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安阳:永和桥

标签:
旅游考古历史 |
分类: ☆浪迹天涯·大豫中原·晋豫☆ |
【永和石桥】原名永定桥,俗称大石桥,位于安阳县永和乡永和西街村,横跨洹河故道上,始建年代无考。《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载:“唐大顺二年(891),魏军屯于内黄,丙辰,帝与之接战,自内黄至永定桥。”《省通志》载“永和桥在府城东四十里,即此桥,宋改永定县为永和,故桥也易名。”《嘉靖彰德府志》载:“明弘治六年(1493),知府鲍恺重修永和桥。”
相传修建永和桥时,洹河水势很猛,于是在河里打下木桩,再于木桩上铺设底板,上砌石头。1987年永和桥考古考察时证实了这一点。“桥墩下,插立有密集的木桩,木桩上垫方木,其上为桥墩基石,木桩保存完整。墩石之间镶嵌铁键,使墩石连为一体,十分牢固。”因该地为平原,故桥石皆由百里之外的西山运来。
永和桥兴盛时,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帆船竞渡,每当雨季来临,桥下河水清澈,河堤垂柳依依。清末,随着洹河改道东流,河身泥沙淤积,逐渐萧条。即便如此,在六、七十年代,每到五、九月的永和庙会,永和桥依旧是庙会的中心,最热闹的地方,周边的百姓都来赶集,外地的商贩也聚集这里。桥的周围,摆满了摊位。庙会时,桥上人山人海,吆喝四起,喧闹欢喜。后来永和庙会渐渐向南向东转移,挪到了现在的永和镇政府一带。昔日行人如织的永和桥渐渐淡出了历史。如今桥下河水已经干涸,桥身四周垃圾散布,雨后,桥下变成蚊虫聚集的臭水沟,古桥景象早已荡然无存。
永和桥为三孔曲拱,连同桥堍全长39.5米,宽6.8米,桥面弧长31.5米,现高8米。当地人一度认为古桥是五孔连桥,直到对古桥进行了考古考察后,确定永和桥是三孔结构。或许隋唐建桥之时,当时洹河水面宽阔,建成五孔结构,到明代重修时,随着水位下降,宽阔的河面不再,因此改为三孔。
桥面中间留有两道车辙痕迹,辙深8厘米,宽13厘米,两辙相距1.27米,对研究古代车马工具演变情况有着重要意义。全桥通用石灰岩料石构筑。桥面用长1.5米、宽1米条石270块铺成。现桥身暴露于外者,只有中间一大孔及西侧的小孔。桥墩为长方体,面阔3.7米,进深6.05米,纵横交错垒砌。桥拱为一伏一券,中间孔宽7米,两侧小孔宽为4.5米。桥南中间券伏由12块扇形石组合;桥北中间券伏由14块扇形石组成。其小洞券伏分别由7至9块扇形石组合。两小洞四侧面的券伏,镌斜条纹作地蔓草卷叶文浮雕,券首分别雕有“盘蛟龙”、“王字虎”。中孔券伏两侧有吞水兽,北侧浮雕蛟龙头,怒目俯视,发毛八字披散,龙须后甩,两爪各攥一火焰宝珠。南侧相对北侧有些微不同,也许非雕刻于同一年代。两侧雕有龙乘云,飞马腾空,雄狮怒吼,牛跃羊跳等纹饰,随着时间的侵蚀,已经模糊。
桥栏板用长2米,宽1.3米,厚20厘米的青石制成。其上刻有历史故事和花卉图案,用28根望柱衔接。两侧由抱鼓石摆成八字。柱顶有雄狮和仙桃。现桥栏、抱鼓石皆毁,现场仅存几根望柱。从形制看,桥栏和桥身非一个时代所建,应为明代以后补修时所造之物。永和桥上的动物石雕形象粗放,显然具备了北朝至隋代的风格,但目前存在争议,据《旧五代史》记载,至少从唐末就已经有永和桥。此桥经历代修葺,但桥的主体结构及细部做法仍保持着宋及其以前的风格。目前认为此桥建于宋,明弘治年间复修。
http://s13/mw690/001ZtHX5zy7eeKZSCyocc&690
↑永和桥,南向北
http://s12/mw690/001ZtHX5zy7eeL0hiMr1b&690
↑永和桥,南向北
↑永和桥,南向北
http://s12/mw690/001ZtHX5zy7eeL0hiMr1b&690
↑永和桥,南向北
http://s2/mw690/001ZtHX5zy7eeL7RWfv11&690
↑永和桥桥面及车辙,辙深8厘米,宽13厘米,两辙相距1.27米
http://s2/mw690/001ZtHX5zy7eeL8dGIp21&690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古桥桥面上,那一道道深深车辙,一块块支撑着桥身的石条,一片片残断的石雕,述说着王朝的兴衰更迭,承载着曾经的繁华与没落。
↑永和桥桥面及车辙,辙深8厘米,宽13厘米,两辙相距1.27米
http://s2/mw690/001ZtHX5zy7eeL8dGIp21&690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古桥桥面上,那一道道深深车辙,一块块支撑着桥身的石条,一片片残断的石雕,述说着王朝的兴衰更迭,承载着曾经的繁华与没落。
http://s6/mw690/001ZtHX5zy7eeLswYS165&690
↑永和桥桥南中间券伏吞水兽及纹饰
http://s2/mw690/001ZtHX5zy7eeLsReA9b1&690
↑永和桥桥南中间券伏吞水兽及纹饰
http://s3/mw690/001ZtHX5zy7eeLtqBCG92&690
↑永和桥桥南中间的券伏吞水兽
http://s8/mw690/001ZtHX5zy7eeLta3CT97&690
↑永和桥桥南中间券伏的龙、云等纹饰,其余已经模糊不清。
↑永和桥桥南中间券伏吞水兽及纹饰
http://s2/mw690/001ZtHX5zy7eeLsReA9b1&690
↑永和桥桥南中间券伏吞水兽及纹饰
http://s3/mw690/001ZtHX5zy7eeLtqBCG92&690
↑永和桥桥南中间的券伏吞水兽
http://s8/mw690/001ZtHX5zy7eeLta3CT97&690
↑永和桥桥南中间券伏的龙、云等纹饰,其余已经模糊不清。
http://s16/mw690/001ZtHX5zy7eeM7nD3xaf&690
↑残存的望柱
http://s16/mw690/001ZtHX5zy7eeM7NOIDff&690
↑残存的望柱,柱顶为仙桃。
http://s8/mw690/001ZtHX5zy7eeM8cQfl27&690
↑残存的望柱,柱顶为仙桃。
↑残存的望柱
http://s16/mw690/001ZtHX5zy7eeM7NOIDff&690
↑残存的望柱,柱顶为仙桃。
http://s8/mw690/001ZtHX5zy7eeM8cQfl27&690
↑残存的望柱,柱顶为仙桃。
前一篇:港·香港:ER20型机车
后一篇:渝·合川:合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