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母情深》教学思路及如何引领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

(2017-12-09 18:04:07)
标签:

教育

观摩课开始前,东实小主任介绍了本节语文课的思路,以及他们是如何引领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慈母情深》这篇文章的。《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六单元的一篇文章,纵观整个单元,他都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而且单元作文也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通过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写作方面,写人写事的文章对他们来说应该不是难事,那么难点就在于孩子们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现在的孩子更为关注的是明星在做什么、现在流行的是什么、好玩的游戏是什么,而在生活中父母对子的爱往往忽视,甚至是根本体会不到,《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作者恰恰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典型小事,来表现慈母深深的爱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所以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慈母情深的。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又要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来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呢?从以往的略读课文教学来看,往往存在着两种现象,一种是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做过细的分析,二是略略一读,一带而过,学生也没有什么收货,但是课标对于略读课文有这样的要求,一是在内容的理解上要低于精读课文,要求孩子们粗知课文大意,只要学生能够了解可问的重点内容即可,对于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不是重点,在方法上也更为放手,要求孩子们把在京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中,让孩子们自己读懂,让孩子们在今后的大量的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略读课文他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所以略读课文他的一般特点是目标单一,用一种教学策略来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过细的进行品词析句不是略读课文要完成的任务,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们的做法是以思维导图为工具,用找到“我”去工厂向母亲要钱时,能够打动我的镜头这样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有了这样的设想后,把目标定位在一个重点目标,即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理解思路,体会情深。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他们首先进行了预习环节的安排,让孩子们提前一周阅读梁晓声的《母亲》,老师们的疑问可能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什么要做这样大的手笔,原因有三点:1《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他的年达发生在54年,那个时候是内个家庭都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如果孩子不走近这个年代,他根本无法了解当时的困难,当引导孩子们走进《母亲》这部小说,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他也就慢慢的读懂那个年代,读懂那个年代的人,读懂那个年代的那种情感,有利于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孩子们走进课文。2、通过单篇课文的教学,打通课内外的阅读,让孩子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阅读能力,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3、关于读经典,统编本教材把语文课立德树人的功能强化了,虽然现在的五年级教材不是统编本,但是仍然要有这样的意识,所以要引导孩子多走进这样的经典,像梁晓声的《母亲》这样的经典有记忆、有人性,所以更容易唤醒孩子们那颗被真情打动的心。
基于孩子们走进了梁晓声的整本书,就进行了单篇的教学,单篇的教学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关注题眼。也就是让孩子们从题目上读懂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也是就是关注到“情深”
二、走进课文,体会情深。这也是本篇课文唯一要落实的重点教学目标,采用的方法是默读、导图式的处理思路。孩子们经过梳理,在孩子们头脑中会定格这几个画面:
1、母亲工作室的画面,
2、母亲给我钱的画面、
3、母亲给完我钱后又工作的画面
4、当我给母亲买了一罐水果罐头时,母亲数落我的画面。
当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经过这样的梳理,实际上他在头脑中就有了这样一个思路,也就大体的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完成了略读课文要完成的任务——粗知课文大意。接下来,在以上这些镜头里,还有一些关键的词句、关键的细节描写,是深深打动读者的地方,这些细节很好体现了慈母情深,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细节呢?采用的方法是又让学生默读,绘制思维导图,在这里又分了两步走:
第一步是教师引领梳理
第二步是放手梳理。
处理第一个镜头时,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读母亲工作时的片段,勾画最能打动你的词句,学生带着任务去默读,去勾画,这也体现了略读课文引导孩子自主读书的目标。当孩子们读完勾画完后。老师引领孩子们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时,老师先带着孩子们画思维导图,比如说当孩子们找到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这时老师会提示孩子们,那个词最关键,于是梳理出了“震耳欲聋”这个关键词。外貌提炼的是“瘦弱疲惫”,描写母亲的片段提炼出三次“我的母亲”,母亲的语言“别耽误妈干活”。当孩子们交流汇报的时候,老师引领孩子们梳理思维导图,对于重点的段落,要引导孩子感情朗读,在三次“我的母亲”这里,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就来了一个着重突出的符号,在这里将引导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朗读。
引领梳理的环节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是想为孩子们打一个支架,教一个方法,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支架、这样的方法之后,接下来的三个镜头就放手让孩子去默读、去绘制。孩子们梳理完,交流汇报,汇报时还要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处理,比如四个“立刻”。
纵观第二个环节,孩子们经过三个思维导图的梳理:第一个是总的思路的梳理,第二个是教师引领梳理,第三个是放手梳理,然后是回报交流。
第二个环节有三个作用:1培养了孩子简单提取信息的能力2、加深了孩子们对慈母情深理解3、孩子们无痕的学习了表达,掌握了这样语言模型。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练笔,孩子们经历了读整本书“母亲”,经历了《慈母情深》的单篇教学,此时孩子们一定对课文中那种深深的母爱所打动,这时引领孩子走进自己的生活,去发现自己的母爱,唤醒他们对亲情的感动,让孩子们自己写一篇慈母情深的文章,但并不急于落笔,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孩子们课下先绘制作文前的思维导图,绘制完后,会引领孩子们交流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进行写前的指导,当堂完成单元作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想体现以下三点:1探讨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解决略读课文的单篇教学
2、如何使我们的单篇教学与单元作文进行连接
3、通过单篇教学如何打通课内外的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