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命理新说
命理新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10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春为何要将“蓼汀花溆”改成“花溆”?

(2017-12-14 23:59:36)
标签:

贾元春

陶渊明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兰国沧海客

【引语】:长期以来,人们将元春改“蓼汀花溆”为“花溆”,解读为元春是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故只要花溆、不要蓼汀。这种解读,不但无视上下文,也不知道“蓼汀花溆”原本是打算拟为“武陵源”、“秦人旧舍”。如果将蓼汀、花溆解读为黛玉、宝钗,那武陵源、秦人旧舍与此二人又有何关系?更是歪解元春的本意,元春并没有不喜欢黛玉,她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可见她是多么喜欢“红”,而厌恶“绿”。红、绿,才是黛玉、宝钗的颜色象征啊。黛玉是绛珠草,红色;宝钗是金钗,钗上多有点翠,翠绿的。为何总有人认为元春是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呢?


(元春真的厌黛喜钗吗?那为何起‘怡红快绿’之名)

“蓼汀花溆”出现在红楼梦第17回,宝玉呈才藻,为大观园各处题名。其中来到一处胜地,其他陪同的清客们说叫“武陵源”,有人说叫“秦人旧舍”。贾政和贾宝玉都觉得不妥,宝玉说:“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一、为什么不能叫武陵源和秦人旧舍

武陵源、秦人旧舍,都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故事。说一群人,在秦末避祸,来到了武陵源这个桃源胜地,一住就是几百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早就不知道今日是何朝何代了。

贾政、贾宝玉为什么对“武陵源”、“秦人旧舍”这么敏感呢?为什么觉得这太暴露了呢?原因很简单,桃花源的人是秦末避祸,避的秦朝末世的战乱之祸。

红楼梦中人又在避什么乱? 难道红楼梦的时代也有秦末那样的“战乱兵祸”?不是说《红楼梦》写于乾隆朝,反映的是“康乾盛世”之清人贵族豪门之事吗?哪里有兵荒马乱?

关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够多了,这里再唠叨一遍,《红楼梦》里明确提到了“末世”,这“末世”只能让人想到明末农民起义、清军入关、明朝覆灭的国破家亡之“末世”。作为明朝遗民,作为朱明子孙们,当然要避祸啊。桃花源的人避秦祸,贾府的人是避“清祸”,避兵祸也。

2.“蓼汀花溆”出自何典?

“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邺《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

红蓼花开水国愁。“水国愁”是不是会让你想到薛宝琴吟诵的那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传说中的红蓼花)

这金和水,都是北方后金大清的象征。而玉、月、梅等,是明朝或者是汉文化的象征。贾府的贾宝玉这一代,都是“玉字辈”,男女主角宝玉、黛玉称为“双玉”,贾宝玉衔玉而生,整部《红楼梦》就是以通灵宝玉的视角来讲述的。在《红楼梦》里,玉和金是相对的,黛玉和宝钗相对的,一个是“玉势力”,一个是“金势力”。玉势力自然指汉人,金势力自然指后金人。而这句诗里“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玉、金相对,玉溆对金塘;一个是百花争发,一个是祸水乱流。对仗非常工整。《红楼梦》作者博览群书,通晓唐诗,对典故诗词信手拈来为己所用,“蓼汀花溆”,正是巧妙地借用了这两首诗里“红蓼和水国”、“玉溆和金塘”的对仗关系,从而隐晦地点出了明清乱世满汉敌对的历史背景。作者用心之妙、用情之苦,令人深为叹服!

3.元春为何只要“花溆”不要“蓼汀”?

“蓼汀”、“花溆”,都是出自唐诗,为什么元春却说:“‘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其实,依当时的情况看,贾宝玉说“蓼汀”,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是“红蓼花开水国愁”。


(元春认为省亲别院太靡费了,而当时正是“末世”)

红,在红楼梦里是象征着朱、象征着明朝。贾宝玉希望大明能像“红蓼花”那样重新盛开,就像“暮天新雁起汀洲”,而让水国人鬼哭愁。 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事实上是“昨夜红楼梦,今宵水国吟”。“水国”没有愁(水国愁),而是很滋润潇洒,还在那吟唱高歌(水国吟)。明朝不但不可能重新绽放(南明政权昙花一现),而且已经成了昨日旧梦。

所以,贾元春一看,就觉得贾宝玉未免有些天真,“蓼汀”只是梦想,“水国愁”更是幻想。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各方势力团结一心,来阻止“金塘水乱流”。眼下是“水乱流”、“水国吟”,远远没有到海晏河清“水国愁”的时候啊。

贾元春看到“花溆”二字,就想到明朝的军民义士们并没有放弃(玉溆花争发),虽然后金像洪水一样到处肆虐(金塘水乱流)。“花溆”二字,揭示了后金势力为祸大明天下的事实,同时也看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争相抵抗(花争发)。所以,元春觉得,只要“花溆”二字就好了,只有“玉溆花争发”,才能解决“金塘水乱流”。不解决“水祸”,再美丽的“蓼汀”,也终将被“水”淹没,成为“水国”之地。等到消灭了“水国”,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那才是真正的“蓼汀花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