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金文书法的经典之作——“禮之用德不孤”联
标签:
杂谈 |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30周年论文
中岳《谷有荃书法篆刻艺术研究》之一
楚金文书法的经典之作——“禮之用德不孤”联
樊中岳
内容提要:
楚系文字中的楚金文,时下倍受书坛关注。然而,因楚金文字数太少,书写创作楚金文作品并非易事。
谷有荃先生对楚金文情有独钟,2008年创作的楹联“禮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鄰。”艺术成就非常高,可谓楚金文书法的经典之作。对经典作品的研究,进一步认知谷有荃先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如何继承传统写好篆书和楚金文作品,繁荣书法创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谷有荃
谷有荃先生是湖北省近年来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书法家。数十年来植根传统,勤于临池,广泛涉猎,厚积薄发,形成了他刚劲浑厚,朴茂而清新的书法艺术风格。谷先生精通文字学,于书法理论,诗词楹联、书法教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谷有荃石鼓文补墨迹》、《谷有荃书千字文六种》等著作影响很大。众多学者认为,谷先生是当代集篆书、章草、篆刻于一身成就三座高峰的书法大家。谷先生晚年钟爱楚金文,他前瞻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创意的思考,有胆有识的实践,终于创作出了前无古人的楚金文经典作品。
一,前瞻的思维,创意的追求。谷有荃先生晚年钟爱楚金文。
2009年秋,谷先生说“我对湖北很有感情(先生是湖南耒阳人),我研究金文,研究大篆,湖北出土的文字,我非常感兴趣,如楚金文,曾侯乙编钟铭文。编钟铭文的字与别的地方不一样,跟前期(笔者理解为“西周”)与鲁系文字不一样,它是楚系文字另外一种风格。它的造型非常讲究,线条较细,字体修长,而且线条流动,我非常喜欢。”①由于喜欢,先生六十岁以后,临写和创作了不少楚系铭文作品。如1990年写的楚金文条幅
2005年前后,先生对楚金文重器《王孙诰钟》铭文研究尤其用心。《王孙诰钟》的图文及资料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中,当时该书湖北仅一本,原省考古所陈振裕所长持有。先生便找陈所长借书。陈所长与先生私交甚笃(他俩都是省文史馆馆员),陈所长早就知道谷先生痴迷于楚金文研究,便慷慨赠予。谷先生万分高兴和感激。
在学习研究中,《王孙诰钟》銘文不少字图片不清晰,难识。如“忌”字(图1),先生查阅了不少资料还是没能看懂右下部位如何写。一天,先生特地给我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老樊,‘忌’字的写法我考证出来了。你来一趟。”(图2,谷先生识读的“忌”与另一版本的“期”的写法同)。先生对楚金文的学习研究是多么地认真与深刻。先生晚年注重研究创作楚金文作品,以及几次指导我注重楚金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楚金文的热爱,恰恰是先生前瞻而又极富创意的思考。
|
http://s4/small/6ccbf7f7ge086bf3682a3&690 |
http://s8/small/6ccbf7f7ge086bfcc3257&690 |
http://s4/small/6ccbf7f7ge086c04cac83&690 |
二、“礼之用德不孤”联的创作过程。
写古老的内容(含有新意)配以古老的书体——春秋战国时的楚金文书写,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最佳配合。剩下来就看文字能不能配(古文字中有没有这些字)。上联“礼之用,和为贵”,都可找到。下联“德不孤,必有邻”,“孤”“邻”“德”分别从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道德经》、楚金文《王孙誥钟》中找到依据。最后文字没有问题了,就试写看看效果。经过几次修改达到基本满意为止。创作过程中最忌马虎,不管内容文字平仄对仗是否协调,不问字的形体结构来源可靠与否,勉强凑合,是要不得的。”③
http://s4/mw690/6ccbf7f7ge086e32a99d3&690
三、谷老此作的艺术高度及学术成就初探
1、
作品内容好,有新意。谷先生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老一辈艺术家。他书写作品的内容,都能与时俱进,给人以启迪、给社会以“正能量”。“和为贵”与和谐社会建设;“德不孤”与国家加强道德教育,以德治国十分合拍。楹联书体古,意境深。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金文书写编辑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最佳配合。
2、学养深厚集佳联。
“为拓展书法创作视野,作品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尝试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中,找一找适合的文字内容。”⑤集古文句、诗词句为联是先生的强项和优势。如集祀三公山联“陇无荒,民丰足;治有道,国永宁。”⑥堪称集汉碑之佳联。楹联“禮之用德不孤”,我们不难看出先生深厚的国学修养,晓格律、知音韵、懂平仄、善对仗等方面的艺术修养。
3、精通文字配篆易。
谷先生的文字学修养甚深。以楚金文书写“禮之用德不孤”联并非易事,因楚系金文字数太少,《楚系金文汇编》仅收汉字645个。⑦联中十二字,《楚系金文汇编》中只有七个,即“之”“用”“和”“为”“德”“不”“有”。还有五个字得从古文中找到依据。这里,仅就“禮”字的选用,来看先生文字学的修养。“禮”作“豊”不难找依据,而作品是参考“豐”字写的(图4),那么“豐”字的依据在哪儿呢?我查了资料才明白,原来“豊”孳乳为“醴”,“豐”金文“醴”之偏旁形与此同,与“豊”为一字。豆之豐满者所以为“豊”也。⑧正因为先生文字学修养甚深,以楚金文写作品才这么轻松自如。
|
http://s16/small/6ccbf7f7ge086fcdc87ef&690 |
http://s15/small/6ccbf7f7ge086ff070a3e&690
4 |
4、造型高古气象新。
书写是楹联创作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几次修改”我未能问及,但我看到了“邻”字的几种写法。这里,我作了一个比对,按楹联内容将先生找的铭文图片排列了一下(图5。我以为基本符合先生确定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谷先生没有一个字原原本本按照铭文字形书写,而是参考铭文,以己意“造型”创作而得。并得知作品参考借鉴《王孙诰钟》中字形的痕迹较明显,如“之”“用”“和”“德”“不”五个字(借鉴一件器铭铭文中最多的)。也就是说,作品的造型、体例、意趣是以楚金文《王孙诰钟》为主要参照系数的。然而,尽管谷先生非常喜欢《王孙诰钟》等铭文修长的结体和瘦劲流动的线条,作品却舍弃了《王孙诰钟》等铭文线条纤弱,装饰性过强的一面,仍然选择和保留了自己浑厚、凝重、雄强的创作风格及表现手法。但作品又不失楚金文基本要素。我十分钦佩先生高
4、造型高古气象新。
书写是楹联创作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几次修改”我未能问及,但我看到了“邻”字的几种写法。这里,我作了一个比对,按楹联内容将先生找的铭文图片排列了一下(图5。我以为基本符合先生确定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谷先生没有一个字原原本本按照铭文字形书写,而是参考铭文,以己意“造型”创作而得。并得知作品参考借鉴《王孙诰钟》中字形的痕迹较明显,如“之”“用”“和”“德”“不”五个字(借鉴一件器铭铭文中最多的)。也就是说,作品的造型、体例、意趣是以楚金文《王孙诰钟》为主要参照系数的。然而,尽管谷先生非常喜欢《王孙诰钟》等铭文修长的结体和瘦劲流动的线条,作品却舍弃了《王孙诰钟》等铭文线条纤弱,装饰性过强的一面,仍然选择和保留了自己浑厚、凝重、雄强的创作风格及表现手法。但作品又不失楚金文基本要素。我十分钦佩先生高超的造型能力和作品的定位的思考。此楹联真可谓是一件“造型高古气象新”的佳作。
5、风格独具铸经典。
上文解读分析了这幅楹联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们再来看看作品独具的风格和艺术成就。
结体是独具的。
谷先生对楚金文的研究既深刻又有自己
我认为,谷先生的选择是非常高明的,慧眼独具。作品既体现了楚金文颀长秀美的长处,又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参以对周金文的理解,楚金文本身就是“美化”周金文而来,结体过长势必失去厚重感或显纤弱。
用笔是独具的。
线条是书法的生命。先生善用笔,篆书的线条非常美已为世人所知。此楹联用笔挥运自如、圆劲激越、沉重果断、婉而通、颇具流畅宏伟之美。我们细看作品的收笔,多劲猛爽利,坦然出锋。借鉴保留并发挥了《王孙诰钟》等铭文的线条特征。
楚金文字体中的长线条与曲线是很有特色的,先生既喜欢又能充分合理地表现。其中“之”、“用”、“不”、“必”几字的长线条及“孤”
线条的质感、厚重感以及用笔是体现这件楹联作品艺术成就的关键。尽管谷先生非常喜欢楚系铭文修长的结体和瘦劲流动的线条,先生却没有借鉴和运用《王孙诰钟》等铭文纤弱、单薄的线条,仅仅借鉴了楚金文长线条和曲线流动美的特点,先生高明地选择了浑厚、凝重的线条。厚重老辣的用笔体现了先生一辈子对书法线条的理解及艺术追求。楹联作品线条的厚度远远好于《王孙诰钟》等铭文,而又比周金文略显瘦劲,但作品又不失楚金文的基本要素。我非常钦佩谷先生对作品线条的定位与创新思维。
意境是独具的。
楚金文“禮之用德不孤”联,字形颀长适中。线条圆劲激越、开阖动宕、曲直有度、刚柔相济。用笔沉重果断,劲猛爽利,流丽清奇。篇章布白均匀齐整,亭亭玉立。率意、厚重且灵动的章草落款,一件意境高古、深邃的楚金文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成就卓越乎?高过前人乎?时下谁及乎?
这件经典的楚金文作品创作的成功,是谷先生以卓越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眼光,在对周金文和楚金文长期的学习研究及创作实践中,“坚持了一个中国传统读书人对文字的研究,对书法艺术历史的研究,对书体演变的研究。才形成谷有荃先生博大精深的书法气象和强烈的艺术风格”。
我为谷有荃先生超越时人和前人的勇气和胆识而骄傲,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成就一位“书法大家”感到自豪。
四、结语
谷有荃先生创作的楚金文“禮之用德不孤”联的成就,既与先生的大篆、章草、篆刻成就在同一个层面,而就楚金文而言,先生创新的思维,拓展的创作空间,创造了一个书体(楚金文)或者说一个书法体系的奇迹和标杆。在“篆书式微”的当下书坛,谷先生的成功给我们启示尤为重要。成就无愧于时代的书家,必须得在道德修养、书法传统的学习,文字学的修养、国学的修养、书法理论的学习以及历代诗文的学习等方面下功夫。为篆者,切不可“剽学”一点石鼓的皮毛及吴昌硕书石鼓的一两个“符号”,任意为篆,满纸错字。如图6,“有”下本为“肉”或“月”,写作“舟”是小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这一劣行,也是促使我为文的动力之一也。
http://s3/mw690/6ccbf7f7ge08739903e72&690
【参考文献】:
①武汉电视台专题片《亲吻岁月》——湖北文艺界庆贺新中国六十华诞真情回眸
②《谷有荃书法篆刻作品集》73页,2013年4月出版
③《谷有荃书法篆刻作品集》39页,2013年4月出版
④《谷有荃书法篆刻作品集》39页,2013年4月出版
⑤《谷有荃书法篆刻作品集》39页,2013年4月出版
⑥《谷有荃书法篆刻作品集》144页,2013年4月出版
⑦刘彬徽、刘长武:《楚系金文汇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⑧容庚《金文编》331页
⑨王祖龙《金文“楚化”及其成因》
⑩武汉电视台专题片《亲吻岁月》——“谷有荃书法艺术”张明明讲话
说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