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太阳目视角直径

标签:
陶寺观象台角直径目视 |
分类: 中华文明 |
笔者准备了皮尺、标杆、天文罗盘、墨镜等需要的工具,于2019年10月28日凌晨4时半便同好友小宁自临汾出发,驱车前往浮山县西南方向圣王山,在6时50分日出之前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尽管是个无云的晴天,但浓浓的雾霾却遮盖了远处的地平,无法看到初升的太阳, 这雾霾真是有点令人扫兴;直到日出25分钟之后,透过薄纱般的雾霾才看到了像是月亮的太阳。尽管雾霾起到了滤镜的作用,可是错过了太阳初升的最佳和最关键的片刻。即使这样还是做了实际观测,也为之后的观测积累了经验。
无论是在预设的13.42米处,还是在11米处,所看到的太阳尽管像是个盘子,但其都比预计的10.82古寸(今之25厘米)小了差不多一半,经测量只有12厘米许。若无雾霾的“眷顾”,抵消了太阳强光的影响,恐这个非预期的数据也是得不到的。
|
|
凭以往多次观测日出的经验来看,太阳出地平一半和完全升出地平的这个时段,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在二分而至确有不同,有快有慢,且感觉起来太阳确实较大,抓住这个时段
进行观测和测量是可行的。
不知,笔者是不是当今用古老办法实测目视太阳角直径为数不多者之一,或说是唯一的一人;至少目前尚未在网络上发现相关之报告;故虽此次实测未能实现预期,还是简单整理了一下实测资料以与对此感兴趣者分享。
之所以要进行此实测,乃是因为“25cm”这个数据在陶寺中期观象台系统中多处呈现,研究它不但对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确认“陶寺尺=25cm ”,而且对研究陶寺早期天文观测系统的布局与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测还会摘机进行…….
|
|
扩展阅读:
据王玉民《以尺量天:中国古代目视尺度天象记录的量化与归算》一文介绍:按照现代天文测量:“太阳平均角直径为32’”,那么日出时目视效果应扩大为2倍,即太阳在地平线上时的“错觉”角直径为1°04’=1.067°。
由于古人按“日行1度”计算,故将一个回归年365天(365度)视为一个圆周。按照当今一个圆周360度计算,则360o/365o=0.9863o, 也就是说今之1度相当于古人的(1/0.9863)1.01389o。那么太阳在地平线上时的“错觉”角直径1.067o则相当于古人的古度(1.067o/0.9863o)1.082o,按照“1度=1尺”, 则有1.082度=1.082尺。 那么,按照秦汉之尺度(1尺=23.1cm)计算, 则“1.082尺=24.9942cm”,取整即为25cm。 显然,25cm 就是太阳在地平线上时的“错觉”角直径1.067o所对应的长度。看起来,初升的太阳就像个约在13米外的一个古尺为10.82寸(按秦汉尺换算相当与今之25cm)的盘子。 如此, 经准确计算,太阳就像个在13.42米外的一个今之直径25cm的盘子。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