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3月28日

(2015-10-23 11:04:31)
标签:

杂谈

Ice Jewels 羽生结弦专访

克服事故的契机是什么?

——2014年大奖赛系列第三站中国杯时遭遇意外事故,这之后的应对想必非常艰难。1个月间发生了很多事,你自身是如何看待这些的呢?

羽生:中国杯受伤时,内心仍充斥着想挺进大奖赛总决赛的想法,但在第六站NHK杯前的练习时,有过"果然还是不行"的感觉。但是, 我受到了来自周围人的激励,以及家人的支持,一边听到许多人说“还是不要勉强为好”,同时也有"希望你加油"的意见。考虑这种种后,觉得好不容易在中国杯那样努力了,所以NHK杯也加油吧,心态变得积极了起来。


——NHK杯时有过对滑冰的恐惧心态吗?

羽生: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情绪会动摇成那样。事实上,练习中确实有想逃避(这种情况)。有过像条件反射一般地,逃避滑冰的状况。

      在这状态下,迎来了NHK杯自由滑6分钟练习,(因为中国杯是在6分钟练习时碰撞的)同样的情景下,能克服它的话就没问题了,给自身做一个了结。

       因此,用几乎与中国杯时相同的滑法,只在Flip跳前稍微调整了一下顺序,还说服自己“绝对不能胆怯,按自己的计划编排去跳。这种情况下只要没发生碰撞就能克服了”,以此稳定了情绪。并不是茫然地等待时间的流逝,而是用意志力和气魄,甚至可以说是凭借强大的力量去调整。

 

巅峰状态及教练的关系

——NHK杯结束后,迎来了大奖赛总决赛。大奖赛总决赛上给人恢复振作的印象,在那块巴塞罗那的冰场上是怎样调整心态迎接竞技的呢?

羽生:那时短节目出场顺序是第1位。我有过很多次第1位出场名次很好的经历,所以决定第1位出场顺序时,我就抱着觉得没问题,绝对没问题的心情,状态也很好,所以短节目大刀阔斧地上了。

 

——大奖赛总决赛上从表情和动作中流露了挑战的情绪,变得相当地积极的感觉。

羽生:可以说状态来得恰到好处呢。但是,那时自己还没想好准备怎样一步步调整到巅峰状态。

       教练Brian Orser虽然有给指示,但并不能亲眼看到我自身的状态。所以就调整到巅峰状态这一点而言并非万无一失,迎来的也未必是Brian所认为的理想的巅峰状态,而是恰好在那个时机“契合”上了,加之冰场的触感很好,虽然是出自偶然,但使我进入了良好的循环。

——上赛季Orser教练并没有一直在身边。那期间,如何保持自己的心态?与教练交流的方式仅仅是通过电子邮件么?(注:由于中国杯受伤,羽生未能回到训练据点加拿大多伦多,与Orser教练分开了)

羽生:并非教练等的关系,上赛季是自己的心态问题很大呢。中国杯的恐惧感在NHK上克服了,正因为克服了才能在大奖赛总决赛上有良好表现,但在那之后肚子又痛了起来。全日本锦标赛(2014年12月)表演得马马虎虎,之后做了手术。因为手术的影响而心急结果扭了脚,世锦赛(2015年3月)上摔倒,在谈身体状态之前,完全没能控制好心情。所以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精神上的控制。这点可能正是因为Brian不在身边,所以我自己才更能察觉,更重视控制精神。

       当然如果Brian在身边,我那赛季可能会过得更平稳一点,心情能控制得更好。但是,Brian不在,我反而能确实做到忠实于自己心情的练习,造成了那样的结果。正因为留下了这样的课题,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练习方法,比如说练习时必须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做之类的。

 

终于掌握到的调整方法

——你是说你学会了在比赛前调整状态的诀窍或者说方法论吗?

羽生:我所感觉到的是,终于能靠我自己的身体感觉来辨别会让状态变坏的程序和让状态变好的程序了。说到底,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最清楚,疲劳和压力状态也都只能问自己。

        凭着自己的感受,发觉这种日子这样做状态会上升,但是现在得让状态下去才行。或者,必须让自己更有紧迫感,所以就做这样的练习吧。但是要做这样的练习,必须进入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为了能做到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尽量不给自己增加压力,思考各种放松的方法,在生活中保证有足够休息的期间。当然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我也会注意不要升高得太过,而加点压力来把心情压下去什么的。这些我终于可以自己做到了。在潜意识中,潜意识中,逼迫自己,逼迫自己……。


——这么说离开了Orser教练,反而成了学习这些的好机会吗?

羽生:最关键的是有4月的国别对抗赛(世界花样滑冰国别对抗赛2015),这是一大要因。

       以前赛季是以世锦赛为终点,每个选手都以世锦赛为目标全力竞争,结束后会感觉精疲力竭,在这里充分燃烧。然而我这次巅峰状态并没有对上3月的世锦赛,所以就感觉没有燃够。在没有发挥出自己全部实力的状态下,感觉就是因为做了那样的练习,所以才会有那样的结果。

        比如说举个具体例子,我状态好的时候就会跳很多跳跃。跳很多次以后渐渐累了,有时会发现不是那么勉强自己的跳法;反之渐渐全都跳崩,状态不断下降的情况也是有的。那么,反过来说状态低迷的时候我会做什么,就是姑且能站住就好。总之先站住,然后放松心情,再卷土重来。也不是说要保存体力,就是要重视每一次跳跃,这次能落冰就不错,下次再来,这样慢慢地状态就会上升。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这种法则,然后受伤时的应对方法,以怎样的节奏来提升和降低自己的状态等等,国别对抗赛的经验让我对这些有了长足的思考。


 ——国别对抗赛比赛本身你表现就很出色了,而表演赛上滑的奥运SP也比奥运当时更加精彩呢。

羽生:就是4T有点不稳(笑)。


 ——但还是很精彩。感觉SP中表现出了金牌得主的自信。作为观众我觉得可以给120分满分(笑)。

羽生 那个时候是滑完LP已经很累了。比赛本来也够累,不过状态太巅峰,压过了疲惫。

       虽然和前面说的总决赛不同,说到底,只要处在巅峰状态,即时身体疲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来。因为有这种自信,才能滑完那一套节目。


——虽然世锦赛没有达到巅峰状态,但状态正好赶上世团赛。训练中虽有起伏,却也迎来了美好的结局。自由滑表现也很好,因此才能以羽生结弦今后还能走的更好更远的印象结束上个赛季啊。

羽生:表演滑是那样的感觉。如果是反过来,在世锦赛达到巅峰,世团赛状态不好的话,会以更加懊悔的心情结束上赛季。比起这样没能修正不足就结束赛季,还是在世锦赛表现不佳(更好),为了克服问题还有世团赛,才有机会可以思考现在要这样做、这种时候那样做就行、这样做就好。反过来的话,直到下个赛季开始才有尝试的机会,接下来,不知道在大奖赛第一场比赛里能不能做好,会感到不安。那时又没有比赛的感觉,(过去很久)问题也变得模糊了。


通过对手看自己的重要性

——本赛季陈伟群复出,还会有来自Denis Ten、Javier Fernandez等人的挑战。对手也在研究,羽生选手自己在距下一届冬奥会的这三年间,必须一点一点提高自己。为此想过今后要怎么做吗?

羽生:虽然我有过因此失败的经验,但在某一时期一定程度上在意对手是必需的。

       索契冬奥会前的大奖赛加拿大站时,我太过在意陈伟群导致忽略了自己的表演。或是在俄罗斯杯(2010年)第一次遇到陈伟群,自己滑得一团糟最后只得到第七名。

       但是我认为那段时期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必须要保持自我,但那时并不是应该出成绩的时候。


——在那种情况下,想到距冬奥会还有三年的事了吗?

羽生:在自身的成长历程中,虽然一直持有非夺冠不可的心情,但不是觉得自己就是第一,而是想着与对手竞争后夺得第一,这样的想法我想保持下去。这样的话,便能思考要打败对手,为了能够打败对手而不得不完成一些事情。虽然算不上是为了发现问题的契机,但是这就是所谓的对手。

       虽然我常说:“最大的对手是自己。”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说的是精神层面,在这个方面会有相当多要解决的问题。但不仅如此,我认为大概还能在不仅仅只有自己的场景下也制造一个契机,并非通过自己的视角看自己,而是通过对手的视角来观察自己,并以此来找出新的问题。


《SEIMEI》登场

——本赛季自由滑的新节目、以安倍晴明为主题的《SEIMEI》,是经过怎样的过程选出来的呢?自己想要怎样演绎这个节目呢?

羽生:去年选择的《歌剧魅影》出现了和不少人撞曲的情况。《歌剧魅影》作为花滑选手使用的曲目颇具历史。因此,我决定本赛季不再使用这样的曲目,虽然说不上颠覆性的变化,但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大家都没有使用过的《SEIMEI》。

        选择《SEIMEI》的一个理由是希望能够展现出全新的自己

   在此基础上,因为既有日本人所熟知的阴阳师这个固有形象,编舞师Shae-Lynn Bourne(加拿大人)又对阴阳师有自己所想,两者有所不同,所以这次的节目可以说是两个人一边苦恼一边完成的。其中不仅融入了很多我个人的特色,也有一些很有Shae-Lynn风格的独特动作。虽然现在还有点凌乱(时为6月),但是希望能够将两人所想的动作作为自己的东西最终完美地呈现出来。 


——羽生选手的个性将会是个关键呢。另外,这套节目很重视在外国人观看日式风格表演的前提下,如何展现出原创性,这应该会给裁判留下好印象吧?

羽生:我觉得这套节目应该能给外国的裁判留下好印象。我们专门从外国人看了会感受到日式风韵的东西之中,挑选了一些适合表演的部分。


——音乐剪辑和编舞上费了很多心思吧?

羽生:确实费了很多心思音乐剪辑上我也有一定参与和以前的节目相比这次的节目我也提出了更多的想法,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节目。虽然也有开发新领域的一面,但对我来说,这是一套更有分量,自己也参与制作的节目,所以感觉是一套“很合个人风格”的节目。

  我对《歌剧魅影》有一种复杂的恐惧感。那是一曲叹息的节目,我们觉得那叹息是美丽动人的,有许多人为剧情而感动。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大团圆结局的故事,我不知道自己滑这套《歌剧魅影》时观众们做何感想。于此相对地,这次我则感到非常安心。因为(表现的)是日本人,所以应该能更放心地守护我的世界观吧,感觉能够在受到守护的安全感之中滑冰。这一点与上赛季截然不同。 


——到了比赛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变化,真的很让人期待呢

羽生:本次的节目,可以不用流露过多情感哦。

  在我的印象中,安倍睛明是一位博士,是一位理性的人,而并非是那种会表露出情感的类型。电影中的安倍晴明也不是会一下子喜怒形于色的人。当然,像痛苦的表现啊,微微一笑啊,也会有需要这样演绎的地方,但在我心中,这是一个可以淡然地施展技艺的人物,适合用来搭配这种曲调,从这个角度上说,把这套节目放在比赛中会很轻松。

  我觉得《歌剧魅影》富有激情,所以去体现出强烈的情感碰撞。而《SEIMEI》则相对可以淡淡地完成。

  这首曲子是电影的配乐,在电影中饰演安倍晴明的野村万斋先生的形象在我心里就是最好的安倍晴明的人物像。

 我觉得这套节目打造得非常精彩。服装很古典,而且表演用的版本和比赛用的版本并不相同也是特点之一

 

更进一步地参与其中

——《SEIMEI》的音乐剪辑是怎样完成的?

羽生: 一开始,我提出了想要使用电影主题曲的想法,接下来又想到使用竹笛。想要运用类似太鼓和竹笛这种能够强调和风的韵味的东西。我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并得到了有了大致框架的剪辑,但是接下来的才是难题,为了使用乐段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如何使用等问题所苦恼。

          其中最令人烦恼的是在节奏舒缓的选段中Toeloop结束后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时长约1分40秒,太长了以至于不得不再做删减,但是却一直找不到适合的截点。再且,因为钢琴曲适合我现在的表演风格,随后便有了加入钢琴声的想法。经过不断地摸索,最后完成了现在节奏舒缓部分。一开始只是钢琴独奏,但是总觉得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仅仅是钢琴的弹奏体现不出厚重感,所以就想着要在这里加入竹笛的声音,而又发现正好在别的部分中有笛子的独奏曲,便将其加了进来。

 

——那段由钢琴与竹笛结合而成的舒缓部分十分动听。

羽生:这个可是相当有难度的

 

——这是你第一次尝试将自己的概念加入到音乐剪辑当中吗?

羽生:是的,正因为是日本的曲子,这样的想法特别强烈

 

——裁判大多都不是日本人,这样一来音乐最好是能让外国人也称道的,但反过来说如果日本的观众听了却没有被打动这也是不行的。

羽生:因为选择了阴阳师作为主题,虽说要让外国人接受,但不能不打造出属于日本的东西,所以我下了一番功夫

         不是单纯性地把曲目都凑起来然后去迎合,而是从决定每一个跳跃等技术动作的时候起,即使在编舞的时候也会想着这里应该这样做,那里应该那样做,一边费工夫斟酌一边做出决定。

 

——自己也参与其中的实感是否十分强烈?

羽生:至今为止,表演滑的编排中我基本能够参与其中。会提出类似“这样做怎么样?”这样的建议。但是自由滑和短节目并没有涉足到那样的程度。

      但是从去年的《歌剧魅影》开始,变得能够涉足到自由滑和短节目中。对于《歌剧魅影》,我从小就在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并根据这些形象对编舞的部分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建议,最后便形成了大家所看到的《歌剧魅影》。因此,今年从编舞到选曲,我都进一步地参与其中。

 

——这次的短节目一开始出现了呼吸声。随着这一声吸气,令人仿佛顷刻间进入到了和风的世界当中。

羽生:这样能令我更容易调整心情。在比赛中,时而紧张时而不紧张,时而沉着冷静时而有所波动,但在各种不同的状态下,每一次都能用相同的呼吸频率进入比赛当中能使我的状态得到相当大的调整。某种程度上说,这像是打开了一个开关,我觉得这样不也很好吗。

 

——羽生选手经过了自己的考虑而提出了这样的想法,真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否觉得自己的等级向上提高了一个级别?

羽生:我并没有抱着要成为编舞老师或者编曲者的心态来做这件事,只是作为要滑这个节目的人,作为能请来他人帮忙编舞的人,我特意注重要让自己能够进一步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中。

 

——跟羽生选手合作编舞老师Shae-Lynn也会觉得工作很容易吧?

羽生:Shae-Lynn对我说过,对选手来说好的曲子是让他们滑得心情愉悦、最能投入其中的曲子。关于编舞我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需要间隔。这只是我和Shae-Lynn合作的第二个作品,互相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我参与到编舞中,一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去年,今年对一起编舞的工作已经习惯多了吧?这次的和风主题让你们两个人的协调性更进一步了吧?

羽生:和风这个主题本身就很难。日本人对“和风”都有一定程度的共通的认识,这次的作品也许会有日本观众看过之后质疑:这是和风吗?有些观众也许会觉得这不是和风,而是中国风,或是太过芭蕾,又或者觉得是在看音乐剧。让所有人都能看出表演的是和风节目很有难度。

 

——不是你自己滑和风,观众看到的就是和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对吧。

羽生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既然接受Brian Orser的指导,就必须要赢,求胜的心情十分强烈。但是比如说我在世锦赛拿到第三名(2012年)的表演,有人为我没有取胜的想法、单纯是拼尽全力的表演感动。我觉得这很重要,好不容易得到奥运冠军,不应该只盯着那些策略性的东西,应该更重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在此之上加上能够取得分数的跳跃构成,我希望能做到这样。

 

进化的羽生结弦

——经过去年各种各样的变故,今年的你是如此精力充沛,表现出要更进一步的心情。

羽生:是的,但不是在本赛季全都一蹴而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比如说让自己在跳跃时更从容,当然把Toeloop放在后半段是必需的。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专注于节目,为了完成节目要做好两方面的平衡。我已经二十岁了成熟了,这也是必须更加注意的原因之一。

 

——比如短节目用古典音乐,是非常正统的,在表演上也很困难。对于二十岁的羽生选手,在表现力上怎样进步?

羽生: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以及优美的表演,那种对美的诠释是我最欠缺的。手的动作、胳膊的运用、姿态等等,我还有很多不足。而在感情的表现上,因为从小就接受训练,性格又是愿意表露感情的类型,所以做得很好。 然而所谓感情这种东西说起来只是一种应用,而美感则要靠更多的观摩芭蕾舞等来学习。


——本赛季会在短节目和自由化的后半段编入高难度的跳跃吗?

羽生:去年夏天就能不失误的完成了,短节目也没有实物的完成了几次,所以不是做不到。只是本赛季现阶段(7月),还是感觉有些训练不足,首先要恢复到平常的状态。

         我也有本赛季节目变难了的感觉,不是因为Toeloop放在了后半段,而变难了。而是因为中间的编排、跳跃的进入更复杂了。比起后半段的四周跳,更加感觉到了节目自身的难度。

 

——成功做到会带来GOE加分吧。必须要着眼未来的一、两年进行训练啊。

羽生:我从以前开始就有做外勾(counter)进入的3A,但第一次做的时候,只获得了1-2分的执行分,也有给零分的裁判。
         出乎意外的是有很多选手是从步法进入3A的,也有做大一字反向面对跳跃进入方向去跳3A的选手。但要说被这种跳跃方式给束缚住了,倒也不是的。做步法的同时,跳出完美的跳跃,又干净地落冰,说到底做不到这些的话,之前做的步法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所以,跳3A的话,我更美化进入步法的形式,精益求精到让大家有“啊,在这个时机起跳吗?”这样的感觉。不这样做的话,就得不到加分。去年,我从大一字起跳,落冰后继续保持大一字,说到底是因为这个过程持续时间长才会更引人注目



——那个可真是很出色的。在比赛中,合乐的同时从大一字起跳,落冰后的滑出继续保持大一字,这很难吧。

羽生:大一字进入Axel跳对我自己来说是基础动作。这是因为都筑章一郎教练指导我的时候,一旦我跳跃完成不了时,全部的跳跃就都让我从大一字进入。关于Axel跳是绝对要这样训练的。从大一字进入Axel跳,是普通驾驶吧,也是跳跃完成不了之后所运用的处理方法。从小就一直这样训练的。
      我认为这是从小训练出来的良好成果。因为小时候比现在练得更多,虽然有时也会偷懒,但是教练都让我做了。在都筑教练的跳跃训练中是从不会有平淡无奇地完成跳跃的情况,总会加入什么步法。所以,现在我也基本不会普普通通地去做跳跃。


——这很符合现在的竞技比赛吧。
羽生:如果是以前的6.0时代的话,就不用做到这种程度,但是这种做法很适合现在要算上执行分的竞技比赛。这也是我自己内心中的一种动力。并不只是平淡无奇地完成跳跃而获得加分,更有通过完成难度动作而一点一点获得加分时内心的痛快



——2014年获得索契冬奥会金牌,而本赛季比起往年动力更是高涨,在不久的将来还有平昌冬奥会。最后想问的是你自身“因为想做所以要做”这样坚定的信念,其源动力是来自何处呢?

羽生:至今为止我考虑了很多,其中就有“奥运会蝉联”这样的想法。从小我就一直觉得只是获得金牌的话,一点都不精彩”。

         从小时候起我就喜欢制订人生计划,一直想着“19岁时获得一块金牌,23岁时获得另一块金牌”。



——羽生选手意志的坚强是众所周知的,想必训练也很辛苦吧。面向平昌冬奥会,我们会继续关注你的。也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发展。

 

翻译:yuriyuma,电E,叙旧,有马,要要,keiii

校对:猫姨,yuriyuma

羽生结弦资讯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