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2011-07-07 08:53:24)
标签:

文化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一.汉字发展演变历程概述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汉字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字体的演变,二是文字本身的变化。在我的这篇简述里,我仅仅讨论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三千多年来,汉字的字体在不断的变化。殷代和西周的字体不同,战国文字同殷周文字的字体又有些变化,从秦代的小篆到变为汉代的隶书以及魏晋的楷书,变化更大。同一时代的文字,也往往因地区不同而具有各自的字体特色。所以,从渐变的角度看,很难说清楚汉字字体应该划分为具体的几个阶段。

但是从微观上看,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仍然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

从宏观上看,仍然可以用三个阶段来划分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从大篆变为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又从隶书变为楷书。从时代看,商周文字是大篆,秦代大篆变为小篆,隶属则开始于秦代盛行于汉代,东汉以后逐渐形成了楷书。  二 .从微观上简述汉字的演变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图画性很强,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商代奴隶主崇尚占卜,一切国家大事和天象变化都要占卜,占卜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刻在龟甲兽骨上,叫做卜辞,那些文字就叫做甲骨文字。甲骨文的时代在商代晚期,距今三千二百年左右,至今为止,有文字的甲骨片已发现七万多片,单字共四千多,已经认识的有一千个左右,其余的三千多个字多数是地名,人名,因而多数甲骨卜辞所记载的内容大致能通读。由于龟甲和兽骨不像竹木那样容易腐烂,又因河南安阳一带为沙质土壤,排水性能好,所以这些甲骨能在地下埋藏多年。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2. 金文

   金文是殷周时期青铜器铭刻文字的简称,古人也称铜为金,故称铭文或金文商代已有青铜器,周代增多。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器类有鼎,盘,壶,鬲等。铜器上铭文多少不等,少则一二字,多则几百字,但多数只有几个字或几十个字。如西周时期的大克鼎290字,毛公鼎498字,战国中山王墓铁足铜鼎469字,铜方壶450字。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65个编钟,上刻铭文2800余字。目前,已发现的青铜器以千计,金文单字近4000个,可识字约2500个,青铜器是比甲骨文更为耐久的东西,因而铸刻在这些器皿上的文字可以保存至今。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奥林匹克之歌缩写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BC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下,由宰相李斯负责,在原来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的书写方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小篆字体优美,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因而始终受到书法家的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4.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到汉代便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正体,这种字体的变化也从秦隶的较为拘谨,变得放纵恣肆,又变得更加工整美观,但基本笔画并无大的变化。隶书作为秦汉时期的通用字体一直沿用到魏晋时期。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宋晏殊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熙宁通宝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5.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一直到现在,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欧体,中楷的代表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小楷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王羲之楷体,小楷的代表

6.  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王羲之《兰亭序》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颜真卿《寄侄稿》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苏轼《黄州寒食帖》

 

 

7. 草书

   草书就是不严谨的书法,最初只是为了省时省力,所以写的草率一些,但是到了书法家手里,就成为一种书法艺术。有些草书写的龙飞凤舞,字与字连绵不断,几乎完全丧失了文字符号的交际功能。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章草 吴皇象《急就章》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今草 王羲之《初月》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狂草 怀素 《自叙帖》

 

 

 

 

 

 

 

 

三. 从宏观上分析汉字字体的演变

1.  大篆(甲骨文和金文)变成小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的。二者有很明显的字体差别,这种差别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点,大篆的字形比较接近物行,许多字还保存着记事图画的色彩,“形要妙,巧入神”说的就是大篆字体形态逼真的特点。而后来的小篆由于追求字形的整齐,字画变得圆通整齐,于是逐渐脱离了原物或愿意。例如“出”字甲骨文做   ,后来小篆变成   

第二点,汉字完成了“方块字”字型的变化。把每一个汉字都写在一个方块里,整齐划一,因而汉字又叫做方块字。但是早期的大篆并非如此,甲骨卜辞的文字,常常根据字的繁简和字形而大小不同,每行字数不一,字的大小也不一致。甲骨文中只有干支表等少数骨片的文字较为整齐,殷周金器铭文,业余甲骨卜辞的写法相似,但是这种情况到春秋时逐渐改变,铭文每行的字数趋于一致,每个字的大小也力求相等。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到了秦代,就变成秦刻石文字那种行款整齐,一丝不苟的小篆的写法。因为要把一个个汉字写得整齐,字的笔画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甲骨文的“水”字原来横着写  ,因为水是横着流的,但小篆就竖起来写作   ,这样便可把水部的字写成方块,不至过宽。小篆的笔画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变成圆活的定型线条。例如,“木”字甲骨文,金文多作  ,小篆作  ,树上的枝干和树下的根都变成圆形线条,失去了原来表形的笔意,但增加了字形的美感,汉字之所以称作方块字,应该从小篆算起。

 

2.  小篆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大变化。这种变化虽仍是笔画线条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比大篆变为小篆的改变要大。

      第一是小篆的圆形线条一律变为方形。例如小篆“日”作   ,隶书变成方形的   ;“保”字小篆作   ,隶书变为    ;从画图的角度更加脱离了文字所描绘的事物,但是从书写的方便来说,把圆形线条改为方形,确实是一个进步。

     第二是把曲线线条变为横,撇,捺等笔画,例如,小篆的“   ”变为隶书的“   ”,上一曲线变作横,下一曲线变作撇和捺,无论写成一笔还是两笔,都比小篆的曲线好写的多。“水”字从小篆的“   ”变为隶书的“   ”中间一笔变为竖,左边一短横,一撇,右边一短撇,一捺,笔画仍是五画,但线条变得容易书写,也更容易写的方正了。至于用“水”当做偏旁的字,隶书则逐渐变成了三点。如“渐”,“清”等。

     通过这些笔画的变化,汉字形成了用横,竖,点,撇,捺等笔画组成的汉字字体。这些线条的改变,极有利于把汉字写得方正,整齐而且容易书写,整个笔画也从园笔变为方笔。到这时,汉字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方块字。

 

3. 隶书作为秦汉时代的通用字体,进一步变化即为楷书,也成真书。这一变化是从魏晋开始的,隶书变为真书,除了笔法的变异以外,从汉字的线条(即笔画形状)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横,竖,点,撇,捺,折这六种笔画以外,增加了钩和挑这两类线条而已。

   “ 钩”在隶书中是没有的,“水”,“手”,“于”,“子”等字的竖钩,“心”,“必”,“风”等字的右横钩,隶书里都没有。隶书的“水”作“  ”,后者竖笔下部略左弯,真书才变成钩。“兄”字的末笔右横钩,隶书只作右倾笔形“   ”,都没有钩的笔形。

   “挑”的出现也是如此,隶书“手”部字的“ ”,第三笔都做短横,不做挑形,如“指”作“  ”,“持”作“  ”;隶书“水”部多是三个斜短横,第三笔不做挑,如“温”作“   ”,“清”作“   ”等。

    从汉字线条笔形的角度来看,真书和隶书的不同只是钩和挑两种笔形的增加。在隶书中已经孕育了这两种笔形的趋向,后来稍加变化,便成了真书的笔形,所以隶书到真书的变化并不很大。

 

四. 总括上面的分析,得出结论。

第一, 汉字形体的大变化是篆体变为隶书的变化。经过这个变化,汉字从以“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绘画式笔形变成以横,竖,点,撇,捺,折六种笔形为基本线条的隶书。

第二, 从大篆变为小篆,使汉字成为大小一致的方块字,线条也逐渐变得脱离实物形象,但较易书写,这是个小变化。

第三, 隶书变为真书,变化更小,只是增加了钩,挑这两个笔形。

第四, 从字体的角度看,汉字可以划分为古汉字和现代汉字两个阶段,大篆,小篆是古汉字;隶书,真书是现代汉字。

 

五. 汉字字体发展变化示例

中国文字字体发展演变简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