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抢救医疗配置急救中心高血压养生堂医学养生杂谈 |
分类: 社会观察 |
事例一:某天傍晚,忽然听到一阵急匆匆的敲门声,其实不能算是敲,而是拍,我家的门,对面的门,都在发出这种响动。一家人突然警觉起来,这时却听到楼上奶奶的声音:“你们谁来帮帮我,有没有人啊?”
我们赶紧开门来看,原来是楼上的爷爷突然发病了,需要急救。奶奶拨打了急救电话,但是她还需要我们帮助她把爷爷搀扶下楼,于是,我爸爸就责无旁贷地以整个单元五层住户中最“年轻力壮”的身份去帮助奶奶。
好在爷爷还能自己慢慢走路,但是救护车来了以后却让我们很吃惊:一共就来了一位司机,一位医生。医生是位女同志,她自己根本担负不了把病人抬上担架的任务,只能让我爸爸帮忙,再加上司机,三个人费了好大力气才把爷爷抬上车,结果就是,爸爸回到家里也累得喘着粗气休息了很久。
我们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既然是来执行急救任务的,为什么只配备一名医生呢?如果没有邻居的帮助,是不是楼上的爷爷那天很可能就得不到及时治疗了呢?询问过医生,她说她们也是在半路上接到的通知赶来这里,后来我们又问过其他邻居,有的人也有过接受急救的经历,而且同样是只来了一名医生,一名司机。
我不是两会代表,我也没有想清楚通过这类事情能产生什么提案。但是我知道两点:现如今医生不好当,病人也不好当。医生,尤其是急救中心的医生,是非常耗费脑力和体力的,还要随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我们都能理解她们的辛苦。可是我不太明白急救出诊的这种配备问题,如果当时那位爷爷无法自主行动,如果恰巧周围邻居又没能及时给予帮助,如果爷爷的病情比较危急,那么,怎么施行急救任务呢?
对于医学,我是个外行,也只能提出这种很外行的问题,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往往就是这种外行问题,谁能给我解答一下呢?
事例二:妈妈一向健康的身体突然得了高血压,在家休息了几天仍旧只能依靠药物来降压,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虽然朋友和同事都告诉我,高血压患者非常普遍,都是一直按时服药维持病情,可是事情摊在自己头上,心里当然不会轻松,尤其是周边朋友的家人发生过的几件事情,无一例外不是以惨痛的结果告终。
妈妈一生病,我什么心思都没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她能保持住一个稳定的血压,安全度过退休前的这段时间。
事例三:亲属在前几天做了脑膜瘤手术,清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活着。”听得人心里戚戚然,很不是滋味。虽然手术非常成功,她恢复的速度也正常,但是想想看,她们这个年纪正是各种病症开始发作的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这个时候真正能为她们做什么呢?
发生了这些事情后,妈妈开始关注北京台的《养生堂》节目了,我们都觉得,现在开始注意养生为时未晚。强烈建议所有的人,不论年纪大小,不论现在身体状况如何,都要开始注重饮食调理和锻炼,求医不如求己。
啰嗦了这么多,中心话题还是医学和养生,只是心绪不宁,文字也变得这样散乱了。再提及昨天到今晚发生的沙尘暴天气,我觉得某些人多关注一下民生和环境治理,多一些这方面的提案,从哪个角度说,都比在会上提出“先谢国家还是先谢父母”要有意义的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