葭六动飞灰"[12],小至是冬至的前一天,仲冬之月,律中黄钟,诗人的意思是说:"冬至到了,律中黄钟,黄钟管的葭灰飞动了。"韩愈《忆昨行》:"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意思是说"想起了二月的时候",因为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由于古人把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后世作家常喜欢用十二律的名称代表时令月份。例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就是指仲夏五月说的。
关于古代乐律,我们就说到这里。
古人把"乐"看得极重。
《礼记·乐记》:
礼胜则离……乐者,天地之和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社会上只有"礼",那么各等级就会离心离德,社会共同体就会很快瓦解。而"乐"则正是与"礼"互补而具有"合同"作用的文化因素。"乐"的本质是"和",即适度,合制。《乐记》又说: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乐合同,礼别异"(《荀子·乐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经过周公的一番改造,礼乐文明把当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虞、夏、商、周各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习俗的华夏民族就这样诞生了。
注释:
[1]《淮南子·天文训》把变宫叫做和,变徵叫做缪。后世变宫又叫做闰。我国传统音乐没有和4(fa)相当的音,变徵大致和#4(fis)近似。
[2]夔(kuí),人名,相传为舜的掌管音乐的官。
[3]蔡邕《月令章句》:"截竹为管谓之律。"《国语·周语下》:"律以平声。"后世律管改为铜制。又,古人也用钟弦定音,故有所谓管律、钟律和弦律。
[4]这样对照,只是为了便于了解,不是说上古的黄钟就等于现代的C,上古黄钟的绝对音高尚待研究。其余各音和今乐也不一一相等。黄钟、夹钟、林钟、应钟的钟字又作锺;太簇又作太蔟、太族、大族、大蔟、泰簇、泰族;中吕又作仲吕;姑洗的洗,读xiǎn;无射又作亡射,射,读yì。
欧阳修《秋声赋》接着还说:"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和七月的联系要从十二律和十二月的配合来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一年十二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适应: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据《礼记·月令》郑玄注就是"律应","律应"的征验则凭"吹灰"。吹灰是古人候气的方法,据说是用葭莩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了。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这种方法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是也成了典故。陶潜《自祭文》说:"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是指季秋九月。杜甫《小至》:"吹葭六动飞灰"[12],小至是冬至的前一天,仲冬之月,律中黄钟,诗人的意思是说:"冬至到了,律中黄钟,黄钟管的葭灰飞动了。"韩愈《忆昨行》:"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意思是说"想起了二月的时候",因为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由于古人把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后世作家常喜欢用十二律的名称代表时令月份。例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就是指仲夏五月说的。
关于古代乐律,我们就说到这里。
古人把"乐"看得极重。
《礼记·乐记》:
礼胜则离……乐者,天地之和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社会上只有"礼",那么各等级就会离心离德,社会共同体就会很快瓦解。而"乐"则正是与"礼"互补而具有"合同"作用的文化因素。"乐"的本质是"和",即适度,合制。《乐记》又说: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乐合同,礼别异"(《荀子·乐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经过周公的一番改造,礼乐文明把当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虞、夏、商、周各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习俗的华夏民族就这样诞生了。
注释:
[1]《淮南子·天文训》把变宫叫做和,变徵叫做缪。后世变宫又叫做闰。我国传统音乐没有和4(fa)相当的音,变徵大致和#4(fis)近似。
[2]夔(kuí),人名,相传为舜的掌管音乐的官。
[3]蔡邕《月令章句》:"截竹为管谓之律。"《国语·周语下》:"律以平声。"后世律管改为铜制。又,古人也用钟弦定音,故有所谓管律、钟律和弦律。
[4]这样对照,只是为了便于了解,不是说上古的黄钟就等于现代的C,上古黄钟的绝对音高尚待研究。其余各音和今乐也不一一相等。黄钟、夹钟、林钟、应钟的钟字又作锺;太簇又作太蔟、太族、大族、大蔟、泰簇、泰族;中吕又作仲吕;姑洗的洗,读xiǎn;无射又作亡射,射,读yì。
后一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