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老戏园(六)——劝业场里“八大天”

(2018-11-14 12:55:08)
标签:

天津

戏曲

分类: 津沽旧事
转自:http://www.tjnk.gov.cn/whly/system/2015/12/12/011364648.shtml

        天津劝业场于1928年年底建成开业。       

  到劝业场开业时,商场娱乐之风已达到极致,至此,后无来者。劝业场内竟有娱乐场所“八大天”。“八大天”各有分工——“天华景”京剧,“天乐”梆子、评剧,“天露”曲艺、杂耍,“天会轩”文明戏,“天宫”电影,“天纬”台球,“天纬”地球,“天外天”夜花园。

  此外,劝业场内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剧场,“共和厅”和“卧月楼”,这是“八大天”之外的戏园。共和厅建在楼顶夜花园,当初是为观众避雨用的,后来改建成剧场,有二百多个座位,商场从上海请来戏班在此专演“申曲”(沪剧)。共和厅为商场自营,所以费用低,票价便宜,成人三角,儿童减半。如果观众在商场购物,也可凭购物票冲抵票款。由于商场的大力扶持,尽管共和厅上座率不是很高,但申曲演出竟坚持了两年之久。当年,宁沪杭地区旅居天津的大有人在,劝业场此举也满足了这些人的文化需求和思乡之念。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酒足饭饱之后,那些操着吴音、“阿拉”腔的异乡游子,有的还携家带口,齐聚共和厅,同赏申曲,共叙乡情。“醉里蛮音相媚好”,可见,经营者的良苦用心。

  卧月楼起初为庆亲王载振的私人会所,亲王的六十大寿做过寿堂,后来为扩大营业遂对外开放。起初演出昆曲,河北高阳的昆曲社曾在此演出。

  当年的评戏被称为“蹦蹦”、莲花落,难登大雅之堂。而天乐戏院是当年天津卫最早上演评戏的正规剧场,著名评戏演员爱莲君、鲜灵霞、筱玉芳等常年在此演出,观众多为老人及妇女,生意不错,几乎场场客满。

  开业之初,商场仅自营天宫影院及天纬球房,其余全部出租。其中天华景戏院以每月900元租与王爱仁、张鸿禄等人经营。

  天华景是“八大天”中最大的戏院,占据四、五、六三层楼,有24个包厢,一千一百多个座位,大型旋转舞台宽10米、深8米,这在当时的天津卫是少有的。然而,首期承租者却经营不善,内部矛盾不断,不到一年便告解散。

  劝业场的大老板高星桥和二老板载振都是戏迷,高星桥的大儿子高渤海更是痴迷京戏。当时高渤海刚从新学书院毕业,正在德国礼和洋行实习,他提出自己经营天华景。高星桥支持儿子的大胆举动,并拿出启动资金。很快,高渤海的天华景开锣了。也在预料之中,重新开业的天华景上座率依然不高,生意平淡,半年一算账,亏损两万元。高渤海没有气馁,高星桥没有埋怨,他们重组戏班,邀请梁一鸣、陈莲芳、朱小义和赵美英加盟,这几位都是当时的实力派名角。果然,一年下来净利润三万元。这一来高渤海的信心增强了,兴趣也更浓了,他要编排新戏,从上海请来著名编导陈俊卿,编排连台本戏《西游记》。为了这台新戏高渤海可下功夫了,他请行家驯马、驯猴,请摄影师拍摄实景。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稽古社子弟班,聘请娄廷玉做社长,尚和玉、程永龙、李蓝亭为教师。稽古社在为天华景培养后继人才的同时,也为《西游记》做现实准备。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后,大型连台京戏《西游记》开演了。

  《西游记》共编排了三十多本,开始计划每本演出一周,可开演后盛况空前,观众热情高涨,人们奔走相告——真猴真马上台,活动真景稀奇,花果山是立体的,瀑布流水是真的,还有彩色灯光……结果,第一本《猴王出世》竟演了一个月,后来的三十多本每本连演三至四周,一部《西游记》竟连续演了两年多,上座率居高不下。

  天华景的《西游记》创下了京剧演出的一个奇迹!

  天华景每天是日、夜两场,日场从下午1点到6点;夜场从晚7点30分到11点。日场上演传统的单本戏、折子戏,夜场则演出新编排的连本戏。

  紧接着,高渤海会同陈俊卿又编排了《封神榜》《燕子李三》《侠盗罗宾汉》等。《侠盗罗宾汉》是根据好莱坞电影改编的,高渤海善于迎合观众心理,他把中国的京剧元素与外国的传奇故事相结合,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他邀请外国专家巴罗太给演员教授舞蹈、传授剑术,并斥巨资制作布景、道具和服装……《侠盗罗宾汉》的盛况超过了《西游记》,不仅90天内场场爆满,而且,票价也从原先的四角涨到一元,仅这一部戏高渤海就净赚10万元。  

  传说,渤海大楼就是用天华景的盈利建造的。

  在天华景风光火爆的同时,稽古社的子弟们也在快速成长。稽古社先后招收了“华”“承”两科一百多名学员,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像武生徐俊华、蔡宝华,武丑张春华,花脸贺永华,等等。他们在中外京剧舞台上纵横驰骋,享誉国际!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来天华景演出。本来预定演出三个月,可一下竟“三年下不了楼”。上海越剧团在“天华景”的三年间,每天演出两场,节假日加演,竟连续演出了二千二百多场。尤其裘爱花与筱少卿合演的《红楼梦》,是在天华景首演。这在天津掀起了一股越剧热潮,其盛况可想而知。1953年,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更名为天津市越剧团。

        (摘自天津日报作者张连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