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徐北文(1924——2005),是学者、诗人、也是一位书法家。他自幼受过基本训练,更有名师指点。览其一生,他在从事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的同时,书法也是他的至爱。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尽管文人学者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但他却从不以书法家自居。一生从未举办过个人书法展览,也不参与书法界的评比等活动,更未出版过书法专集。只在收藏家徐国卫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书法家》一书中收编过他的一幅隶书。他的墨宝,我们只能从一些报刊书籍的插图和图版中见到。
但是先父应社会各界之约,书写的大量碑版、匾联,我们可以在许多名胜古迹中见到。尤其是在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舜耕山庄,以及章丘的清照园等所在多有。镌刻在山石文木中的这些作品,只有隶书和行书两体,然而先父写这两种书体却各自处于不同的流派。借用清代书学理论家的区分法即隶书出自碑学(北派),行书出自帖学(南派)。先父写行书时不像包世臣、何绍基、康有为那样,在行草中融入了金石气,而是一味追求二王和宋以后《淳化阁帖》中的秀丽潇洒的风格。这从他为千佛山公园中写的《瀛芳园记》碑和章丘清照园的题诗石碣中可以看到这一韵味。他写的隶书较多,碑版如为趵突泉公园书写的《重修白雪楼记》、千佛山上的《历山颂》和《大舜石图园记》、赤霞广场的太湖石刻的大字等;匾额如清照园中的“黄花馆”、红叶谷的“意净禅堂”、会仙阁的横匾、舜耕山庄的石坊题额等;联语如大明湖公园中的曾巩画壁联、明昌钟亭联、藕神祠联,趵突泉公园的娥英祠联、万竹园联、开元寺石坊联等。
先父年幼时,经北京书家王易门先生指导,以汉代的《孔宙碑》和《衡方碑》作为临写范本。易门先生以为《孔》碑字扁而飘逸,《衡》碑字方而刚劲,从这两种不同风格入手,在参照中可以左右逢源。先父临写几年后,又取汉碑多种一一临摹,他说:“只有《曹全碑》给我的启发最大。”这是因为《曹》碑时代较晚,吸取了前代的经验而提高,在结体上近于《孔宙》而稍收敛,运笔方面则注重主次之别,每一字皆选出一划为主笔,加以突出,而用其他笔划予以配合,并于细微处显出精致来。虽然如此,他在三十岁左右时见到何绍基临写的《汉碑十种》影印墨迹本才宛如参禅之彻悟。
他从何氏的运笔之倔拗刚劲的意象,联想到古人论“八法”中如“高峰坠石”、“万岁枯藤”等比喻的真实含义。先父常说:“写字最主要的是‘得笔’(即掌握了中锋的运作法),然后才有如在钢筋的两端各用钳子向相反方向扭转,而在松开时的刹那间的那种富有弹性力量的姿势。具有静中含动的笔法,即使在结体谋篇上有所不及亦不失为好作品,反之只在结体谋篇上下功夫,就流入殿试策卷式的馆阁体,毫无个性的张扬和内在的意蕴了。”先父的隶书正是追求这种效果的。他的隶书取汉碑之形体而师何绍基之筋骨,从而形成了刚劲而飘逸的特色。更有行家评价他的书法:雄浑大气、朴拙天然,是书卷气和金石气的美妙结合。
先父论书法,与古人“厚古薄今”不同,他持与时俱进的观点,以为书法是后胜于前的。正如他所说:“我学二王与怀仁,是从南宋御书院本《千字文》悟入;学汉碑是从何绍基悟入,都是得力与后期的书法家”。
在先父去世五年之际特开“徐北文书法博客”以示纪念,也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欣赏到他的作品。
长男 徐行健
http://s4/middle/6cd37ff1t927e3390ab53&690 徐行健" TITLE="刚劲而飘逸——先父徐北文书法简评 徐行健" />
http://s1/middle/6cd37ff1t927e362e6330&690 徐行健" TITLE="刚劲而飘逸——先父徐北文书法简评 徐行健" />
http://s7/middle/6cd37ff1t927e3e940456&690 徐行健" TITLE="刚劲而飘逸——先父徐北文书法简评 徐行健" />
http://s4/middle/6cd37ff1t927e3ee05883&690 徐行健" TITLE="刚劲而飘逸——先父徐北文书法简评 徐行健" />
http://s11/middle/6cd37ff1t927e3f4b1b0a&690 徐行健" TITLE="刚劲而飘逸——先父徐北文书法简评 徐行健" />
http://s1/middle/6cd37ff1t927e3f975de0&690 徐行健" TITLE="刚劲而飘逸——先父徐北文书法简评 徐行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