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李镇西——班级管理篇   
重读与梳理李镇西老师的班级管理的思与行,他的不少班级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确实值得我们每个班主任学习和借鉴,而他的班级管理观的形成过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与思考…… 要加强班主任自身的修炼 
   
当教师累,当班主任更累。我们很老师都不愿当班主任,多数是因为班主任工作是个无底洞,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陪着学生,真是苦真是累!对有事业心的老师来说,他希望通过管好班级、管好学生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苦一点累一点也心甘情愿,但问题是这种苦与累是一种无望的苦与累,班主任把小命都搭上了也不见成效或收效甚微,有时还是吃力不讨好!班主任最需要做的就是解放自己! 
李镇西老师认为,解放班主任的途径主要有二: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科学使用和科学评价;班主任在思想上、行动上的自我解放。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科学使用与评价姑且不论,仅从我们班主任的自身修为来说,我们要学会解放自己。如何解放?途径有二:在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在行动上,改革教育方法。 
要更新教育观念,李老师认为,须从三方面努力:一是变事务应付为教育科研;二是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三是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魏书生就提出了班主任要进行教育科研的思想。如果我们班主任以科研的眼光与态度对待班级工作,把自己的学生作为重要的科研资源,把自己的班级作为自己进行科研的基地,以自己在日常班级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科研的主题(为避免课题是专家的事,是高不可攀的,而与普通老师无关的误解,这里回避了“课题”一词),并围绕问题去思考和实践,这样班主任工作就会柳暗花明,得心应手,并且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自然也就不觉得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件苦差事了。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与成长之路,努力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其实班主任也同样要不断走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之路,也要努力成为研究型、学者型的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例子,“书生校长”程红兵也是如此。以研究的视角去看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在不断的成长、提高,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与“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李老师只是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阐释而已。这种思想也是源于魏书生。魏书生提出班级管理要靠民主与科学,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讲到底就是民主管理。所谓“民主管理”不是仅依靠几个班干部,而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出班级规范,以制度的形式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每个人都受到班集体的监督,一句话,变以“人”治班为以“法”治班,变“我的班级”为“我们的班级”。 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多数班主任都事无巨细,样样过问,弄得身心交瘁,叫苦不迭。我自己更有这方面的教训,回想起自己当的班主任以来,一幕幕不愉快的画面常浮现于脑海:调皮学生越来越多,班风日下,于是打骂学生,请家长,惩罚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在这种情况下,加之班主任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于是师生矛盾激化,班风学风可想而知。认真反思之后,发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太差,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这种自我反省能力理应更强了,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仍然把他们当成不懂事的孩子,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事事包办代替,事事自己说的算,完全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能力,这么做的效果可想而知。 
这方面,我们应向李镇西老师学习。他从教育实践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体会就是,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他的具体做法之一是: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乐于并善于控制、战胜自己,增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这当然不是李镇西的原创,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就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他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李老师有他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和切身体会。实践告诉我,教育学生要以激励为主,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战胜自己的缺点。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二是:以集体的力量影响学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砂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级所形成的集体舆论对每个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向上的舆论春风化雨般地熏陶着每个学生,同时,集体中的一部分学生也影响、感化和促进着另一部分学生的转化。形成良性转化的前提是教师要努力造就一个良好的集体。如果良好的班风未形成,就很难达到良性转化,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以设立图书角为例,李镇西老师在班里设立图书角,学生随取随看,自由取书,看后能自觉放回书柜,整整三年,没有丢失过一本书和杂志。而我在自己班里也设立了图书角,但从开学初到毕业,不知为什么,图书角的书却越来越少,我们后来又实行借书还书登记制度,但还避免不了图书越来越少的情况,当时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现在才明白,是班级集体的良好舆论氛围还未形成。由此可见,要想以班级的舆论影响每个学生,造就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关键。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三是: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治能力。众所周知,培养一批自治自理能力强的班干部对整个班级管理太重要了。评价一个班主任好不好,看他的班级管理是一个重要指标,而聪明的班主任为管理好班级会选拔并培养一批能力很强的班干部,这批班干部有如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使其班级管理工作如鱼得水,这也体现了班级管理的人本思想。 
与众不同的是,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班干部培养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而是把班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班干,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者。至于如何培养班干部,李老师的做法是实行轮流“执政”的班干制度、值周班长制、值日班干制等。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之四是:权威转化。即前文所说,班主任要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以健康的班级舆论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进步,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使学生自我管理科学化,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民主化。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是一门艺术,真正掌握这门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反思与总结。 
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当然要有班规班纪来约束学生,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发现了以“法”治班的重要性,他让每个学生共同参与制订了《班规班法》,制订的原则是“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并以此来实现班级管理的法治化。 
李镇西老师继承并发展了魏书生的观点与做法,他法治班级的具体步骤是:引导思想(三个问题的讨论即你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若要让我们的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克服自身弱点?为了保证同学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订一个班规?)——统一认识(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不一样)——确定原则(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起草班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立法者”)——执行班规(“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这样依“法”治班,首先可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研究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其次,可以培养第一个学生的能力;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的启蒙,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等。 
                                   
有感于李镇西独特的班级管理模式 
   
李镇西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是:1、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2、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3、发展个性的兴趣社团;4、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5、共同享用的集体财物;6、陶冶心灵的口琴乐团;7、独立主编的〈班级日报〉;8、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9、师生共同确定班名、班训、班徽、班旗、班歌。 
我认为这只是他班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开出的一朵美丽的花儿,是他的班级管理理念结出的一枚硕果,而这背后是不懈的努力、艰辛的付出,这使我想起了富有爱心与童心的现代女作家冰心说过的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