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庚子夏至话中星

(2020-06-23 00:14:59)
分类: 中华文明

庚子夏至话中星

庚子夏至,巧遇日环食;但《尧典》“日永星火“之天象却不复存在,究其缘由故探索之。

百度百科关于四仲中星是这样解释的:

四仲中星,用黄昏时在正南方天空出现的四组恒星来定四个节气的方法,它是我国古人观测天象以确定季节的重要成果之一。最早记于古齐鲁文化典籍中。《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鸟星(即:星宿一)升到正南中天时,正是仲春(春分),这时昼夜长度相等;当大火(即:心宿二)升到正南,正是仲夏(夏至),这时白昼时间最长;当虚星(即:虚宿一)升到正南,就是仲秋(秋分),这时昼夜长度又相等;当昴星(即:昴宿一)升到正南,就是仲冬(冬至),这时白昼最短 据考证,这里所讲的,最晚是商末周初时的实际天象。因此,可以说,这个重要成果最迟是在商末周初时取得的。

百度百科的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尧典》所记载的天象就是尧时期的天象,而非商末周初的;是指四个仲月的天象特征,而非指二分二至那一特定节令日期的。

 

以陶寺古观象台为观测基点,计算表明: 要找到在一年之中的二分二至日,黄昏时分都会有相应的中星恰好位于南中天(180度视方位)是不可能的。5000年以来,只有四个年代可分别满足四仲中星之一在冬至、春分、秋分和夏至日黄昏时分出现在南中天;而且,计算表明二分二至日,星昴在冬至日位于南中天的时间最早,距今5000年;其次是星鸟、星虚和星火,分别为距今3500年、3100年和2700年。

BC3000 (+/- 40) 冬至   星昴  黄昏时分 南中天180

BC1500(+/- 40 春分  星鸟  黄昏时分 南中天  180

BC 1100(+/- 40)秋分  星虚  黄昏时分 南中天  180

BC700  (+/- 40 夏至  星火  黄昏时分 南中天  180

  那么,该如何解释《尚书尧典》关与四仲中星的记载呢?

新建图片1.jpg

  需要指出的是,古人言四仲,每仲代表一个月的时间;例如,仲春代表的是农历二月,现在相当于公历的3月份(春分一般在321日左右)。

   尧元年丙子(BC2205),春分是(-2204 49日,农历二月初十),那么,春分日的前半个月就已经开始进入仲春这个月了。经计算,该年的329日(农历正月二十八,亦即春分前13天,进入仲春月的第二天,陶寺观象台日落时刻18:37、天黑时刻19:0318:45黄昏时分恰好“日中星鸟”,星鸟位于南中天180度视方位。这说明《尧典》关于仲春的天象记载无误。

BC 2205 年夏至为712日(农历五月十六)。621日陶寺观象台日落时刻19:39,天黑时刻20:08,19:52黄昏时分恰好“日永星火”,心宿二位于南中天180度视方位。这说明在进入仲夏月的前7天,“日永星火”的天象出现了。笔者还有另外的解释,对这个“永”字的理解:夏至天亮的早,天亮后“星火”在东方因日光增强而隐藏,直到黄昏时分才在南中天显现,一直在白天运行,故用“永”字。这说明《尧典》关于仲夏的天象记载亦无误。【春分昼夜平分,“日中星鸟“,白天(日中)运行的星鸟到黄昏时分才露出真容,也是这个意思。】

BC22051010日(农历八月十八日)秋分。928日(农历八月初六),亦即在进入仲秋月后的第3天,恰好“霄中星虚“,18:28 星虚南中天180度视方位。这说明《尧典》关于仲秋的天象记载亦无误。

BC220417日(农历十一月十七)冬至。这一天陶寺观象台日落17:32,天黑18:01。天黑以后的 18:07,星昴恰好位于视方位180度。冬至日是昼夜长短变化的拐点,而在进入仲冬月的第一天黄昏时分,星昴尚位于视方位155度,到冬至日恰位于180度。这说明《尧典》关于仲冬的天象记载亦无误:日短星昴,

也就是说,《尧典》四仲中星的天象记载,是指那个年代四仲月的天象特征,而非特指二分二至的特定日期。这就解释了为何学界对《尧典》四仲中星的年代之说五花八门的问题,因为他们按照特定日期进行研究,所以是找不到答案的,况且能满足二分二至特定日期的答案客观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参见下图。

庚子夏至话中星

       此图为遍历5000年四仲中星在二分二至日黄昏时分视方位数据后的交集数据

  由上图可知:若将 四仲中星 南中天的视范围扩大60度范围,以180度为中线左右各30度(150度—210度),则其适合的年代为BC2350 – BC1700。上述对BC2205年四个仲月的分析数据,就处在这个年代范围内,所以说是可信的,也是科学的。 

若将视方位控制在10度范围(175度—185度),只有春分星鸟、秋分 星虚  黄昏时分 南中天 ,其年代在BC 1300 – BC1200   。若将视方位控制在20度范围(170度—190度)  除星昴外之三星 南中天,年代在  BC1300 – BC900  之间;若将视方位控制在40度范围(160度—200度),除星昴外之三星可 南中天,其年代在BC1800- BC500 之间。        

另外,通过对四仲中星4000多年来黄经差的研究,亦可证明笔者上述关于《尧典》 四仲中星的天象特征之分析是可信的。

 BC2205年春分49日,星鸟(星宿一)位于黄经8918分;

AD2020年春分320日,星鸟(星宿一)位于黄经1471644.6

二者相差575844.6,按照岁差71.571度计算,相当于4149.56年,与4225年(2205+2020)之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71.57x57.9791=4149.56; 2205+2020=4225; 4225-4149.56=75.43.

这说明,笔者关于《尧典》四仲中星之天象是尧时期的天象特征的分析是可信的,《尧典》所记载的天象就是尧时期的天象,而非商末周初的;是指四个仲月的天象特征,而非指二分二至那一特定节令日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