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孔子撰写的《尚书序》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三坟》开篇之首句“崇山君”何指?

考华夏大地,古称崇山者无非南北各一,“唐尧之崇山”与“放驩兜之崇山”;而天皇伏羲氏连山易开篇所云之“崇山”和“崇山君”,当是何山,又当是何君?
学者MRMANOR 认为【良渚文化反山、瑶山墓地主人就是“崇山君”】
陶寺早期六座大墓的主人是谁,至今学界无论;十四年前上海图书馆潘继安先生就曾在07年首届尧文化论坛发表论文,指出此六座大墓之主人乃为黄帝等。看来,”崇山君“乃是何人值得探究。
附笔者旧文:
古崇山探秘
夕照古崇山 (图看襄汾-襄汾网站图片)
就笔者所知,华夏大地历史上曾有两座“崇山”,一是座落于山西临汾市襄汾、曲沃、浮山、尧都区和翼城等县交汇处的“崇山”,另一处则是位于湖南张家界西部地域的“崇山”。这一北一南的两座“崇山”,其得名之先后,无疑印证着华夏氏族部落迁徙的历史。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历唐尧於崇山兮,过虞舜於九疑。”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 崇山 ,狄山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 。’” 此乃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境内陶寺遗址所在之崇山。历史上的崇山曾名卧龙山、唐山、汤山、大尖山、狄山, 而《山海经》保留了崇山这个最原始的称呼。

依陶寺遗址(古尧舜之都)所在之地望,学界所谓“尧把崇山作为祭祀之山”是完全可信的;从陶寺遗址距离被尊为“太”字号的太岳山(霍泰山)和华胥氏女娲活动地域之华山的远近来看,具有山岳崇拜文化理念的陶寺人自然会选择距离适当的狄山作为祭祀“宗族”之山;陶寺遗址早中期墓葬区的地域选择包括城址宫城纵轴线方向确定也几乎是天衣无缝地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从文字的结构特征上也说明了这一点,玉琮的“琮”=“王”+“宗”,是宗族谱系的象征物(mrmanor),以此表示王朝的宗族法统;崇山的“崇” = “山” + “宗”,以此表示“宗族”之山。


新石器时期玉琮,襄汾县陶寺村出土。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
陶寺文化玉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选自[史前文明])
《尚书·舜典》和《史记·五帝本纪》都有“流共工于幽州
,放驩兜于崇山 ,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的记载;孔颖达疏:“盖在衡岭之南也。”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作《赧王墓》诗: 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驩兜是华夏部落领袖尧十分器重的大臣,但后来因开罪于舜而遭流放至崇山。有学者认为,以欢兜、祝融为首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崇山,就位于今之张家界市西南十四公里处。这里不但流传着关于驩兜的动人传说,而且还有他的墓地与庙宇多处遗迹。崇山虽然冷落荒僻,但因欢兜迁徙于此,不但带来了对古国“崇山”的记忆,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化,并与本土文化合流,加上欢兜后代的不断繁衍与辛勤劳作,“崇山”便渐渐演化在大江之南这田畴如画的泽国水乡。

陶寺文化玉兽面(石家河文化传入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选自[史前文明])
当然,在考古学层面,早期南下的大溪文化、中晚期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以及之后华容七星墩遗址(BC3000-BC2000)、澧县孙家岗
(BC2200-BC1800)和澧县鸡叫城遗址的发现,也为上述之说间接地提供了佐证。

崇山红叶 (百度图库)
《国语·周语上》所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便是指这段久远的历史。尧正是从祭祀“崇山”、历象日月星辰而立天下的;笔者认为这里的“融降于崇山”,应是指按照“坐北面南”的大地理观,将祝融部落自陶寺这个“崇山”而南迁的。
正如陶富海先生所说,此“崇山”能被四方所敬仰,当是中华先民文化与精神认同的体现。
2020.1.29于平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