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坚舫]孤寂的心灵 自尊的生活—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

(2011-06-25 11:48:04)
标签:

海明威

孤寂

自尊

杂谈

分类: 参考文论

本文载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0卷第4期2000年8月

 

毛坚舫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收稿日期〕2000一01一20

[作者简介]毛坚舫(1962一),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探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来揭示作者深刻的思想意蕴。海明威把孤独和空虚视为现代生活的主要悲剧,认为面对这个充满“虚无缥缈”的社会,人类需要光亮和秩序来重新确立生活的自尊,这种自尊就是生活的勇气,人类用它来战胜那可怕的精神危机。

【关键词】海明威;短篇小说;孤独;自尊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极负盛名的美国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涉及战争、斗牛、渔猎等题材。海明威通过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来展示人类面对厄运和暴力所能激发出来的肉体和精神力量,以及在失败面前所能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风度。不过,海明威在文学作品中对勇气的探讨是多种多样的。他在描写战场上的勇敢和懦弱时,把勇敢的含义解释为“一种本能的带着自我保护和自尊的混合动机面对或脱离暴力中心的活动”[1]。海明威否认勇气是高尚的情感这种浪漫的说法。他认为,勇气并不能控制人的行动,也不能为了做勇敢的事情做准备。因此,海明威在小说中竭力表现的另一种勇气是面对生活中无法弥补的悲剧所需要的抗争意识和人格尊严;孤寂的心灵需要这样的勇气,否则人类将走向灭亡。海明威的这一思想在其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极其深刻地得到了体现。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虽然没有什么情节,却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悲剧故事。它以现代生活中人们无法摆脱的困境—心灵的孤独和空虚为主题,深刻地探讨了现实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人类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精神危机。小说描述了三个人物:一个冷静、富有同情心的酒吧老招待,一个自私、急于下班回家的年轻招待和一个生活富裕却要自杀的老人。小说自始至终刻画的是三个人物所面临的种种孤独和空虚以及各自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三个人所遭受的孤独决不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海明威反复使用了“虚无缥缈”一词来表现一种非常深刻的寓意,即:“毫无希望”、“毫无亲情友情”、“毫无生活意义”等等。卡尔·贝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尤其对老招待来说,虚无缥缈这一词体现了巨大的现实。作者使用最含蓄的语言让故事发展得极富有技巧,从年轻的招待所说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发展到老招待所说的某些东西—被称为虚无缥缈,文章的描述是那样的可怕、势不可挡以及富有震撼力,以至一旦人们读完它就再也忘不了它。”[2]这种震撼力就是海明威成功地展示了该小说主题思想的魅力所在。

孤独和空虚,即老招待所说的“虚无缥缈”,在现代生活中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海明威十分含蓄地剖析了三个人物孤独空虚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两个酒吧招待的对话中了解到老人对生活的绝望及其原因[3]:

“上周,他曾企图自杀。”一个招待说。

“为什么?”

“他感到绝望。”

“干吗绝望?”

“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你怎么知道的?”

“他有许多钱。”

年轻招待认为老人很富裕没有理由自杀。在他看来,只有贫穷才会自杀。老招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想到了老人生活的另一方面。“这位老人肯定有80岁了吧,”“他要是有妻子就会好一些。”[4]很明显,老招待把老人自杀的原因归结为年老体弱、失去亲人的孤独和痛苦,这种精神上的空虚是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海明威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望要比物质上的绝望更为悲惨,它将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小说在刻画老人的孤寂方面还得力于对环境和气氛的描写。在几句简短的开场白里,海明威反复使用了“晚”字:“天色已晚”,“老人喜欢坐得很晚”。“晚”,不仅指故事发生在夜晚,它还包含了许多丰富的含义。“晚”,烘托了老人的年龄,老人处于垂暮之年,耳聋听不见别人的话,他完全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多么孤寂的世界。“晚”表示“黑暗”,在传统意义上,“黑夜”是恐惧、死亡的象征。纳森·司格特对“黑夜”这样评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外面是黑暗,就是这种充满虚无缥缈的黑暗欺骗了‘信心’,破坏了睡眠,让金钱变得一无是处。”[4]海明威以夜晚作为这个故事的背景,强调了人在现代生活中的失落感,让读者感到小说中的人物处在了一个凄凉的世界里,失落在一片道德的荒野之中。“一个女孩和一个士兵在一旁走过”[3]这一描写看似与故事没有什么联系,但它却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与独自一人在树荫下喝酒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树荫”象征着现代虚假的世界,坐在树荫下的老人更显孤苦伶丁、与世隔绝。

至于这位年轻的招待,我们发现他很容易陷人自以为非常幸福的幻想里。他说:“我不孤独,我有妻子在床上等我。”[3]然而表面看似乎什么也不缺的年轻招待却经不起老招待的一句玩笑[3]。老招待说:

“那么你呢?你不怕在通常时间之前回家吗?”(老招待暗指年轻招待夜里提前回家是否会碰到妻子的外遇)

“你想侮辱我吗?”

“不,老兄,只是开个玩笑。”

年轻招待快速敏感的反应充分说明了他内心的不安情绪他所谓的“我有信心”,并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和自己内心世界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而是根据那些最短暂的状况—自己的年轻、目前的工作和自以为是的妻子对他的忠诚。因为他依赖于这些根本无法控制的因素,所以一旦老招待暗示到婚姻的不确定,他就显得十分脆弱。老招待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因素随时随地会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构成威胁:“年轻和信心是两件十分美好的东西,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我常担心还会有人来酒吧,将它当作安身之地,所以每天晚上我不愿关店门。”[3]老招待所指的“人”当然包括年轻人。孤独和空虚不只是老人的专利,也是许多年轻人的实际问题。他们感到孤独时来酒吧寻找心灵的慰藉。这位年轻招待是属于“生活在空虚中却毫无察觉的人’,[3]这样的人是否比深深意识到孤独的老人更可怜、更可悲呢?

老招待是三个人物中惟一一个既能看清别人的内心世界又能对自己有足够认识的人,他却因头脑太清醒而显得孤立无援。老招待对年轻的招待说:“我们是两种不同的人。”老招待觉得自己“除了工作什么都缺”,“我从来没有信心,也不年轻了”[3],这一点老招待与富裕的老人十分相似。老招待常被失眠所折磨,这是因为他对这个空虚的世界了解得太深刻了。他说:“我也像那些人一样喜欢在酒吧里呆得很晚,与那些不想睡觉的人一起,与那些喜欢晚上有光亮的人一起。’,[3]老招待离开自己的酒吧后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另一个酒吧,当调酒师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回答说:“虚无缥缈。”老招待此时此刻“自在而又乐意地将自己投人到了人世间的虚无缥缈之中”,对他来说这个充满空虚的世界就是现实,他所惟一拥有的也只有“虚无缥缈”。

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始终笼罩在“虚无缥缈”的现实之中,但海明威并没有忽略人类对此所作出的积极反应。老人的晚年生活非常凄凉,他每天晚上来这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喝酒。老招待因为失眠也喜欢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坐得很晚。威廉·巴切指出,老人和老招待在酒吧里寻求精神生活至少“体现了一种被认识的、有形的而又自尊的虚无缥缈”[3]。小说中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它象征光亮和秩序。老招待迫切需要一个能对付黑夜的藏身之地,他在内心独白中说:“当然要有光亮,但必须是个干净愉快的地方。你不要听音乐,你肯定不要听音乐,你也不会神气地站在酒吧前面。”[3]但老招待找到的那个酒吧简直无法与他所在的干净明亮、能体现尊严的酒吧相比。这个酒吧又脏又吵,他认定这是个没有尊严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回家。事实上,海明威心中的明亮的地方不一定就是小说中那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无论酒吧有多干净、有多明亮,它终究是要关门的;合理的港湾看来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些事实让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一种可能,实实在在的地方还是无法抗拒黑夜,那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海明威用来比喻一种对付自我和对付生存环境的态度。“干净”比喻“井井有条”,心中拥有“秩序”,就能面对意外事件的发生;“光”的寓意则是一种特别的视力,一种清晰的、能****黑夜的视力,同时也能****自己,保证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在理解了酒吧的这个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也就更能理解老人和老招待为什么对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情有独钟了: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地处理自己内心空虚的关键。当年轻招待说“我才不愿活得像他那么老,老人邋里邋遢”[3]时,老招待立刻用事实来维护老人的尊严和名誉:“并非都是如此。这位老人很干净。他喝酒时,酒一点也不滴出杯外,就是现在醉了,他还是干干净净的。不信你瞧。”[3]老人离开酒吧时,虽然“走得不稳,但是仍然不失尊严。”[3]毫无疑问,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老人来说意义重大,它能体现老人生活的一种尊严。老人内心深处的一小块干净之地—拥有自我和自尊,对他的生活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使他有了继续生活的信心。这种“尊严”深刻地表达了海明威的主要思想:生活在如此空虚的环境中,这并不算是多了不起的尊严,但至少是我们可以争取得到的。

面对孤独和空虚,“老招待所体现的是一种海明威式的英雄主义精神”[4]。与老人相比,老招待更能看清那可怕的虚无缥缈。他离开酒吧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他怕什么?他不是害怕,也不是发慌。他心里很有数,这是虚无缥缈。全是虚无缥缈,人也是虚无缥缈的。人所需要的是虚无缥缈和光亮以及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有些人生活在其中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可是,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一切都是为了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为了虚无缥缈。”[3]老招待没有天天喝得酩配大醉。相反,他提出了虚无缥缈的观点。他用“虚无缥缈”一词替换掉了原祈祷文中所有的实义词语,祈求神来拯救这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他对虚无缥缈的抗争此时达到了高潮。这种心理抗争是一种勇敢的表现,他的胆量就是面对虚无缥缈的现实,设法调整自己的生活。老招待做好了随时接受虚无缥缈的准备。当调酒师问他“你要什么?”“虚无缥缈。”他的毅然回答既具讽刺意味又幽默。在所谓“清醒”的自私的同事、麻木不仁的调酒师、好色的士兵以及想要自杀的老人面前,这位招待“确实”是一位“精神病人”;但作为现实主义者和这个社会的幸存者,他是“生活在压力下能保持风度”的一

个典范[4],是海明威笔下一个一无所有的大赢家。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一篇发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用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权威人士史密斯先生的话来说,人们曾将此大作“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6]。海明威从老人的自杀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危机,继而进一步探讨了孤独、空虚之感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认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无一例外地遭受虚无缥缈的侵扰:有失去亲人的痛苦,有年老体弱的无助,也有来自婚姻不稳定的忧虑等等。这一切的“虚无缥缈”犹如幽灵一般出没在人们的生活里,使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光亮,失去了安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人们可以找到心灵慰藉的地方,也是能体现人格尊严的场所;人类需要这种赖以生存的光亮。尽管这是一种人工制造的电灯光,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哪怕是虚假的电灯光也行。世上的一切变得如此空虚,人类就是需要光亮和秩序来重新确立生活的自尊。海明威给世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启示:自尊就是生活的勇气,人类靠它来战胜那可怕的精神危机。

 

〔参考文献〕

[1]BOOZ,ELISABEHB.,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2,30.

[2]BAKER,CARLOS,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ist[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124.

[3]HEMWGWAY,ERNES, The Shor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M]. New York: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379-383.

[4]HOFFMAN, STEVEN K, The Unity of Hemingway’s Short Fiction[A],Ed. HAROLD BLOOM. Modern Critical Views: Ernest Hemingway[M].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5.173-175,186

[5]BACME,WILLIAM, Craftsmanship in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M].Personalist Vol.37(Winter,1956),62.

[6]SMITH,PAUL,A Reader’s Guide to th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M].Boston: G.K.Hall Company,1989,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