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南半球的“二至”问题

标签:
二分二至24节气长基罗陶寺天文与天候 |
分类: 文史随笔 |
再议南半球的“二至”问题
位于南半球的长基罗古天文台遗址
中华先民根据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变化的“天文”现象与“天候”特征划分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其划分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中华24节气中的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二分二至,是自古以来中国24节气(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天文基准。这种划分方法是中华先民近万年(以贾湖遗址为参照)天文观测实践的科学成就,它不但体现了“天文与天候”完全相一致的客观统一性,而且还体现了中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分”与“至”的概念,在英文大辞典(LONGMAN MODERN ENGLISHI DICTIONARY First Edition.1968)h和(FAR EAST ENGLISHI –CHINESE DICTIONARY 1977)里是这样表述的:
注:词典词条 强调“二至”是用于表述北半球之二至的。
可见 ,“Solstice ”这个词单独使用其本义就是“至、至日”的意思,与“summer”连用,“summer solstice”就表示“夏至”;与“winter” 连用,”winter
那么,上图中的标注对象是位于南半球的,且其“天文”与“天候”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图上的“二至”该如何标注呢?
该图上标注的“December Solstice /冬至”,“June Solstice /夏至”正确吗?
位于北半球的距今4300年的陶寺古观象台
世界各国(中国及其历史上的附属国除外)并没有使用24节气时令的划分方法,所以对南半球的人们来说并没有“二分二至”的概念存在;但由于南半球的季节、昼夜长短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因此,中国人要正确理解南半球的“二分二至”,恐当应与我国的二分二至相反,即我国的春分即南半球的秋分,我国的秋分即南半球的春分;我国的夏至即南半球的冬至,我国的冬至即南半球的夏至。如此,方有可能也使适合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24节气,同样运用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当然这只是理论推断,因为哪里并无这样的文化传承和需求。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北半球,唐代曾跨过北回归线、赤道,在今之印尼就建过天文台,通过南半球观测,很早就发现了南北半球“二至”相反这个现象。
位于南半球的长基罗古天文台(图中西方学者回避了使用“冬至”与“夏至”的词语,用“月+至日”表示)
天文学分类法, 对四季划分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认为“二至”并不是最热或最冷,故其以24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日而非四立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的划分与我国以四立为起点(二分二至出现在仲月)不同,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这种划分方法虽然引用了中华二分二至的概念,但却忽略了其地理位置环境的基础。
客观地说,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仲春),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仲秋)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中国人将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仲夏)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仲冬)也是很科学的。
由于中华天文历法中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在现代天文学上具有确切的含义,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与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完全相一致。天文学界基于“二分二至”日(取与四立偏移45度)为起点划分的季节,被称为“天文四季”,并被称为是西方的“四季分类法”。
中高纬度地区,每逢夏至时期,就会遭遇“白夜”,甚至是“极昼”、“极夜”现象,纬度越高,到极圈极点,白夜就转变为极昼极夜了,所以,会遇到一个问题,“昼夜不分明”,无法区分白昼与黑夜的界限,这样势必会造成确定“一日”之“时间”概念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发现“二分二至”,并能获得“西方四季分类法”的命名,看来真是不容易!
就西方古天文历史文献来看,其最早涉及到“分”与“至”概念的记载,恐非《天文学大成》莫属! 而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大成》,今人能看到的版本也只是1496、1515、1528和1980的英译本(况且其中不少内容与公元前2世纪或公元2世纪的天文不符,其可信度有疑);而中华的古天文历史文献不但多而且年代久远,“分”与“至”概念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尚书尧典》《夏小正》《周髀算经》里就有了,且能经得起现代天文科学的检验。
虽然中西方古天文学都有“分”与“至”的概念,但《天文学大成》是“站在太阳上观测的”,而中华先民则是站在地球上观测的。
回到本文的正题,还是说说图上的标注问题。
图上英文的标注“December Solstice ”和 “June Solstice”显然是制图作者的第一手标注, 这个“月份”+ “至”的组词方法应是制图作者的发明,尽管它符合构词法,但在英文大辞典里却找不到这样的用于表示“二至”的用法的。笔者以为,这正是制图者的高明之所在,如果按照所谓的“天文历法国际标注规则”,那他是不是该使用“summer solstice ”与“winter solstice“, 这样岂不更是明了,何必去创造一个“月份”+ “至”的新词?估计他是在回避“南半球天候与天文“一致性的棘手问题,所以便用了”12月+至日“和 “6月+至日“,从而避免了使用 “冬” (winter)和“夏” (summer)这两个词。
再说说图上的中文标注,虽然没有绕弯子直接按照北半球“二至”的称谓标注,用了“夏至“
和
事实上,所谓“国际天文标注规则”其要点是确定天体度量的基准,即“春分点黄经为0度“。 太阳在一年中横越天球的路径会穿越天球赤道两次,一次是在春分点,另一次是在秋分点。由于在黄道上没有明显可以作为黄道经度0度的点,因此春分点被任意的指定为黄经0度的”位置“,二十世纪初国际天文学会将这个“位置”定为“白羊座”(据说是因为古希腊牧羊人春分时能看到白羊座,这可能吗?),而事实上春分点在白羊座的年代是BC342年以前的事。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1875年的春分点(双鱼座)和赤道为基准,公布了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其中黄道十二星座(12个):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按照每个星座占30度区间的划分便有了所谓春分点位于白羊宫的说法。事实上由于岁差的缘故,春分点是不可能固定在某个星座的。
1875年春分 黄道坐标系里春分点与白羊座的羊头相差31.5度,约2254年;显然将春分点与白羊座联系到一起是令人费解的
春分与星座的对应关系(上世纪出版远东英汉大辞典引用资料)
地球的公转在地球上人看来就表现为太阳沿黄道的周年视运动,按天文学惯例,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在这个系统中,天球被天赤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我国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度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左右,全年即有二十四节气。
“二分”日,昼夜平分,全球毫无差别; 而南北半球最大的差异,就是季节上的差异,也就是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当北半球处于寒冷的冬季时,南半球则处于炎热的夏季。但由于基于北半球的“二至”与季节具有一致性,故若将其概念用于南半球的话,显然会出现天文现象与天候现象不相一致的矛盾。所以说,这张南半球长基罗太阳视运动轨迹图上中文的“二至”标注,与英文的标注相比较,显然是不恰当的。
从现今世界各国人们所使用的日历(台历、挂历)来看,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韩等除外,所谓“四立、二分、二至”在西方社会的日历上是根本没有体现的,更不要说什么24节气了。唯有例外的是埃及日历上标注有“尼罗河泛滥日”,加拿大日历上有按照国际天文学惯例界定的二分二至日标注,比如将夏至哪一天标记为“first day of summer”。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只能说明24节气(包括近代被国际天文学借用的二分二至),完全是中华先民的创造。
加拿大2022年6月日历
埃及日历上的节日
中国的实用万年历
中国的寿星天文历
延伸阅读
2016年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