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内外礼仪及相关概念界定

(2011-10-30 10:26:12)
标签:

国内外

礼仪概念界定

教育

分类: 中西方节日

国内外礼仪及相关概念界定

 

在目前青少年礼仪教育实践过程中,礼和礼仪两个概念经常被混用,这是欠科学的。事实上,礼和礼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的质的区分。研究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问题,首先要对礼和礼仪的概念加以区分,并对礼仪素质、礼仪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

一、 礼仪

礼仪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礼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而礼仪则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现象。在《辞源》中,“礼仪”被解释为“行礼之仪式”。伦理学上,一般认为礼仪是表示礼貌和礼节的仪式总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而特意举行的仪式。

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礼仪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差异。

(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礼仪概念的界定

在中文里,“礼”和“仪”最早是分开使用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的合成体。

1.礼

礼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概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礼的内涵极为丰富,几乎无所不包。早在春秋时期,礼已经成为儒家重要的政治、伦理规范,是包括典章制度、人的等级名分及其相应的规范的总称。伴随历史发展的进程,礼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礼的内涵也有所深化、拓展和迁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的基本含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礼是一种行为规范。作为行为规范的礼对人类活动进行外在约束和行为指导,抑制自己不恰当的欲望和要求,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敬爱,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二,礼是最高道德准则。管仲把“礼”作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首,认为只有发扬礼、义、廉、耻,君主的政令才能畅通无阻,把“礼”作为了最高道德准则。儒家从节制人欲的角度更是把礼视为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认为礼和义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主张“隆礼贵义”以治国。

第三,礼是一种修身手段。儒家将礼作为基本的修身手段。对人的吃穿住行都做出了礼的规范。《礼记 曲礼上》要求人们“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嚺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
此外,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只有借助于礼,才能弥补性格缺陷,达到理想的境界。为此,要求人人都要坚持以礼修身。

第四,礼是一种治国方略。孔子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主张用礼制去同化百姓,整齐百姓的行为,在他看来,“礼”不仅是一种有力的统治手段,而且还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规范,《礼记 哀公问》强调“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将礼作为治国之本。

第五,礼是一套国家典制。传统意义上的礼,也指以道德为内涵的国家典制。周朝对殷礼进行改革并发扬光大,建立起一套完备、严格的礼制,史称“周礼”,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及丧服制度,诸侯制度,同姓不通婚制度等,以此纲纪天下,实行礼治。作为典章制度的礼,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也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第六,礼是表敬意的仪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禮,履也。所目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亦声。”这一解释突出了两点,一是强调礼是一种行为准则,二是强调礼与祭祀鬼神有关,并经逐步引申、扩展,又有了敬祖、敬人之意。《周礼》中提到的当时朝廷上的五种主要仪典——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一般称“五礼”,均为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而民间流传的婚丧嫁娶等庆典仪式以及为招待客人而举行的宴饮,也同样有一定的规模、规格和程序。其实,这些仪典、仪式均属“仪”的范畴,但约定俗成也称为礼。

总之,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是“以礼治为核心,由礼仪、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学等诸方面的内容融汇而成的一个文化丛体。”

“‘礼’是中华文化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最具有中华文化的原初性和普遍意义,兼有生活方式、伦理风范、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内容,成为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而又歧异最大的课题。”

2.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的基本内涵

礼仪是“礼”和“仪”的合成体。“礼”与“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对“礼”和“仪”的区别有所认识。《礼记·乐记》中认为:“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簠簋俎豆等礼器以及动作、衣着等“礼之文”,均为“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属于“礼之末节”的内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地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见,“礼”和“仪”相比较,“礼”属于内在的东西,是仪的道德本质,“仪”离不开“礼”。同时,“礼”也离不开“仪”。“仪”是“礼”的物质载体。“礼”属于相对抽象的概念,而“仪”则是外显的,既是区别差异的主要手段,也是“礼”的物质载体。我国将“礼”和“仪”连用,始于《诗经 小雅 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

礼仪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在我国古代,广义的礼仪几乎是“礼”的同名词,一度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包括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典章制度、治国方略、修身之道等,内涵极为丰富。狭义的礼仪,则主要指人际交往中为维护正常交往秩序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的礼节、仪式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仪容、仪表和举止风貌,二是指礼节、规矩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三是指仪式、仪典和礼典。四是指礼俗或民族风俗习惯。礼俗是民族传统礼仪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当人们遇到重大节日或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纪念方式。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等。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吃月饼,腊八要熬煮腊八粥,辞岁吃饺子等等,都是我国节日饮食方面特有的礼俗。礼俗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不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也是民族认同的鲜明标志。只要遇到有相同礼俗的人,便可知道他是自己的同胞,并因此而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总之,中华传统礼仪是我国传统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民族关系不可或缺的纽带。

(二) 西方文化对礼仪概念的界定

西方文化中,通常认为“礼仪”一词源于拉丁文“ritualis”,指的是在风俗、礼节、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有人认为“礼仪”一词源于法语中的“etiquette”,其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的法庭为保证法庭秩序,把各种规则写在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并要求他们遵守。不难发现,以上含义与我国传统礼仪的内涵非常接近。后来,“etiquette”一词进入英语并几经演变,便有了“礼仪”的含义,意思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并逐渐演化为现代西方礼仪。概括起来,在西方文化中,“礼仪”一词大体有以下几层意思:

1.仪式、仪典或习俗中的礼仪行为(rite)
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仪式、典礼,特别是指有重大意义的宗教、宫廷、社会或部族所举行的仪式,如宗教活动中的礼拜仪式等;二是泛指习俗中的礼仪行为、礼节和惯例。

2.仪礼、礼节和各种规矩(etiquette)
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专指礼仪,即,有良好的教养并按照权威性的规范在社交场合或其他正式场合遵守一定的礼节和规矩;二是指礼节,即惯例或习惯所传承下来的行为准则;三是指规矩,是针对某特定人群,如同行业人士、共同参与某种活动的人群等,制定或俗成的规范其行动、行为或实践活动的规矩的总称,特别是指处理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

3.礼貌,谦恭有礼的举止、言辞或风度等(courtesy)
处处合乎时宜而又动人的文雅举止和风度,对他人表示尊敬或尊重的有礼貌的行为等。

4.外交、军事等特定领域里的礼节或相处准则(protocol)
和前面几层意思相比,这层意思突出强调礼仪的固定性和一成不变,是一种刻板的、更为严肃并长期执行的相处准则。如,规定对上级的绝对尊敬,对应有的优先次序的严格遵守,以及对礼仪活动实施程序的严格执行等。

可见,西方文化中所说的“礼仪”,更强调的是礼貌、礼节、仪式、风度等方面的内容,这与中华传统礼文化中的“礼仪”有着明显差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