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用生命歌唱——怀念杰出诗人雷抒雁

(2022-03-17 16:49:12)
标签:

转载

用生命歌唱

——怀念杰出诗人雷抒雁

 

      已近初春。 远在北美的我,忽然感到透心的凉,那遍野的白雪忽地变得凄凄冷冷。一位杰出诗人走了,虽然只是躯体的离去,他的灵魂依然在他的作品里飞扬,但天地人难舍他的血肉生命。他那鲜活的生命里储藏着饱满的中华民族真善的基因,他的生命是喷涌真善的美的河流。

      第一次知道他是因为《小草在歌唱》。那一声枪响后“渗进土壤”的“殷红的血”令人落泪,那在“没有星光的夜里”和“烈日暴晒的正午”“像要砸碎礁石的潮水,像要冲决堤岸的大江”的歌唱令人震撼。一声呐喊让人们嗅到小草的清香,听到歌声的悲壮;正义的呼声掀起大江南北的激情,良知亮出肩来争挑民族的栋梁!

      雷抒雁这个响亮的名字与《小草在歌唱》紧紧地连为一体,在男人女人孩童与白发老人的口中传递。青藏高原西北的八百里瀚海柴达木,漠风也捧着这个名字这首诗歌八方游走,碰热了“原始部落”的冷清。就在那片遥远的荒漠,若干年后我与这位诗人相识。

     1997年盛夏,中国石油作家采风团从北京到柴达木。著名诗人雷抒雁应邀随团前往,我一路陪同。那是干旱缺氧的蛮荒之地,那是石油人和柴达木开拓者与死神较量为祖国争夺宝藏的战场。数十年来敢于走进柴达木的内地著名作家屈指可数:李季、李若冰、王宗仁、肖复兴、刘元举、贾平凹、李炳银、雷抒雁、陈忠实、熊召政、赵瑜、邓贤……我们从敦煌西进柴达木,再从柴达木西部的大漠深处向东,横穿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棵绿草的大戈壁。四五天的灰黄一色,在诗人的一双镜片上闪烁着七彩的光。缺氧了或汽车颠簸的时间长了,坐在戈壁上的诗人嘴上说头脑发木,手却不停地记录。石油钻工、采油女工、养路工与戈壁荒漠雪山野岭,都变成他心中的诗情。

     就是这一面之交,次年,我只是伴着漠风给他打了一次电话,时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的他就欣然提笔为我的散文集《西部柔情》写序。他是用钢笔一笔一划地写好寄给我的。“风沙依旧,烈日依旧;水的珍贵,空气的珍贵,依然无法改变。在那坦荡如砺的戈壁上,你会看到人类新近看到的火星的景致;而盐湖荒原,处处隐藏着深不见底的危险。”尽管,柴达木开拓者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环境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会感到这里还是处在现代生活之外的世界。” “我自认为不是怯懦者,我也曾经在戈壁沙漠以军人的身份搏斗过。可比起柴达木,那里应该是幸运的地方。我深知在柴达木那种环境,维持生命的物质存在已经不易,要从中再寻找到审美的情趣,更得有一种特殊的品格。” “把时间推前30年,一个年轻女性,在这荒苦之地,如何以青春为代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拼杀,你可以去想象。”“李玉真是一个倔犟的女性,在她的散文中你能听见一种生命力的张扬和呼喊……可以看到一个生命里挺立着的骨骼和涌动着的血流。”

    我为真情与理解而感动,我为命题《生命里的诗》而感动。那些年,物欲的风暴正让精神的大树摇晃,生命的价值已用金钱来评定,不少名人需要用物质来垫高身价。而身居闹市名扬海内外的雷抒雁依然是“小草”时的诗人,用爱心紧贴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正直观照很少有人问津的荒漠人的生存状态与审美情趣。他感怀的不只是在“荒苦之地”的一个文学作者,他深情地掂量着一群荒漠人的生命质量。

    重视生命质量,这是诗人一如既往的追求。“昏睡的日子/比死更可悲”《小草在歌唱》,他在审视自己的生命质量; “我的胸脯已经裂开……晶莹的、粉红的颗粒/是七月的雨/留下的点点纯真”(《石榴》),他在剖析自己的生命质量;“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生命的选择》),他认为选择决定生命质量……雷抒雁选择的不仅是诗歌,还有良心。所以他在给作者讲课时说:“一个诗人,不仅要会写情诗,还要会写国歌。”他所指的国歌,是国之歌。就是要站在祖国的高度去写,不能只停留在“小我”。为什么他成为杰出诗人,因为他选择了大爱。他的热血便奔流出鲜花般的诗歌,让亿万人采撷,留香于手,得益于心。

    2012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们去了雷抒雁老师家里,没有想到,竟是与老师最后一次见面。那天第一眼看见穿着紫红色中式上装的他,令人想起凝重的古代经典。那天,我们就像翻阅一部经典,赞叹一个生命的过程如此精彩。

    八百里秦川,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雷抒雁带着拂之不去的生命印记从那里走出。从16岁发表第一首诗歌开始,他就以才华和人品铺路,唱响生命之歌。他说他有三分之二的作品是近十年创作的。屈指一算,令我们惊讶与敬佩不已。十年前,他患直肠癌住进了医院。虽然他有幸“从她(死神)腋下悄悄溜走”(《贿赂死神》),但毕竟病魔缠身。他是用病弱的生命争夺时间,去追寻他尚未实现的梦。一如他的诗句所言:“我的梦在 遥远的地方/那里总有星星一样的希望在闪烁/总有使我心跳的呼声在飞扬。”(《远方》)。他去了新疆、内蒙、山西、陕西、青海、四川等地。他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从西气东输长输管道的首站开始沿线采访。他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匈奴“废都”统万城……他带着病体去了边远尤其不适宜癌症病人去的地方。他触摸现实,纵横历史。创作了《彩色的沙漠》、《杀戮,历史的另一副嘴脸》等等优秀散文;他了解民生,关注时代,为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写了《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写了《最初的年代》……他的十几本著作大多数是在这十年出版的:《祖国,为你而歌》、《激情编年》、《舌苔上的记忆》、《青春的声音》、《还原诗经》,《国风》等。他不满足于这些成果。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在绵阳曾经的灾区与一个孩子同种一棵树,在树上挂的牌子上写下“要活着”。他说给小树和孩子,更是说给自己。他要继续与死神抗争,生命多一天,就多一天歌唱!

    那一天,生命这个词汇更加沉重地撞击我的心灵。因诗人之重,而羞于自我之轻。

    我们捧着他赠送的诗集,恋恋不舍的准备告别,我们这样想,不能过多打扰尊敬的老师、一个癌症患者。而此时他情不自禁地翻开他的一本诗集朗读起来,那是1997年去柴达木之后写的《一个“油”字,多少情怀》:今夜,月白/沙尘不飞/真该有酒/对着柴达木的夜空/干他一杯/座座钻塔/远处站立/像不像咱站立的石油人/像不像那些老死戈壁的/石油前辈/说青春似花/却已逝如水/如今说会战/说艰辛说孤独/都没人理会/一个“油”字/多少情怀/站平台/钻千米深井/任日晒沙打风吹……

   诗人又回到了那片辽阔无垠的戈壁荒漠。他正与漠风相携,正与钻工并肩。他正与石油人一样承受日晒沙打风吹。诗人激情四溢,他脱下了紫红色的中式上装,浅红色的体恤衫和兴奋与红润的脸色使他青春回归。他继续朗读,他真希望干涸的柴达木大戈壁“一万年的思念/相逢在顷刻”,“便有白鸟之羽翅/在波涛之上闪动/便有花在远处/亮如明眸”!

    动人的诗歌不是赞美之词,而是情与情相融迸发出的不平与对真爱的呼唤!我湿润的双眼已看不清坐在沙发上的诗人。他仿佛在遥远的柴达木。烈日下,钻塔旁,他的嘴唇与钻工一样干裂了,可他还在采访。风沙起,黑云飞,司机说返回吧,他说走啊,不能回头!

    他托着沉重的生命一直向前,向前。这十年,如果他歇一歇,把轻松留给自己,把治疗作为重中之重,也许会再一次从死神的腋下溜走。可是诗人做不到。他说过,人的生命,不能“像秒针一样,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踱步,总在一次失败与成功里安躺。”他顽强地行走着,用生命歌唱着,走出了时间与空间。那感动人的生命之歌还在天地间回旋!

                         李玉真   于加拿大埃德蒙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