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九讲》
(2017-06-11 14:43:06)分类: 庭中望月 |
牟宗三师从熊十力,是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素为国内外学界所推重。从读过的民国前后知名思想家的作品来看,宗三先生确是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纵贯融通的一位,且是具有学贯中西和大家气象的一位。牟先生对唐君毅先生颇为致意,言谈之间多有提及。
蔡仁厚在《导言》中将牟先生文化学术
上的贡献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表述心性义理,使儒释道三教的智能系统焕然复明于世。二是发挥外王新义,解答中国文化中的政道与事功的问题。三是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四是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五是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归纳得很是恰切、精当。
宗三先生认为:
中国文化注重内容真理,注重具体的普遍性。“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察事变莫过于道”,“察业识莫过于佛”。
中国的学问是重实践的,儒家是道德的实践,佛家是解脱的实践。
中国文化在开端处即着眼于生命,重视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重德。
儒家是纵贯纵讲,释、道是纵贯横讲。道家是境界形态,“不禁其性,不塞其源”,“不生而生”。道家开艺术境界,它是采取观照的态度。
道家没有实有层,儒家、佛家实有层、作用层都有。
法家人物的现实感强,能够担当时代所需要的工作。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盛行,在于般若方面与道家的玄智(主观地讲)、玄理(客观地讲)相合(谈言微中,”启发性的语言“)。
西方哲学为实有而奋斗,佛教为去掉实有而奋斗,儒家肯定实有,但从道德处讲,道家则是“材与不材之间”。
“二谛三性”:真谛、俗谛,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一心开二门”,即真常心开真如门、生灭门。圆教的“圆”有圆通无碍与圆满无尽两层意思,圆是权与实之合,是德与福之合。圆教采用”非分别说“。
宋明理学,伊川、朱子一系,陆、王一系,胡五峰、刘蕺山一系,胡五峰上承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心体上讲慎独的是《大学》,性体上讲慎独的是《中庸》,刘的学问主要是慎独之学。刘之后,理学便绝了。
中国文化并未否定客观面,而是暂时撇开客观面,从主体这里看,而开主体之门。通过主体了解客体,最后主体和客体合而为一,性体、心体、仁体、诚体等和道体合而为一。
主观说的心体、性体、知体和客观说的道体是一,智的直觉则含于其中。“悟”就是要悟这点,见道也就是要见这一点。
理智只限于经验范围之内。
讲学问有三个标准,一是文字 ,二是逻辑,三是“见”。学术问题属于客观了解的问题,而不属于主观境界。
宗三先生说:
学术生命之畅通,象征文化生命之顺适;
文化生命之顺适,象征民族生命之健旺;
民族生命之健旺,象征民族磨难之化解。
前一篇:《艺术的故事》
后一篇:《黄帝四经今译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