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崇礼抗旱(一)
(2022-10-05 14:51:44)分类: 回味 |
1966年2月下旬,领导通知我:我被抽调到省抗旱工作队了。
本来在河北省林业局下乡是家常便饭,平常的很。可是这次我却有远行不归的感觉。这次不仅要交代工作手续,还要把我手中的工作笔记本全部交到保密室。团组织关系也一并带下去。在机关只留下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
既然有了这种想法,我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到劝业场买回一个大点的木板柜,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装入柜子里,便于随身携带。实践也证明,我这么做是对的。这个柜子伴随我,到过崇礼县,到过保定,到过易县、到过宣化,到过大城、到过赤城,到过邯郸……一直保存至今。
到姐姐及其他亲朋好友处告别。他们虽然用好话安慰我,我却觉得无所谓。在省林业局也是天天下乡,到其他地方也不过如此。也许会更苦点,我还年轻,经受得起。
有失就有得。我下乡到崇礼县虽然受到了苦寒,也和1963年躲过大水灾一样,也躲过了邢台大地震的恐吓。
我和张家口地区有不解之缘。
在大学毕业时填的地区志愿就有张家口地区。
在我参加工作后,出出进进张家口就更多了。
1965年春,第一次到张家口市林业调查队取回局里的水平仪。从天津出发时是春意浓浓,谁知一到张家口市却是寒风刺骨的寒冬天气!赶紧到百货公司买了皮帽子和围巾。那个帽子没有带,好心的售货员大姐主动给缝了帽带,并解释说:我们这儿前几天也挺暖和的,这是来了寒潮才这么冷。那个帽子早送了人;掏8元钱(相当我月工资的七分之一)买的深蓝色呢绒围巾虽说已打上了补丁,现在还保存着。所以张家口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冷!
1966年被抽到省委抗旱工作队,几乎全年在张家口地区的崇礼县下乡。
1968年10月底至11月初被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抽到张家口地区的康保县调查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1968年11月至1970年11月底在张家口地区宣化区洋河南的河北师范学院新址省直学习班。
1970年底直到1997年退休。
我在张家口地区工作了三十多年!张家口的各县市除了沽源县没有到过外,其他县市我都到过。
下边首先说说我在1966年到张家口崇礼县下乡抗旱时的一些琐闻、碎事。
1966年2月底,我们局的6个人在许队长(科级)的带领下,从天津出发。这六个人中,男的5人,女的1人。在5位男的中,我们学校同一年分配到省林业局的就占三位。其他三位是老同志。
当我们到张家口火车站刚一下车,就有一位领导迎了上来。后边的人赶忙介绍说:“这是X专员。”啊!原来是张家口专署X副专员亲自到车站来接我们。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他和我们一一握手后,和我们同乘一辆吉普车,把我们送到解放饭店……
我们河北省林业局六个人都被安排到了崇礼县的生产大队(不久那位女同事被抽调到县里坐办公室)。
崇礼县西南紧邻张家口市,在张家口市东北。原是张北县的一部分,1947年才设县。从人口多少来说是个小县,1966年时,人口尚不足十万。县政府驻西湾子。
地势由张家口的海拔不足600m,向东北一路攀高,在不到六十公里的直线距离内,攀升到海拔1000多m以上,北部与张北县接壤,是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被称为“坝头”。靠近坝头的地区,冬天特别寒冷,最低温度常在零下20——30之间。
县境内有三条大沟,分别叫东沟、中沟、西沟,以东沟为最长。每个沟中有一条河,与沟同名。三条河在县境西南边境内会合后向西南流入张家口市,这就是流过张家口市区中心的清水河。
如果从张家口市去崇礼县,东出大境门,再往东走就是二郎城。当地有个顺口溜:“出了大境门,一半牲口一半人;过了二郎城,光见牲口不见人。”正着说就是,原来崇礼县是少数民族的放牧的地方。大境门至二郎城之间是农牧过渡区,所以既能见到较多的人,也能看到放牧的牲口;过了二郎城就进入纯牧区了,那就几乎见不到人了。
既然有正说,当然也就有戏说。我就不好开口了……
崇礼县的另一个特点是,教堂多。据说,西湾子的教堂的地位比张家口市内的教堂地位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