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芜市西北二十多公里处,有两座山头拔地而起,南北相依。坐落南边的小山叫羊丘山,海拔
357.5米,是寨里镇的最高点。
羊丘山多古迹名胜。山前曾有孔子庙、五神堂、戏台。每年四月初八、九月初九起庙会,煞是热闹。泰山庙(又称小红门),一年四季香火不断。还有药王庙、文昌阁,三个十八盘直通山顶南天门、玉皇庙。山下有和尚塔。山西面有一甘泉,常年涌流。东面有一山谷,传说古时候桃花满峪,一尼姑隐于桃林中,曾经流传着《桃花庵》的故事。羊丘山周边布村,四面环水,进可攻,退可守,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战争年代,我党地方武装经常在此活动。1947年腊月,我军鲁中军区独立一、二团在羊丘山与王耀武部刀兵相见并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羊丘山战役。这里,儒道释三教并存,是当时该地区的政治宗教中心。可惜,由于时代变迁,古迹名胜大都被破坏,保存无几。近年来,地方政府和村民修路上山,垦荒植树,开泉建庙,
羊丘山焕发新貌,成为莱芜西北一大胜景。
羊丘山名众说纷纭,历史上曾有过肃然山、宿岩山的称谓,《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曾在肃然山即此山祭地。笔者认为,后来被称作羊丘山当是事出有因。这里曾隐居过一位历史人物: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此山后来当是因羊祜而得名。明代莱芜知县陈甘雨的《嘉靖莱芜县志序》载:“嘉靖甲晨,余试政都省,乃冬奉莱芜檄,入其境,望羊祜之巅(即羊丘山),吊史云之祠……废悲存仰,怆然一时。”
清代牟愿相《莱邑山水杂记》称:“(羊丘)山下有羊里庄,晋羊叔子隐焉。”从这些记述来看,羊祜曾在此隐居。
羊祜,字叔子,生于221年,乃是三国名人,西晋杰出名将。羊祜出身名门世家,相貌英俊,德才兼备,魏末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职,掌管军事机要。晋武帝时,升任尚书右仆射,卫将军。晋武帝为平定东吴,派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羊祜以德治军,对东吴军民实行怀柔政策,连与之对峙的吴国主帅陆抗也为之悦服。他针对荆、襄一带连年战事造成的局面,采取减免税赋政策,鼓励人民发展生产。东吴军民感其仁政,纷纷归附。他审时度势,上书晋武帝提出伐吴良策,荐贤举能,为灭吴做了精心准备。278年,羊祜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当地军民闻讯,无不悲痛欲绝,连东吴将士也为之泪下。两年后,东吴平定,晋武帝在庆功宴上说:“此羊太傅之功也。”他为官清廉、大公无私、疾恶如仇,淡泊名利,家无余财。不仅政绩突出,文学成就也很高,被时人称为“文为辞宗,行为世表”。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其生前游憩之地岘山建庙修碑,每当人们在此睹碑生情,莫不流泪,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
羊祜与羊丘山有着不解之缘。羊祜是泰山南城人。他生长在战争年代,幼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羊祜十二岁丧父,孝行哀思超过常礼。他曾跟叔父羊耽一起生活,十分恭谨。他博学多思,善于写文,长于论辩。羊祜正确判断时局,多次拒绝曹魏集团的选拔做官。249年,司马得势。羊祜的母亲和兄长羊发相继去世,羊祜服丧守礼多年,期间以道素自居,笃重朴实,一如儒者。255年,司马昭执政,征辟羊祜,没有应命,于是,朝廷公车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34岁的羊祜从此走上政治舞台,并且为晋武帝称帝建有扶立之功。
羊祜从孩提时代到而立之年,大都是在南城一带度过的。随着年龄增长,视野开阔,阅历增加。那时,魏蜀吴三国处在对峙状态,而山东属于曹魏后方,相对比较安定。而魏国内部,曹氏和司马氏之间明争暗斗,也处于动荡之中。羊祜有可能到洛阳、长安等地往来或小住,但是深谙老子思想的他深知家乡才是安全地带。他从南城北上,在平阳(今新泰市)羊流、徂徕、泰山、莱芜城南羊庄村和羊里村都有他的住所。柴汶河、牟汶河、嬴汶河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后,归宿在羊丘山隐居多年。这里南有汶河,西临泰山,背靠丘陵,腰携平原。山谷幽静,民风淳朴,风调雨顺,利生五谷。而在羊丘山东去跨过黑龙、白龙两条河,是安营扎寨,屯兵布阵的好去处。今天,羊里村仍有“羊祜故里”的称谓,村西北仍能寻到羊祜大寨的遗迹。他在羊丘山读书著述,演兵习武,为后来走上政坛和战场,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后人都以此山隐居了这样一位神秘人物而自豪,并将此山尊称为羊公山、羊祜山。
羊丘山,我们不仅应当倍加保护,而且应该恢复其本来名称——羊公山(因襄阳附近已有一小山称为羊祜山)。应当为羊祜这位纵跨两朝、文武兼备、流芳千古的将军树碑立传,以告慰先贤,启迪后人。羊祜不仅留下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光辉业绩,而且留下了公正廉明的高尚形象。他德高望重,居功不傲,对武帝多次给予的加官晋爵,包括后来“封祜为南城候,置相与郡公同”,羊祜都坚辞不受。他经常向朝廷推荐有德才之人担任要职,事成之后烧掉推荐文稿,不令人知,并言:“拜官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取。”他公私分明,告诫子女们说:“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羊丘山,将由于这位杰出人物的功绩而自豪,莱芜大地也会因为哺育过这位英雄而骄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