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宁国府“改革”教训何在
《红楼梦》里贾府曾进行过两场“改革”,一是王熙凤领导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是贾探春领军的“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其中,凤姐领导的这场“改革”给人印象最深,教训也最深刻。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宁国府族长贾珍的儿媳妇秦可卿突然夭逝,贾珍大失常态,“哭的泪人一般”,要尽其所有为儿媳办丧事。本来贾珍的正室尤氏应出面主理事务,书中说偏偏“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明眼人看得清楚,贾珍与秦可卿的暧昧关系和尤氏的尴尬境地,使得宁国府无人承担这桩丧事的组织事宜。这种情况下,贾珍不得不请凤姐出山。而“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想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因此一请就应,当即接过宁府对牌,第二天开始便每天卯正二刻过这边理事。
王熙凤无疑是大观园最有才干的人。贾珍央求她“接牌”时,说凤姐“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虽说有吹捧之嫌,但倒也恰如其分。王熙凤其实已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贾家的家政大权实际上操纵在她手里。现在,她雄心勃勃,准备在这桩贾府的大事件中大展才干。
王熙凤虽说仓促“接牌”,但她已是胸有成竹。因为她作为宁国府的傍观者,早已对宁国府的管理弊端看的一清二楚。她“来至三间一所抱厦中坐了”,“先理出一个头绪来”。她冷静地对宁府的现状和风气作了一番分析,总结出宁国府管理体制的五大弊端。头一件,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按今天的话来讲,是管理体制出了问题。于是,王熙凤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对宁国府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凤姐的“改革”一上手便是来了个下马威,杀气腾腾。这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写得非常生动。凤姐“至次日卯正三刻,便过来了。”下车伊始,她就明明白白告诉宁国府上上下下:“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儿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于是,针对宁国府“五弊”,凤姐采取严厉对策:严格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谁管人客往来倒茶,谁管亲戚茶饭,谁管灵前添油、挂幔、举哀,谁管收祭礼,谁管各处上夜、照管门户、监察火烛、打扫地方,分派得清清楚楚。而且规定,管这件事的就只管这件事,别的事不与他们相干。如果分管的事情发生问题,如杯碟器皿、古董桌椅、痰盒掸帚、一草一苗,“或丢或坏,就问这看守的赔补”。如果有偷赖、赌钱、吃酒、打架、拌嘴的,总管要立即报告。如果总管徇情不报,王熙凤说:“叫我查出来,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不久,凤姐便借机开了“杀戒”,当众处置一个因睡迷了觉未按时听差的管迎送亲客的仆人,扒了裤子,打二十板子,还革了一月银米。从此宁国府的人这才真正看到了风姐的利害,“自此俱各兢兢业业,不敢偷安。”
这凤姐扎实利害,她的行政“改革”三部曲走的干脆利落。第一步,厘清利弊,发现问题;第二步,针对“五弊”,果敢行动;第三步,抓住典型,杀一儆百。无疑,大观园的这场“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的成功。然而,《红楼梦》的高明之处,便没有就此搁笔,而是在凤姐疾风暴雨、大施挞伐的“改革”之后,描写了她“威重令行”后利用职权贪赃枉法的手段。
《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中有一大段详尽的描写。在宁国府送殡大队人马停跸在馒头庵的时候,老尼向凤姐求情,请她帮助打通长安节度使云老爷的关节,强迫原长安守备之子退掉已经订下的一门亲事,使现职有权势的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能够娶上这位叫张金哥的小姐,如果办成这件事,当事人愿意“倾家孝顺”。凤姐开始略表犹移,经老尼一激,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结果关节打通了,那位守备忍气吞声地收回了前聘之物。但张金哥却知义多情,反对父母爱势贪财,知道退了前夫,自己自缢而死。守备之子听说了以后也投河自尽。张李两家人财两空,白白出了两条人命,王熙凤却坐享三千两银子。这是她协理宁国府势炎达到顶峰时趁机得到的一笔“外快”。
http://s6/middle/4a015e94gc66ce64bf975&690
87版电视剧《红楼梦》第六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剧照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中国封建社会贵族家庭女子形象之一,是一个精强狠辣的女管家形象。从其发动宁国府这场行政“改革”的过程看,她是在走着一条“能人”——“权人”——“贪人”的道路,故极具典型意义。
说其是“能人”,乃能干之人,是行政管理方面才能出众之人,同时不愧为一个“改革家”。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她的管理才能和行政“改革”能力是显露无疑的。你看她分班执事,何等职责分明,而且说到做到,威重令行,成绩立见。好强的王熙凤,忙的“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能清净。刚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跟到宁府,既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找到荣府。”而这却使得王熙凤“十分欢喜”,“并不偷安推脱,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划得十分整肃。”
王熙凤的这种客串“协理”,不仅威慑了宁国府,也震动了全族,“合族上下无不称叹”。
说其是“权人”,乃“权变诈伪之人也”。其实,“能人”的另一含义正是“奸邪逞能之臣”。王熙凤正是这样一个奸邪逞能之人。这个凤姐是一个极为看重权力的人,一定程度上讲,她进行的宁国府“改革”正是为了夺取宁国府行政管理权而从中牟利。书中有一段对家政主掌人权力象征物——“对牌”的描写。当凤姐吃饭的时候,宝玉和秦钟来闲坐,恰好碰上宁国府的一个媳妇找凤姐领牌。秦钟说:“你们两府里都是这牌,倘或别人私弄了一个,支了银子跑了怎样?”凤姐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接着宝玉提出收拾书房的事进展太慢。凤姐说:“你请我一请,包管就快了。”宝玉不理解,说:“你要快也不中用,他们该做到那里的,自然就有了。”凤姐说:“便是他们做,也得要东西,搁不住我不给对牌是难的。”通过这段对话,读者可以想见权力的象征物——对牌的作用。王熙凤甚至把对牌和“王法”联系起来。难怪她把权力的获取和施用看得那样重。
说其是“贪人”,乃贪婪之人。《抱朴子·行品》中讲:“覩利地而忘义,弃廉耻以苟得者,贪人也。”在“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一回中,王熙凤的贪婪奸诈手段暴露无遗。在成功领导宁国府“改革”后,“凤姐见自己威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她的管理手段伴随着权力的自炫与满足,一方面主持家政,一方面作威作福,同时绝不忘记趁威重令行之际中饱私囊,甚至不惜贪赃枉法。
从凤姐身上,我们也可以延伸观察官场的“能臣”——“权臣”——“贪臣”现象。所谓“能臣”,乃高才干练之臣;所谓“权臣”,乃有权势而专横之臣;所谓“贪臣”,乃贪赃枉法之臣。观察古今之贪官,平心而论,起初多为有才能之官吏,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贡献。然而当功成名就,“威重令行”之际,往往容易居功自傲,擅权赃私,最终走向贪赃枉法不归之路。至于如王熙凤那样抱着借“改革”之机谋取私利的人,更是会丧心病狂贪赃枉法。古往今来,多少王熙凤这般的“能人”“能臣”,如果不加收敛,无论打着什么旗号贪赃枉法,难免“聪明反被聪明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