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黄帝得宝鼎神策的年代

分类: 中华文明 |
《史记•孝武本纪》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僊登于天。】
《史记•封禅书》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筴1,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2,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3,后率4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5,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泰一如雍礼。其赞飨曰:“天始以宝鼎神筴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
注释
(1)神筴:神奇的筹策。筹策是计算用具,《汉书·律历志》记载的筹策形制是:“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2)旧历一元分三纪,分别称为天、地、人纪。自得宝鼎这一年进入天纪的第一年,故称得天之纪。
(3)用筹策逆推历日,即推算未来的年月日。
(4)若按《通鉴前编》等记载,伏羲时定历法,每年360日(“六甲而天道周矣”),12个月合354日, 每年余6日,5年设一闰月,则5年共1800日,61个月,此后重为朔旦冬至;若按《尧典》所载,每年366日(“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则余12日,10年后复又朔旦冬至; 二十推当是按照19年7闰,故380年。
(5)汉初行颛顼历,以冬至日为岁首,至BC105年十一月初一“甲子朔旦冬至”与天象已经相差一天。自元丰六年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但这次改历前后长达36年时间。
由上述记载,不难发现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
由“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可知,汉武帝得宝鼎与黄帝得宝鼎的干支纪年(月、日)应当相同;但在齐人公孙卿所引用之札书中又说“黄帝得宝鼎神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显然前后矛盾。
按照“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的条件推算,汉武帝“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的干支为:戊辰年甲子月辛巳日;而遍历BC2200-BC3000朔旦冬至表,唯有BC2572年1月8日完全可满足“戊辰年甲子月辛巳朔旦冬至”;尽管还有BC2515年1月9日(十二月初一)亦可满足“辛巳朔旦冬至”,但年月之干支却不相符合。
01.16
十二月初二
BC4375
BC3574
BC2876
01.12
BC2830
BC 2773
BC 2670
01.12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史记》之五帝序列和多种典籍关于黄帝活动年代的相关记载,显然以上7个年份都难以吻合。
按照伏羲时“六甲而天道周矣”的记载判断,干支之起源历史久远,应远远早于黄帝时期。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天干曰: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子)、单阏(丑)、执徐(寅)、大荒落(卯)、敦牂(辰)、协洽(巳)、涒滩(午)、作噩(未)、阉茂(申)、大渊献(酉)、困敦(戌)、赤奋若(亥)。“干支”古名“岁”( 摄提),“岁”以六十甲子为运转周期。《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太平御览》卷17引《释名》曰:“岁,越也。越,故限也,年进也,进而前也,祀巳也,新气生,故气巳也,载载生物也。”《开元占经》卷67引《淮南鸿烈间诂》曰:“斗杓为小岁。(注:)岁之言越历十二辰而行。”《白虎通》岁者,遂也。《说文》:“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据学者Mrmanor考,"阏逢摄提格"之称乃为天皇以越语所作之干支,而“甲子”之谓乃为黄帝师大挠以汉语所作之干支。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还以这套越语干支术语纪年。
《三皇本纪》记载“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天原发微》卷三上:“历推上古浑元之初,岁名阏逄摄提格,甲子朔旦夜半冬至”。由此看来,齐人公孙卿所引札书“黄帝得宝鼎神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中的“黄帝”是否可信确实值得推敲;学者儒学新道统认为乃是指天皇(神策),其时为BC2830己酉朔旦冬至,BC2807立春五星出于营室,BC2800摄提纪,伏羲作甲历寅正;以三皇时代得宝鼎神策之B2831年己酉朔旦冬至(B2830.01.11)二十推380年求得BC2452年黄帝“仙登于天”;进而推算出BC2552年岁在鹑火,黄帝涿鹿之战败蚩尤,BC2551为黄帝元年。
但问题是:若黄帝时期为BC2551——BC2452,则又不能涵盖完全可满足齐人公孙卿“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的“BC2572年戊辰甲子辛巳朔旦冬至”这个年份。
笔者发现,学者儒学新道统在其《BC2200-BC3000己酉-辛巳朔旦冬至》表中所忽略的“BC2876己酉朔旦冬至”倒是值得注意,因为这一年还是7个可能年份中唯一的“甲子年”;可与“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和“历推上古浑元之初岁名阏逄摄提格”的记载相吻合。若以此年为节点,二十推380年,则黄帝仙登于天则为BC2497年,进而推得黄帝元年为BC2596年;并可涵盖齐人公孙卿“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的“BC2572年戊辰甲子辛巳朔旦冬至”这个年份。
此外,在上述可能的7个年份中,“BC 2773
以上讨论仅基于《史记•孝武本纪》单一文献,局限性甚大,难免失之偏颇,但旨在抛砖引玉,谨望学界之断代、探源续写中华文明之谱的工程能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