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欢讲《西方音乐史》

标签:
休闲 |
刘欢老师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线条简洁明快。作为明星,他衣服朴素,样式无奇。作为老师,他的道具很轻便也很个性。上课风格也一脉相承,但决不属于幽默类型,不会刻意讲笑话取悦大家,而是直入主题。
刘欢老师上得讲台,见教室的四块黑板皆有板书,于是拿起黑板擦就擦黑板,一块,两块,三块,一直擦到第四块的时候,坐在我们身边的女生轻呼一声:哇,好伟大的老师哦,给点掌声吧!但是,此举并没有得到多少响应,大家很安静地接受刘老师的擦黑板行为,因为在大学的课堂里,学生看老师擦黑板,好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勤的。”这就是刘老师的第一堂课的开场白。
开课的第一个问题很简单: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把大家问住了。一位前来蹭课的研究生后来对我们说,本科时学校也有类似的艺术欣赏课,但是老师从没问过这样的问题,他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但就是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音乐是交响曲?协奏曲?歌剧?还是刘欢老师唱的歌?刘老师给了大家一个“标准”答案,音乐是“以一系列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表达人类感情的一门艺术”。他一边说着,一边神色诡秘地在黑板上写下七个音符,擦去若干,再按原顺序唱出来——于是奇迹发生了——那俨然是一支带有浓郁日本民族风格的曲调!当时,满座同学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刘老师善于引经据典,他的课都是用一位位音乐大师的故事串起来,以他独到的经典语言突显出音乐和大师们的亮点。莫扎特30岁以后的创作不能被当时的贵族理解,当时有个贵族对莫扎特说,“你的创作很好,但音符似乎多了点。”而莫扎特却平静地说,“不多,就七个。”刘老师对此有自己的见解:“莫扎特创作风格简洁但乐曲意蕴隽永。一流的艺术是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二流的艺术是以复杂的方式达到一般的效果,三流的则是以最复杂的方式达到最差的效果。”
晚年,莫扎特债台高筑,也许他深感自己境遇凄凉,也许他敏锐地嗅到死亡的气息了,他开始着手创作《安魂曲》,不料未尽而终,留下了千古遗憾。维也纳有很多公墓,后人出于崇敬又捐赠了很多墓地,但至今无人知道,哪一
刘欢老师很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感受音乐,不要人云亦云。他讲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说,很多人将开头那段颇有力度的旋律理解为命运敲门,这种理解究竟是不是作者的初衷我们已不得而知。另外,对一些没有含义的段子,人们往往冠之以深切的含义、高尚的头衔,诸如“诗歌音乐”之类。好像音乐就要像诗歌,好像作品只有经过“加工”才更具生命力。事实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作为一种灵动的艺术,需要人们通过自己的阅历和思考去感悟。牵强附会、亦步亦趋都是不必要的。Just
刘欢对音乐是随性的,正如他随性地做人。刘老师说:“我始终没有特别强的任务感,不是说非要每年一定出多少张唱片、演出多少场。有想法就做,没什么想法我就休息。在我看来,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家之作,正因为评论中有不同甚至相左的声音才经久不衰。艺术不因评论而动人,真正震撼的是作品本身。”
当然,让大家颇感震撼的还有他对音乐的熟习和对音乐语言的驾驭。他讲课连贯而流畅,总有一气呵成的感觉。他上课不带稿,人名、生卒年、曲名工工整整一黑板写上去,故事信手拈来一个个讲下来,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他会多种语言,人名、曲名都用中西双语念出来,有的曲段索性拿西文现场唱出来。这显然和他的学院背景分不开。
听过他课的同学说刘欢老师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遇到问题也尽量自己解决。还跟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课堂上,喇叭呲牙咧嘴地叫着,课没法继续下去。他皱了皱眉头,边说着“谁能找根杆子把高墙上那个连着麦克的喇叭拨一下……”,看到墙角处恰好有根竹竿,他利索地将喇叭只拨转一点角度,就万事OK了。那节课他正好提到音乐家亨德尔的父亲是理发师兼外科医生,他便有些自我调侃地说,“我嘛,是老师兼电工!”
有人说,在当前的和平时期,成功不要求做多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求把小事情做到极致。刘欢就是这样。他是大手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唱一曲壮阔的历史英雄;另一方面,又用工笔认真描绘着事业与人生。管子有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正是他对细节涓流的“举轻若重”构成了生命东去的大江。同时,我们也在细节中品味着音乐,解读着刘欢——这个极致细节的完美集合。刘欢说:“做音乐,我有两个原则。第一是真实的情感,第二是自然。”
8:50,刘老师做完下次课程内容预告后,宣布下课。有一些学生走上讲台,要求签名,但是场面没有演唱会上歌迷追星的热闹,大家都比较自然,更多的学生则直接收拾起书包走出教室,和听完其他老师的课没有什么两样。这有点出乎我们意料。一位高年级的同学这样解释:“他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堂课结束了下堂课还要来,多向他学习对音乐的理解,增加自己的艺术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谈到自己的教师职业,刘欢说:“我大学毕业教课教了这么多年,成了惯性,多少年就这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