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证明25cm陶寺尺之依据为目视太阳角直径

标签:
太阳目视角直径观象台 |
分类: 中华文明 |
一个物体的角直径可以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在天文学上,天空中物体的大小通常都是根据从地球上观测所见到的角直径来描述,而很少用到真实的直径。
图-1上表为从地球上看天体的角直径(摘选自百度百科)
由图-1 可知,从地球看太阳,亦即目视太阳的角直径大约是32',也就是1920",或简单说是0.53度。
图-2
图-2 的数据是在不受蒙气影响(无2倍观测“错觉”)条件下的计算数值。若考虑因蒙气而产生2倍观测“错觉”的因素(32’ x 2 = 64’ = 1.067o),则计算数据如下图-3:
由于古人按“日行1度”计算,故将一个回归年365天(365度)视为一个圆周。按照当今一个圆周360度计算,则360o/365o=0.9863o,
实测结果:
实测地点:
北纬:
36度17分
实测时间:
日落前半小时;2019.8.7. 16:30
本是前往察看立冬日早晨实测的地形以进行预先准备,途中恰遇太阳穿过云雾和雾霾出现在西边的天空,故顺便进行了实测。
1、 太阳高度角9度左右
25厘米标尺
|
|
图-4 距离13.42米、标尺25厘米,实际测得太阳大小12.5厘米
2、
23厘米标尺
图-5 1.067o在12.35m距离上对应的弧长为23cm
图-6 距离12.35米、标尺23厘米,实际测得太阳大小为10.5厘米
3、太阳高度角8度左右
19厘米标尺
图-7
图-8
因天气条件不允许,未能在日出时刻进行观测,而是之前于日出半小时后(在浮山)和立冬日于日落前半小左右(在古县),借助于严重雾霾的滤镜作用进行了观测;也就是说观测是在不受蒙气和光线折射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实测时不在日出时刻,故不存在日出地平时的“错觉”情况,所以此时所测的结果乘以2,(12.5x2=25;10.5x2=21; 9.04x2 = 18.08)则相当于日出时的相应数据。
对上述三个不同距离的实测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可以说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与前次在浮山县日出近半小时后测试结果相同,笔者认为数据应是基本准确的。由于视直径只是被观测的物体在垂直观测者视线方向中心的平面上产生的透视投影的直径;又由于它是在观测者的角度下按比例的缩影,因此与物体真实的直径会有所不同;同时因平面上产生的透视投影的直径会因距相对平面的距离变化而发生变化。本次实测所采用13.42米、12.35米和10.2米得到的测试数据也大致说明了这种变化规律的客观存在。
图-9
实测证明帝尧时期古人之“1度1尺”是依据日出时目视角直径25厘米确定的。这一结果与《周髀算经》之“1尺6寸”和陶寺圭表系统相吻合,特别是与陶寺观象台观测基点四层圆坛直径数值25厘米(标准尺度)、42厘米(陶寺夏至影长)、86厘米(某一节令影长)、145厘米(春秋分影长)和观测缝隙弧长25厘米相吻合。但这一实测结果并不排除王玉民先生秦汉23厘米和Mrmanaor先生良渚时期19厘米的估算(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