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关注柏林影展的影迷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了,柏林影展的展映单元名称很有意思,叫做“竞赛(非竞赛)”单元。
先简单啰嗦一下欧洲竞赛型影展的相关背景。无论是戛纳、威尼斯这种入围影片数量少的,还是柏林这种入围影片数量多的,都设立和第一级别竞赛单元地位等同的展映单元,这个单元里的影片只放映不评奖。
比如,戛纳的竞赛单元(Compétition)和展映单元(Hors
Compétition)影片地位等同,基本上都举办官方新闻发布会,首映都在卢米埃尔大厅(Grand Thêatre
Lumière)举办,而地位低一等的一种关注单元(Un Certain Regard)首映都在小一号的德彪西厅(Salle
Debussy),只有官方photo call,没有官方发布会。
威尼斯的竞赛单元(In
Concorso,也叫VeneziaXX,XX为届数,第72届的竞赛单元就叫Venezia72)和展映单元(Fuori
Concorso)地位等同,都比地平线单元(Orizzonti)地位高——事实上地平线单元有自己的竞赛和展映影片。
以上2个影展的展映单元原文直译都是“竞赛外”(out of
competition)。模仿柏林影展建制(连颜色都是相近的红色)的上海影展也一样,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展映单元,实际上地位和水平均高于亚洲新人奖。
然而柏林的竞赛单元叫做“竞赛”(Wettbewerb),展映单元叫做“竞赛(非竞赛)”(Wettbewerb (außer
Konkurrenz)),官方网站英语版把它翻译成Competition (Out Of
Competition)。这个名字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Wettbewerb和Konkurrenz是近义词,都翻译成“竞赛”。既然是近义词,为什么要把“竞赛”这个词重复2次呢?为什么不直接像戛纳和威尼斯那样用更清爽的表达方式,比如Konkurrenz和außer
Konkurrenz或者Wettbewerb和außer Wettbewerb呢?
为此求证了3个信息源:
1.我的一位德国籍同学:
同学的意思是Wettbewerb不仅指体育上的竞赛,也指工业界的竞赛,Konkurrenz强调某个人想要在某方面战胜你的心态。2个词在很多场合不能混用。听上去好像和解释了2个同义词没差。
2.辞典:
辞典中有关Konkurrenz的释义,特别给出了außer
Konkurrenz这个短语的解释,并且特别指出是在一个Wettbewerb或者Wettkampf中不参与评分的叫做außer
Konkurrenz。我仍然并不知道为什么德国人要说在一个Wettbewerb里的außer
Konkurrenz,而不是在一个Konkurrenz里的außer
Wettbewerb,只能认为这是德语里的惯用表达方式了。
3.柏林影展媒体办公室负责人Ulrike Geier:
Ulrike
Geier的意思是竞赛和展映影片全都归属同一个叫做“竞赛”(Wettbewerb)的单元,“竞赛(非竞赛)”(Wettbewerb
(außer
Konkurrenz))是“竞赛”的子单元。之所以展映影片不属于母单元,是因为他们不评奖;之所以展映影片不并入其他单元,或者单独成立单元,是因为要把这些展映影片放在大厅里放映(也就是柏林电影宫里那个最大的场子),而大厅是留给竞赛影片的,其他单元比如第二级别的全景单元(Panorama)都在小厅放映。所以使用这2种表达方式是因为放映场地的安排,给大厅待遇的就叫Wettbewerb,所有这些里面不评奖的就叫Wettbewerb
(außer Konkurrenz)。
从这番解释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展映和第一级别竞赛影片地位是等同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前面的论述。这番解释并没解答我关于近义词重复使用的疑问。我觉得像搞科研一样继续向影展的人穷追这个题目似乎不太妥,也不太能达到目的。或者,他作为德语使用者,默认的语境是大家都知道außer
Konkurrenz这个短语是惯用语,所以就直接从影展的角度解释原因了。或者,我觉得连他们自己之前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下一步应该是调查Wettbewerb和Konkurrenz这两个单词的词源。我一时半会儿没找到查找德语单词词源的有效方式。如果德国人也编《说文解字》《辞海》《辞源》这种书的话就太好了。
本以为能借机挖出点柏林影展的陈年历史传统老八卦,结果说来说去就是几个放映厅的事。所以说我们媒体不要总想弄个大新闻,还是要放平心态。
最后,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样,柏林影展媒体办公室确认:开幕片科恩兄弟《凯撒万岁》是展映,不参与评奖,也就是Wettbewerb
(außer Konkurrenz)。
前一篇:简评一位很火红的编导
后一篇:2015年度最佳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