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014-06-21 17:10:43)
标签:

佛学

分类: 人生与悟道

如何理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是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天命”,指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大人”,指德高望重的君主。“狎”,轻慢。

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敬畏德高的君主,敬畏圣人的遗训。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惧畏。他轻慢德高的君主,蔑视圣人的遗训。”

 

孟子与其思想相对,孟子基本上一无所畏。
天命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而已,个人对待天命的时候,基本上采取一种听其自然的态度。大人说的就是对于“大人”,孟子不但不畏,而且是藐视的。“说shuì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并且公然声称

“我何谓彼哉”。对于圣人之言,孟子也说不上有什么畏。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且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shuì大人,则藐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孟子论说气势磅礴,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说大人,则藐之”意思是:向诸侯进言,就得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权位放在眼里。)
这是《孟子·尽心下》第三十四章的第一句话,本章全文如下(仅一段而已):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拜见过许多诸侯,在《孟子·尽心下》中,他记录了这样的一句话:

“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对方地位多多高,身世多显赫,在和他对话时,你也不要显出该意的谦卑,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对话态度。

 

我们不是“侮圣人之言”,是“挑战权威”!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自】: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chǔ]呢?”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但是事实上,孟子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说的这句话是有背景的,他针对的是《武成》中关于牧野之战的记载之质疑,武成中把牧野之战描述为一场肝脑涂地的战役,但他却固执地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周武王以大仁,攻击纣[zhòu]王的大不仁,应当是不费一兵一卒的。可是事实是,根据出土的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利簋上的铭文记载,武成的描述完全可靠,所以孟子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