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资料
一 名词解释
l
社会角色: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l
社会行动:行为者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对其所采取的手段与客观情景条件加以控制和利用,并遵循一定的规范的行动。
l
社会互动:社会成员针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或对他人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
l
家庭:通过婚姻和/或血缘关系结成的以分享共同生活场域为最重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群体。
l
社会组织(广义):一切人类活动结成的群体。
l
社区: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结成的社会群体。
l
社会化:人们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获得个性,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l
再社会化:有意放弃原先已经习得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l
强制性再社会化:对那些思想和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在管制下进行教化。
l
集合行为:是一种自发的、非理性的大众行为,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二 问答题
l
家庭
1.
家庭作为一个儿童社会化机构,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
2.
家庭不仅是礼仪行为的教育场所,而且也是知识的教育场所;
3.
在社会化内容方面,中国父母感情投入较多而忽略了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培养。
l
趣缘群体与同辈群体的比较
同辈群体与趣缘群体是两种与青年成长最密切相关的初级社会群体。
同辈群体和趣缘群体之间不是截然分立的。
1.
同辈群体大都是依靠先天属性自发集结而成,而趣缘群体在形成是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形成的条件都是后天自获的;
2.
同辈群体是靠成员之间的情谊作为纽带维系的,而在趣缘群体中,共同的兴趣、爱好是诶徐群体的纽带;
3.
同辈群体中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统筹群体成员的行动,而趣缘群体有一定的组织和结构,并且形成了某些制度性的规定。
l
科层制组织的特征
1.
明确分工,规定了各种职位的具体任务;
2.
每一集都接受更高一级的领导和监督,并为下一级的工作承担责任;
3.
组织的成员要遵守一套固定的规章制度;
4.
成员以不带私人感情的态度对人对事;
5.
对成员择优录用;
6.
具有高效率。
l
社会变迁的因素
1.
自然环境——重要条件;
2.
人口状态——基本前提;
3.
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
4.
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变迁的方向;
5.
科学技术——直接推动力;
6.
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的先导。
l
韦伯的行动类型划分
1.
目的理性行动;
2.
价值理性行动;
3.
情感或情绪行动;
4.
传统行动。
l
社区的五大构成因素
1.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2.
一定的地域;
3.
各种生活服务设施;
4.
特有的文化;
5.
其中的人群对其具有社区认同感。
l
中西方城市形成过程的区别
中国的城市是先有“城”后有“市”的,因为是首先应王权的军事防御需要而筑造城墙以保护其统治机器,然后为了满足其官员、军队及其家属的生活需要才出现了“市”;
而西方的城市是先有“市”后有“城”的,因为是先在某个交通要道出现了商品交易的“市”,为了保护商人免受打劫,封建主才在集市的周围建造了起保护作用的城墙。
三 其他
l
逆向社会化由称文化反哺。
l
米德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两面,它称之为“主我”和“客我”。主我,就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和定位;客我,就是指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