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四月天:《从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来读懂宋词》

(2022-03-24 15:32:01)
标签:

转载

  从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来读懂宋词
  
  四月天∕作者
  
  
  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承诗启曲者,词也,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然诗曲又俱可入词,贵人自运”是对词的认识和看法,“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是沈谦对填词的感悟。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在写作上不同,但给人都有一种出神入画,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移情于理,移情于境,移情于画中的缘故了吧!沈谦就词派各大家的名词名句,写作特点及意境,分别作了评述.有时间去读一读,这对提高我们填词创作,是很有帮助的。
  《填词杂说》把“立意,设色,构局,言情”作为写词的要领,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填词如能把握住“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的原则,写出的作品便会“如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得之矣”。当然,词如此,其它文学创作形式我想也应如此吧。
  宋词以柔丽隽永,苍劲豪放,含思婉转等不同的创作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同时,也向读者表达最细微的感情和难以言传的境界。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最初演唱,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对象,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到元明时期,词界常称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宋词的婉约派四大旗帜分别是李清照,晏殊,柳永,李煜四人。
  我们先欣赏一首柳永的词《雨霖铃》,看如何“立意,设色,构局,言情”,又是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心理的刻画,来烘托,渲染“离情”的,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写作技巧相当高,字字珠玑,始终是以“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通览全文,不管是写时间还是空间,都是紧紧围绕着它。以时间而“构局”,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写“离情”。以空间而“立意”,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以及良晨好景虚设的“某地”,空间万变,笔锋绝不偏开“离情”。抓住了主线,突出了主题,这就把真挚的爱情写的淋漓致尽。
  作者在描写离别之前,作者重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彩描写情态;再写别后遐想,重笔刻画心理。通过不同的侧面对环境,情态,心理的描绘“设色”,层层揭示,步步深入,就使的意境全出,引人入胜了。柳永的词,无论在描写环境,勾画心态,遐想未来,都做到了虚实相生,前后呼应。达到了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全文若行云流水,不见痕迹。
  在写景和抒情方面,雨霖铃这首词达到了情景融合为一的境地。上篇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做衬托,情和景恰似水乳相融,给读者创造了一个富有想像空间的诗意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暗淡,天容水色都披上了阴影。下篇“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后,主人公孤独冷落,选用的景物也是孤单单,冷清清,使人望而生寒。作者在词里并没有写自己如何苦闷,但通过景物的描写,却使人感觉到作者内心深处的苦痛和哀伤。这种写景,连主人公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由此看出,词人写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读完柳永的词,词中的意境,完全把人融化于这幅离情别愁的画卷之中了。
  北宋末期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自幼生长在官宦家庭里,优裕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文学气氛熏陶造就了她,她熟悉音律,长于诗词,工于散文,能绘画,是位多才多艺的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清丽婉约,颇有情致,称为‘李易安体’后人目为婉约派正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将李清照与李后主相提并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初杰出诗人王渔洋和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也充分肯定了李清照在两宋词坛的独特成就和重要地位。
  
  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王朝风雨漂摇的*到南宋统治阶级偏安一隅的朝代变更,北方国土大部沦陷,人民流离失所,陷入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深渊。李清照同丈夫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在南宋都城临安,李清照孤苦零丁,孑立无依,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她热爱家乡故国,渴望收复失地,梦寐回到家乡,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时逢元宵佳节,思念故国旧家之情,悲今昔两重天之感,在节日里怎不感慨万千。这首词大约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出来的吧。
  词的上阕,主要写个人对社会和现实的态度,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写到社会的动态来反映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夕阳象融练过的黄金那样明亮,傍晚的暮云象一块完整的碧玉,面对这么好的晚景,自己所怀念的人在什么地方呢…?通过对落日,暮云用绘画般的描写,来映衬怀念思远的惆怅心情,使人禁不住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第一句用一个“染”字从视觉上去描绘渺渺柳烟,第二句用“吹”字从听觉上描写幽怨笛声,渺渺的新柳垂烟配上幽怨的笛声,“春意知几许”,此情此景,究竟会给人带来几分春意呢…?“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元宵佳节的天气很好,但谁能知道初春天气会不会乍暖还寒呢,表面说的是天气,实际是在暗喻南宋统治集团随时而来的危机,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句是说,佳节里,平时在一块的酒朋诗友们坐着香车,骑着宝马请她一块欢度节日,词人谢绝了他们的邀请。为什么呢,此时此际正是国难当头,而移居他乡的词人,孤苦零丁,举目无亲,那里还有心情聚朋饮酒赋诗,那里还有心情谈笑欢歌呢…?
  词的下阕,主要展开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描写。“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作者回忆了往昔在东京汴梁,闺门妇女兴致勃勃,欢庆元宵佳节的盛况。“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是说,妇女们在节日里,竟相打扮自己,使自己更迷人更漂亮。可见当时作者的生活情趣多么浓厚啊,这就与上阕描写的“烟浓”,“笛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明白了词人前面所说的“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是什么用意了。以下几句,词人又从回忆中返回现实,“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幸的身事,坎坷的遭遇,形容憔悴,两鬓花白的她,怎不叫人“怕见夜间出去”…!似乎是自己苦于见人的自卑,不如说是今昔巨大反差,在作者心中投下的难以磨灭的阴影。当年的词人,美丽活泼,风华正茂,在中州盛日的晚上,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撚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同闺中女伴们前去游乐。今天,风鬟霜鬓,孤凄一人,哪有当年那种兴致出门看元宵灯会啊?“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只有隔着帘子,悄悄的看别人又说又笑的出去,此时此刻,作者的一腔苦涩跃然纸上,使人潸然泪下。
  另外,李清照的《如梦令》、《点绛唇》、《小重山》等前期作品,主要是表现她浪漫少女和婚后爱情生活的,后期作品如《声声慢》、《永遇乐》等,主要反映的是国破家亡,流离丧偶的悲痛生活。李清照的词,既有前期“应是绿肥红瘦”的明丽新巧,又有后期“人比黄花瘦”的凄婉哀绝。
  柳永和李清照都是婉约派的典型领军人物,虽词风有别但各领风骚。“词不在大小浅深,好词贵在写景移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我认为柳、李两大家的词,都很注重用“立意,设色,构局,言情”来烘托气氛,构造形象,使词的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因此,千百年来,也是他们的词,咏唱不衰的缘故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