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岳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

(2010-12-29 12:23:12)
标签:

唐汉

嵩山

少室山

太室

《山海经》

杂谈

分类: 嵩山

中岳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古称外方、崇高、嵩高等。嵩山西起龙门,东至郑州,长120公里,绵亘于黄河南岸,自西而东由万安山、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浮戏山)等组成。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内,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5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8米。嵩山位居天中,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等赞誉。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武林盟主,天地之中,五世同堂,齐集嵩山,因此我们只能以仰视的角度来审视嵩山。

 

 

佛门称最高境界为境界般若,说它是一种大智慧的境界。

 

世俗中,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最高境界称崇高。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曾说:“山的美就是崇高”。

 

境界般若也罢,崇高也罢,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创造,是一种富有高尚精神情操和深邃智慧内涵的,并具有震撼力的美感。

 

很久以前,嵩山叫崇高山;嵩山所在的登封,曾被汉武帝封为“崇高邑”。把嵩山的“嵩”字拆开,是山高;把崇高的“崇”字拆开,是山宗。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的多,那便是崇高。”由此看来,被称做山之宗的高山,应该无与伦比。虽有昆仑唐古之巨,岱华恒衡之名,也只能望崇高之项背了。

 

崇高是一种意象,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和标榜。又名崇高山的嵩山,是崇高境界的具象。在古人看来,只有嵩山能承载崇高的意象,它不仅具有美的震撼力,还饱含着深邃的大智慧。佛教在这里落迹,道教在这里发端,儒教在这里光大,三教的魂灵与嵩少的模山范水天人合一。

 

 

石涛强调描摩水山要“无间于外,无息于内”,主张为画者应与大自然亲近到无间隔,作画时要超越功利的羁绊,蕴息内心,畅神达性,以至物我两忘。山水摄影亦如此。

 

嵩少春山烟云苍茫,夏山嘉木苍翠,秋山明净苍凉,冬山峭岩苍古。嵩山风流,尽在一个"苍"字。苍苍莽莽,高古寒荒,此乃中国画所推崇的至高境界,摄影者企望的意境亦如此。

 

然嵩山苍古,必于雨之时,雾之时,霜之时,雪之时,才能觅得真形。雨之时,浮云升焉;雾之时,烟岚起焉;霜之时,山形现焉;雪之时,风骨出焉。于雨雾霜雪之时登山猎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必有佳作矣!

 

云气烟岚是山的神韵。而神韵因观者方位的不同而境界各异。北宋山水画大师、河阳温县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者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金代诗人麻九畴登嵩山有所感悟,因赋诗云:“仰嵩俯嵩,雨濯云烘。”所以,描摩嵩山苍古崇高之意,必于仰俯之间,观四时晨昏云气烟岚之瞬息万变,于最生动之时定格之。

  

余为追求此等境界,每于常人所谓之恶劣天气,即狂风起时,疏雨打时,霜雪降时,云霭迷时,以脚架作手杖,以行囊挡雪雨,以汗水御风寒,攀援于嵩少七十二峰间有路无路中。于这山望着那山高,俯看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叹自缘身在此山中,仰望云峰迥出天机,游乎尘垢之外。四季中,余最喜严冬嵩少之寒山枯木瘦石,体味它超越历史时空的苍古画境。每每天欲雪时即登临,守望于悬岩边或峰巅上。往往无功而返却乐此不疲。得来欲难,则愈弥足珍贵。偶有斩获,淋漓畅快之后,常四脚并用,连滚带爬下山,自嘲曰抱头而鼠窜。作品虽差强人意,过程却永世难忘!

 

 

余历四载,操有穷之具,览无尽之间,得嵩少之画近万,挑出百幅,附庸苍古,以宣岩岩神岳之意象,表在下崇尚嵩岳,追寻嵩高之心迹。

 

太室山                                                                                                                        

 

古人诗文有“嵩少”的称谓,是专以太室山为嵩山,少室山则称本名。其说源于晋郭璞注《山海经》,《魏·地形志》遵其说。而《汉书·地理志》和郦道元《水经注》则说,嵩高有太室山、少室山,合而言之为嵩高,分而言之为二室。查考文献,历代帝王登封祭祀的中岳嵩山,皆在太室。

 

 

《道藏·灵迹记》说太室山有二十四峰,宋楼异因作《嵩山二十四咏》,状太室之峻。明傅梅撰《嵩书》,为凑少室三十六峰之数,遂增十二峰,此后,太室亦有三十六峰。

 

明代散文家袁宏道云:“嵩如眠龙,可谓善状”。在嵩阳书院附近遥望太室,山形浑沦端庄,如长城障天,远近齐高,无低昂之态,有凝重之势。深而探之,峰峦岩壑各异,奇木嘉卉纷繁,阴晴朝暮,风烟雨雪,其变无常。及登绝顶,峰岭纷出,脉络分明。立中峰环顾四方,南多悬岩,北多峻阪,东多断峤,西多重障。抬望眼,则远山千重,云矗霞举,空日澄明,端倪无际,旷焉茫焉,不知天之为高,地之为下。

 

 

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登山不必有路,涉水不必有津,途穷不忧,行误不悔。他在《游嵩山日记》中写道:登顶太室后,问下山的道,山人说,正路从万岁峰到山下有二十里。若从峡谷上悬溜而下,可省其半,不过路极险峻。徐霞客喜出望外,人说太室有奇无险,倒要看看奇险与否。徐描绘说:他拄着手杖,身体贴着岩石,在荆棘丛中钻行。既而从石峡中蹴溜直下,头上夹崖逼天,峰顶雾滴如雨。崖势愈险,陡峭到欲行不能,欲止也不能。一峡穷尽,复转一峡,景色也越来越壮观。下山后,他于法王寺回望嵩门以上,只见峡中有云气出没,于是感叹道:那就是我所下之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严冬之时,惊出徐氏一身冷汗。

 

这就是太室山,远望平实澹冶,深入其境,方知其飞扬跋扈。所以,古人云:太室胜在山上。

 

少室山                                                                                                                                                    

 

南瞻少室,山肩如削,森然如铜墙铁壁。北望之,峰峦层叠,似千叶舒萼,亭亭若莲。东张西望,群峰飘缈,峭拔凌厉,千仞壁立,峻峡如擘,横云堆翠,冉冉天半,不知峰之在上,云之在下!袁宏道亦云:少室奇秀,可远观而不可近看。故少室胜在山下。

 

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峰峰犀利插天。惟北峰望洛、御砦可登。于望洛峰巅西瞰,古都洛阳历历在目,古时嵩洛一体,因之得名,雨后初晴,极目河洛,北望太行、王屋,南瞻三涂、汝海,黄河东注,颍水西来,烟岚从山涧中升腾,如坠五里雾中;白云在半空中飘逸,信手可摘。如此胜境,可惜登临者甚少,神遇此景者少之又少矣!少室其余诸峰,只能于山之西面绕山半绝壁而行,上悬危岩不知天高,下临深谷不知地厚。十步形异,百步态殊。

 

《山海经》说:“少室之山,其上多玉。”注曰:“山巅有白玉膏。”唐人李颀诗云:“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少室晴雪是站在少林寺方丈室前看到的景色,为嵩少八景之一。所谓雪,其实是少室山上似玉的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一片。这样的解释,似乎比少室雪霁的情景更有意境吧。元人杨奂咏少室诗曰:“森若削寒玉”,森、削、寒、玉四字,传少室之神。

 

少室除山形与太室迥异外,林泉之茂也为太室所不及。史载少室山有舞水歌山在群峰内,说的是凌厉山形似舞、潺湲水声似歌,《山海经》曰:少室之山有水焉,其状如杨。说的是皇帝常游少室,曾在此树下休息,因名帝休。道书亦说,汉朝时,有道士从西域带来贝多子,种于少室山,此树一年三花,色白香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乃道家修养之大法也。传说不是空穴来风。少室山因峰峦森削而称奇,因林木葱笼而出秀,所以少室独享五岳奇秀的盛誉。“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王维题诗锁定了少室山千年锦秀。

 

少林寺的得名,一说因座落于少室山清幽的茂林中,一说佛教称寺院为“丛林”,意为僧众共住一处,犹如树木丛集为林。印度佛寺称“阿兰若”,其本义亦为树林。不论何说,少林寺的称谓均与少室山的树林有关。如今少林寺声名远播,世人趋之若鹜,也是缘份使然,有复兴光大中原文化之功。看纭纭众生此去彼来,只能心静自然静了。半山上的三皇禅院于闹中取静,院中僧尼身居山水而心许西天,目接美景而神契涅磐,倒是应了“向来溪壑不改色,清峰尚属僧家缘”的古训。

 

少室山是真禅山,如《坛经》所言:“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嵩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诗经·大雅·嵩高》赞嵩山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嵩山地区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创制八卦之地(指嵩山北麓的河洛汇流一带),还是炎黄祖庭,三代(夏商周)之都,古老而蕴奥秘……,

在距今约5000年之前,黄帝诞生在轩辕丘,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嵩山喷薄而出。数百年过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夏朝耸立在嵩山之巅,有了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青铜器、文字等文明要素,逐渐形成了以嵩山和黄河“牵手”的中原文明,此后他一枝独秀,领袖万方,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主导、核心地区。

由此,黄河被中华儿女称为母亲河,嵩山也理所当然地应被称为父亲山。

其实,古人赋予嵩山的名称就蕴含着父亲山的秘密。

嵩山,夏禹及其前称嵩高、崇高,商汤时称崇高,西周时称岳山。《郑州古今史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中有这样一段话:“鲧是尧舜时居住在嵩高山(又叫崇高山,今嵩山)下的夏部落首领,故又称崇伯鲧。”(p13)这说明,尧舜时嵩山已称“崇高”。《国语·周语》也说:“昔夏之兴也,降融于崇山。”意为夏朝兴起于崇(嵩)山。为什么夏商先民要把嵩山称为“嵩高山”和“崇高山”呢?

“嵩”字的结构反映了先人的男性生殖崇拜和对嵩山的崇拜,在甲骨文中写作“”。据《唐汉解字·汉字与日月天地》(书海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p154)的解释:“甲骨文的‘嵩’字与‘京’字同源,在京的左上方添加一个表示精液高抛的图形。金文和小篆在演变的过程中将此形上部逐渐讹化为‘山’字,下部则承接了甲骨文第二款的‘高’字。‘高’原本指男性生殖器的勃起和精液的高耸。这里‘山,高’会意,表示高耸和挺拔的山峰。”

“‘嵩’字的本义是精液的高耸,但此义久已湮失,只在后期的‘耸、尸从’等字中保留了它的语音。”

同样,在《唐汉解字·汉字与两性文化》(p55)中,他又一次说到“‘嵩’字的本意是精液的高耸”。

关于“崇”字,唐汉说:“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小篆的‘崇’字从山从宗。‘宗’的本义为祖庙,引申后又指直系男性祖先,即祖宗之义。这里‘山、宗’会意,表示山系或群山中那座最高大、最秀美的主峰。《说文解字》释为‘崇,嵬高也。’即最古老、最高大之山。”《唐汉解字·汉字与日月天地》(P155)这里唐汉尽管触到了“最古老、最高大”的嵩山“一角”,解释基本正确,但“意犹未尽”。必须补充的是,在古代,把“崇”字单独作为一座山的名字是有很深的寓意的。它表示尧舜时代的人们已经认为,嵩山是祖宗之山。同样,唐汉对“嵩”字的引申义也没有讲到家。“嵩”字不是多义字,至今仍然特指、专指嵩山。唐汉解“嵩”字的本意可说非常准确、传神,但认为“嵩”字“表示高耸和挺拔的山峰”似欠准确。因为从古至今还很少见谁形容嵩山以外的的山峰因为高大挺拔而称之为“很嵩”。俗话说: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嵩山不是以山峰的高耸和挺拔作为自己独有的特点而与其它名山有所区别。由此也可以看出,称嵩山为“嵩”,绝非单因其峭拔,关键还是因为先人对他赋予了男根的崇拜信仰。所以,“嵩”字是嵩山专有的,与人的主观情愫密不可分的,颇具宗教色彩、宗教意义的,仅仅与嵩山对应的名词。他不像泰山的“泰”和华山的“华”,有如“泰然处之”、“雍容华贵”这样的社会生活层面的多种意思。因为“嵩”字的“指男性生殖器的勃起和精液的高耸”的本意,随着文明发展过程中对性的由开放到逐渐忌讳而慢慢湮失了,因此,他这座高山也就“孤傲”地茕茕孓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过,只要我们把“嵩高山”和“崇高山”、“岳山”结合在一起看,就会看得更清楚。它就是要告诉人们:嵩山是我们夏人的文明之根,文化之根,我们世世代代都要记住我们神圣的父亲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