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2022-03-27 16:46:49)
标签:

古观象台

建木

古天文

分类: 文史随笔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不知您是否知晓,乡宁县有个太池村,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村庄, 也是一个鲜为人知且隐藏着诸多秘密的村庄。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太池村(东经111.211度,北纬35.926度)位于吕梁山南麓,地处乡宁县双鹤乡东南之边沿地带,与临汾盆地仅一山之隔,坐落在山势自北而南蜿蜒而下的聚仙岭东侧;西部的周家岭和东部的桃花洞岭与东村岭宛若一双长臂将其环抱。

太池村,现存有盘王庙、大朗庙(太阳神伏羲庙)、土圣宫(女娲娘娘庙)和祖师庙的建筑遗迹;还有母系氏族部落延续下来的习俗——跑鱼灯;这无疑是悠久历史镌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印记。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太池村的地理位置

 

数年前,临汾市作协副主席(乡宁县原作协主席)王晓鹏先生曾撰文《太池村:不为人知的隐秘》,文中就提到了这个村庄及其附近的很多富有历史文化信息的地名:

太池、碑儿崖、打鼓坪、建木疙瘩(“爵墓疙瘩”)北木崖旧木圪岭老木洼建西沟(大建沟、小建沟)、神西、神西崖、场、岭西、阳全洼大亮洼沟、小亮洼沟南木、老府疙瘩、南府疙瘩、下府疙瘩、官居畔、土圣宫、盘王庙、虎岔、刘家园、大龙庙、虎岔、扇车口、土地庙、东寺、菩萨庙、大南沟、小南沟、桥下、桃园、二十七队条、坟盘子、岭圪垛湾、奔马坪、圪屯里、背道里、坟背后、大佬洼、小老凹、大朗庙……黑水潭(黑龙潭)、生铁钵沟、阳生沟、墓岔河坪、塔儿、石门沟、松卜洼、梅花河、梅花坡、蒿咀洼疙瘩、蒿咀洼河、柏卜洼、松卜洼、石门沟、庙咀坡、对巴坡、前山里、蹦蹦蛇圪岭、绊马咀沟、圪垄下、山坡里、豆腐崖、瓜园里……

 

通过对这些地名和相关传说的研究,王晓鹏先生和乡宁县文管所闫金铸先生都认为:“太池”与“碑儿崖”这些名与远古人们观日表时有关。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毋庸置疑,毋庸多言,就太池村诸多的地名而言,仅就其与“木”相关的地名而言,就足以说明其与“古天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一探究竟,在乡宁县原政协主席阎灵娣、临汾市作协副主席(乡宁县原作协主席)王晓鹏、文管所许文胜以及学者王志祥等陪同下,笔者有幸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驽研究员实地考察,一睹太池村之神秘真容。

 

太池村古建遗迹沿聚仙岭分布,范围很广,概算至少也在百万平方米以上;但目前尚未发现见于典籍志书的相关记载,也没有发现庙底沟、陶寺时期的陶片。 从目前散落于地表上的零星残留来看,何弩先生根据其现场挖到的宋代时期的红陶片,判断大致为唐宋时期之建筑遗迹。

但从地名学、天文学以及民俗与信仰崇拜之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其始于太阳崇拜和形成聚落的年代可能要早的多,当然这也需要考古发掘与相关文献的支撑。此外,笔者认为地表之下不排除有仰韶或庙底沟文化层存在的可能性;地表上的残存当应是唐宋时期人们对上古文化传承与记忆的佐证。即便太池村名及其相关历史文化遗迹的来历始于唐宋,这也是很了不起的,距今也差不多已有1400多年了。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双臂环抱的太池村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位于北木与南木之间的建木疙瘩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经实地测量,建木疙瘩(东经111.21  北纬35.92)位于北木和南木疙瘩之间,海拔高度992.65米,三者正好南北一线,同处一个方位(0o-180o), 这显然与古人立杆测影相关;巧合的是建木疙瘩的纬度坐标竟然与陶寺古观象台大致相同,差值仅有3分,二者之间有无联系,目前不得而知。

    测量证明,从观测日出(二分二至)所需的参照山峰来看,南木疙瘩最佳,中间的建木疙瘩次之,北边的北木疙瘩再次之;因为面对的东山之上南部的山头较北部相对要密集些,更适合多个节气的定位。这印证了王晓鹏先生“古人最早是从老木疙瘩(北木)开始观测而后南移的”判断。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笔者在许文胜先生的协助下,使用天文罗盘分别在建木疙瘩(中间疙瘩)和南木疙瘩进行了二分二至的模拟观测,发现二者均可满足观测需要,但在南木疙瘩观测的话则效果会更佳;因为观测点距离对面山头的相对距离较近,所以当观测点南移千米后,对面的参照山头也会相对南移,从而使得夏至点的参照山头也相对南移,如此更会便于二分二至和多个节令的的全年观测。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由于黄赤交角的微变,几千年前的日出方位与现今的日出方位也会有略微的变化,但变化很小,与4000年前相比,也不过只有有0.6度而已。

除了距今4200年的陶寺古观象台,在国外也有依据山体为参照观测日出日落的实例,比如秘鲁距今2300年的长基罗古观象台,通过在山体之上建造标志,在山体两侧分别设立观测点以观测日出日落;不过其观测点距离山体都很近,只有200多米。

 

乡宁太池古观象台考

秘鲁长基罗古天文台

 

而太池村因东西都有可参照的山体,并不需要在山体上设立标志性建筑,故一个观测点就能做到即可观测日出也可观测日落,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恩赐,这是非常智慧的天地人合一的极佳选择;看到这样在国内并不多见的观测环境,不禁会使人联想起《连山易》、《归藏易》的由来。

 

 

据说以往太池村人能根据百米之高(宽)“碑儿崖”的日影准确确定时间;从“碑儿崖”所在位置与其低海拔高度的特点来看,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因为四周环山,山的影子自然会投射到位于低海拔高度的崖壁上;不过正常情况下应是接近中午和午后至日落的时间段里(有待于实际观测验证)。

至于“阳全洼”,就更好理解了,意思就是说完全能够照到太阳的光亮,应是适合于全年的正午前后;“大亮洼”夏至前后,“小亮洼”冬至前后。

由于整个村庄几乎都被四周山体环抱,宛若一个盛装阳光并记录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大水池,故人们将其谓之“太(阳)池”,可见“太池”之谓名副其实。

 

通过实地测量计算,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太池”就是古人对太阳周日活动最生动的表述; 古人就是根据排列在东、西山顶上的一个一个的小山包来确定“二分二至”以纪年;并通过对“碑儿崖”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每天的时间。

古天文历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从天文到人文进而延伸发展生生不息的核心基因;从弘扬优秀传统化、普及天文地理科技知识的角度来看,太池村,无疑就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天然大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