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尧东夷平叛——成于武、定于陶 (兼论唐尧之封地陶与唐)

(2017-10-09 11:28:42)
分类: 中华文明

唐尧东夷平叛——成于武、定于陶

 

                                          ——兼论唐尧之封地陶与唐

 

                                                                                   蔺长旺

 

据《淮南子-本经篇》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 杀九婴于凶水之上, 缴大风于青邱之泽, 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 断修蛇于洞庭, 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置尧以为天子。

这个貌似神话的记载,实际上记述了帝摯在位九年之后山东十日族叛乱和唐尧联合羿东夷平叛——成于武、定于陶的历史事件。

 

一、尧联合羿东夷平叛——成于武、定于陶的历史事件

帝喾与多个氏族部落联姻,有四子,长曰鸷,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

帝喾长子帝鸷(帝摯别称)亦即帝挚青阳氏(姜匡二),他在位九年,即位后重用亲信,贪图享乐,加之灾害频发,动乱四起,致使万民叛离,天怨人恨。

尧十五岁时入帝都辅政,被封在了陶邑,后改封于唐邑。因为尧初封“陶”,后封“唐”,故称“陶唐氏”,且数任(六任)帝尧在长达229年的时间里(前2357—2128)均以“帝尧陶唐氏”为国号。

尧被封在唐邑时,中原和陕甘地区连年大旱,唐尧领导当地居民拦河筑坝,引水灌田,从而战胜了旱魔,夺得了丰收,使古唐国成为当时的富裕之邦。于是,许多外地灾民纷纷逃往唐国,向唐尧求助。尧以慈悲为怀,无私的救助各地灾民,赢得了万民的敬仰。

此时,东夷(山东半岛)各大部落乘机相继叛乱,他们认为帝挚政权气数已尽,应该由当时东夷的十日族统治天下。十日族是少昊羲和氏的十个分支,《山海经•大荒南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里说的就是十日族的来历。少昊帝俊娶羲和氏的女子为妻,让羲和氏主管天象,观测日晷变化,记录时间。后来,羲和氏生了十个儿子(这里的生十子是指羲和氏族繁衍了十个分支,并非是其狭义),便分别以日命名,称作日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羲和十子后来发展成为十个重要的分支,统称为十日族。十日族首先反叛,起兵入侵帝挚青阳氏的统治区域,接着东夷的其它部族积极响应,也相继叛离,先后有方夷封豨部落、人夷修蛇部落、风夷风伯部落、少昊凿齿部落、黄夷窫窳部落、于夷九婴部落等宣布独立。于是,山东半岛各族纷纷起兵,帝挚政权的东南部边境处于战乱之中。

面对四方各大部落的叛乱,身为中央部落联盟总首领的姜匡二(鸷)却置之不理,依然醉心于自身的享乐。唐尧实在看不下去,便自行组织军队,联络一些忠勇的氏族部落,共同讨伐叛乱的东夷各部。他首先与羿族联合击败了十日族,诛杀了九个日族的首领,只留下一个甘愿臣服的首领,加封为日族大酋长,统领整个日族。接着他又率众进攻那些反叛的部落,“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淮南子•本经篇》)

http://s3/mw690/001ZtwxBzy7eRYEuLYub2&690(兼论唐尧之封地陶与唐)" TITLE="唐尧东夷平叛——成于武、定于陶 (兼论唐尧之封地陶与唐)" />

这场平叛的战争,从帝鸷九年(辛丑,前2360)一直打到帝鸷十二年(前2357),尧借羿力,大获全胜,于是将主战场荷泽与単县之间的两个地方, 命名为“定陶”和“成武”——成于武,平定于陶, 同样,在德州之南、清河与临清之东、临邑与齐河桑梓店晏城之西、茬平之北, 缴获大风氏风伯的战场上,命名“高唐”和“武城”(参见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

之后,天下各部落联盟的大酋长纷纷要求罢免碌碌无为的天子姜匡二,推举唐尧为天子。清人马骕《绎史》卷八《高辛纪》引《纲目前编》称:“挚荒淫无度,诸侯废之,而推尊尧为天子。”有关资料称尧称帝后改国号为唐,建立帝尧陶唐氏政权,尧封挚于高辛(商丘高辛镇),帝尧六年(己酉),摯病死于莘邑宫中,终年五十八岁,死后遗体葬在阳谷(今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北)。倘若关于帝摯葬于聊城之记载可信,不知此是否与临近的鄄城之尧陵相关。

 

二、唐尧部族西迁的历史背景

http://s8/mw690/001ZtwxBzy7eRYHtSmPe7&690(兼论唐尧之封地陶与唐)" TITLE="唐尧东夷平叛——成于武、定于陶 (兼论唐尧之封地陶与唐)" />

有学者认为,唐尧部族所居的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域。故唐尧部族之所以西徙,究其道理,恐为避水患当为主要原因。笔者认为除水患外学者何光岳之“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唐尧部族 从唐县、望都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再进入平阳的西徙” (《试谈唐尧氏》)恐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邹衡先生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他的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途经或过渡性居住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

对于尧部族由河北唐县西迁至晋地平阳之说,在学界似乎不存在争议,但对其西迁的具体年代和时间目前尚无明确的说法,笔者认为对此进行考证也很有必要,因为这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尧是出生在河北唐县还是晋地平阳的问题。    

据《古本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天上有“维斗”,地面有“斗维”,“维斗”者,七星北斗也;“斗维”者,古“三河”也,其所框围者,以平阳为中心的古“冀方”之地也(白泽:《“斗维之野”(衡殷南斗)》、周文洁:《“斗维之野”在冀方》)。据此可推断尧是在其部族迁徙至平阳后出生,因为河北唐县的地理位置似乎已在古“三河”、“斗维之野”所框围的区域之外了,而十年前曾号称“斗维之野在江苏”的高邮更是鞭长莫及了。

 

三、学界关于唐尧封地“陶”与“唐”的争议

据有关文献记载,尧十三岁(另说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那么,这个“陶地”在何处? 这个“唐地”又在何方?

 至于“陶地”之所在,目前的争议至少有两处:

一是山东菏泽地区的“定陶”,据王大有考证,尧将在主战场荷泽与单县之间的两个地方命名为“定陶”和“成武”,寓意“成于武、平定于陶”, 说明在尧联合羿于东夷平叛之前,山东就已经有“陶地”存在,而且考古文化也已经证实尽管山东地区几乎没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文化遗存但龙山文化时期山东的制陶技术却达到了最为鼎盛的阶段。据此,有学者称山东“定陶”就是尧的封地“陶”

二是山西襄汾县的“陶寺”,亦即陶寺遗址所在地,此地无论是仰韶文化还是龙山文化时期均不乏陶器文化遗存的存在。但在陶寺城址被发现之前,陶寺这个地方从未被历代史学界所关注,也从来没有人把它和史籍《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中的帝“八十九年,作游宮于陶”、“九十年,帝游居於陶”联系起来。这个“”也许就是陶寺,因该地海拔高度近600米,其地势远远高于“平水之阳”地势平缓之处的古尧都所处于的金殿一带。学者魏文成认为“陶寺”应是尧最早的封地“陶”。

不过也有学者把《史记•货殖列传》所云“昔尧作()[]成阳”中的“成阳”与《竹书纪年》“作游宮于陶”中的“”等同了起来,认为“尧作()”就是“作游宮于成阳”笔者认为无论是说尧曾经到成阳巡视或说是“出游”,还是说在成阳建宫殿,“成阳”也好,“陶”也罢,都不能直接证明那里就是尧称帝之前的封地“陶”,因为这只是一种推断而已。

 

至于“唐地”之所在,争议就多了:

一是河北顺平与唐县地区,作为唐尧部族的最早栖息地和古唐国在学界似乎已成定论,但也无直接证据说明那里就是尧称帝之前的封地“唐地”。

二是所谓“唐尧建唐国初都太原”之说,千百年来在太原一直有丰富的口碑传说,当地的志书、碑石多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中引《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都城记》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朱熹的《诗集传》也称唐城是帝尧所筑,唐城地处太原晋阳一带。但即使这些这些记载可信,也不能证明太原就是尧称帝之前的封地“唐地”。

三是今山西翼城县、浮山县、尧都区和安泽县范围内有诸多以“唐”命名的历史地名存在。特别是刘合心先生早在数年前就有《大唐之源》一文问世,曾经系统地论证了翼城就是尧的封地唐地

 

四、尧称帝前的封地“陶”与“唐”都在平阳

关于唐尧称帝前之封地“”与“”的问题,笔者近年来一直被一个疑问所困惑:为何会先封其“陶”而又后封其“唐”?其中必有缘故,也许破解这一疑点正是回答“”与“”在何处之关键所在。

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帝喾时期因海浸与洪水的影响,可以说在今太行以东与黄河中游地区,其生态环境之恶劣已不适合各部族聚落的生存,举族西迁去寻找新的领地是很自然的事。

从考古文化之层面来看,陶寺遗址年代的上限超出了距今4300年甚至可到距今4450年。这与东部地区各部族聚落西迁的历史背景相吻合。

如此,帝喾之所以先封尧与“陶地——陶寺”之说就有了合理性与可能性,之后又因其在陶寺建设都城之需,再封尧于临近的“唐地——翼城”就在情理之中了。联想到《括地志》中“尧裔子所封”之记载,其“根源就非常清楚了:翼城既是尧即位前的封地,也就是古唐国的创始地”(刘合心《大唐之源》)。

回过头来再说河北的“唐地——唐县”,若说是唐尧部落庆都较早时期的栖息地尚可,又何以再能成为“尧的封地”?至于山东的“陶地——定陶”,在尧联合羿东夷平叛时乃属其他部族所居,又何以能称其是尧的封地“陶”?

 

此外,对于尧陵之地望所在学界也出现了争议,此争议甚至可上溯到清乾隆年间或更早时期(刘合心:《从乾隆朝的“尧陵案”说起》),加之陶寺遗址五座大墓的主人是谁也尚未有解,看来多处的“尧陵之谜”也有待破解。

再者,对于国号称“陶唐氏”的帝尧,是一代,还是数代,也是一个待破解之谜。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社科院陶寺考古队近四十年的陶寺遗址考古,已经把典籍记载和所谓传说的“尧都平阳”变成了辉煌的信史,这无疑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同时也为史学界破解各种与尧相关的历史之谜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坐标基点。

 

 

相关链接1

从史书记载可以得知,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因之亦称唐尧。所以取这么个名号,是因为他先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关于这两次分封,前人曾推断陶为山东,唐在河北。可是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发掘出了古城址、古墓葬、古观象台等,有力地说明了这便是尧舜禹时期的文化特征。陶寺遗址应是尧都古城无疑,它为前人无据的推断找到了实据,同时也说明在上古交通十分不便的时代,帝尧的封地在山东在河北的说法的确值得商榷了。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有着充分的论据。一是史料密集。如果说,前述《翼城县志》为翼城人所记,难以为据的话,那么,《汉书.地理志下》的记述就不能不信了,其中写道:“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唐初《括地志》也明确记载:“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新近我读到一本《古族新考》,作者余太山先生依据考证明确认定:唐地“则当在翼城”。二是遗存传说颇多。前面已提到,引起我注目的是翼城有众多的与唐有关的村落,而且这些村落的名字都有来历传说,这里有尧王巡访的传说,有尧王神泉的传说,还有尧王砂锅的传说,这些传说无不和唐尧有着密切的联系。倘若这些还不足为凭的话,那就必须借助另一个方面了,那就是考古实证。

19915月,山西省考古队在翼城县隆化镇发现了枣园文化遗址。依据这个遗址出土的陶器群特征,专家们认定这里的活动年限大致为公元前4400年前后。这实在是个有趣的发现,说其有趣是因为它让人想到陶寺遗址。从时间上看,枣园遗址的时期约早于陶寺遗址2000年。这便说明,在陶寺文化之前,翼城就生息、繁衍着人类的先祖,正好为尧“十有五封唐为唐侯,合翼与浮山南为国”提供了考古支持。也就是说,尧当初封为唐侯,不是在遥远的河北,而是在与陶寺近侧的翼城了。翼城就是古唐国,尧之所以称为唐尧或陶唐氏,概源于此。

现在再回想《括地志》中“尧裔子所封”的记载,根源就非常清楚了:翼城既是尧即位前的封地,也就是古唐国的创始地,帝尧去世后,继位的帝舜不忘他的功业,就将他的儿子封回了唐国旧地。这是多么合乎情理的事情啊!世事沧桑,岁月变易,这里经历了千秋万代的变化,但那个唐字始终没有被遗忘,于是就有了现今那些以唐相称的村庄:唐城、南唐、北唐……

                                              ———节选自(刘合心:《大唐之源》)

 

 

  相关连接2

关于唐尧联合羿征伐东夷平定叛乱,王大有先生曾有详细的描述,其平叛经过大致如次:

尧侯、陈丰氏唐县灵山祭祖,在安国与皋陶部会合,率师众于饶阳告天后大军即南下,与尧子丹朱在柏乡、隆尧尧城会合,唐军四部便开赴对东夷齿战的前线,至山东德州三唐与后羿会合,编为唐军.

羿联军一分为三:其一由,向东政击居于的大风氏、风夷、风伯; 取胜再向东攻击九户、辛寨的九赢,再向东进入凿齿民居邑中心青城、高青,击败凿高青氏、九尾青狐氏 ,击败居于邹平的蚩尤裔民修蛇氏,于淄博击败 木号 ; 丹朱唐军驻名“广播扬广大饶阳之威),其南建(朱台) ;军又广饶南下, 驻军尧沟, 进而攻居于寿光的凿齿民。益都伯益归唐。其二由尧统率.驻军高唐.向东政击居于房寺的房(方夷)晏城与桑梓店的风夷乌夷, 及防风氏, 南逃亡。其三由羿与陈, 向西南攻击居于清河临清、威县的威姓少昊清阳氏裔族. 驻军北馆陶, 又与高唐驻军合击清水、斗虎屯、清平的少昊白虎裔。

取胜后,东、西两路高唐会合,向南推,在博、于集打破夸(博父 )留居东夷的子; 朝城、阳谷(朝阳谷)击败少昊九黎天吴虎夷;又南张秋、台、黑虎庙,与为蚩尤守陵的邹屠氏黑虎部夷激战,邹屠氏仁厚,向南退至自县。 尧军即在济水(今黄河) 北岸追击向西南逃亡的天吴军,至清丰、清河头, 途经观城时扫荡(上草下佳)氏,在方里(方夷邑 )、恼里(九婴凶)黄陵(黄裔邑)、封丘(封豨邑),与陈丰氏(陈留、留光是其邑)先祖裔族合击防风氏、封稀民、九婴氏 明、荷泽、巨野战争最激,尧羿联军在这里擒获封豨氏方夷酋长,斩杀九婴酋长,时修蛇部邹屠氏也受到诛连。 台前(寿张)、梁山东平、须城、汶上、兖州、邹县、澤山、藤县、邹坞利国(黎国)、铜山、宿县住邹屠氏、 宿沙氏、宿 , 们与丰县(微山湖西)的陈丰氏,都属于帝喾氏的姻亲族,同时又是九婴、封稀氏的同祖支裔族。

尧羿联军诛杀封稀九婴引起他们反对,尧以他们为帝摯的盟国, 一并加以征剿。丰氏支持尧羿,对畎夷瓠氏、邹屠氏封豨氏、九婴氏、大凤氏等凿齿民作战,炎夷联盟真正决裂,。畎夷邹屠氏不忍同族相残,同亲相煎,举族南迁,向安徽、江苏寻找先前已避居到洪泽湖、高邮湖、杨州、泰州的先裔族去了。于是离开微山,在宿羊山集,别凿齿民的发祥地之一邳城, 邳县、古邳,宿迁,转高邮湖,去寻大邹去了,在那里邹屠氏蚩尤裔民建立了己的乐国一安丰(西射阳安丰、大邹北安丰、富安安丰),有自己的灵台中一大丰()

尧借羿力,驱逐了帝摯的母系亲族,击杀了他的属族,,剪除可与他抗争的东夷酋长长老,大获全胜,于是在主战场荷泽与単县之间的两个地方,命名为“定陶”和“成武”——成于武,平定于陶, 同样,在德州之南、清河与临清之东、临邑与齐河桑梓店晏城之西、茬平之北, 缴获大风氏风伯的战场上,命名“高唐”和“武城 ”。

 

尧在山东半島和豫北、冀南的決性胜利,把唐尧周边的骚乱平定下来,与他争雄的氏族,住在太行山南麓的各氏族.为保住自己的领地, 皆归顺尧。

尧称帝之后 ,封后羿为射,总理兵权,命羿在东夷龙山文化居民向良渚文化区逃亡时.尾随其后,进行驱逐追剿,造成继6513年蚩尤兵败败后及 5300-5100年间洪水灾难后的第三次从山东苏北的南大逃亡。

是羿追至洪澤湖、高邮湖之东融天山 与凿齿民又战,凿齿民战败,降服,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称:“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 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融天山京),羿持弓矢,凿齿持盾, 一曰戈.(大荒南经)又记:“大荒之中有山,名目融天,南入焉。有人曰凿齿,羿杀之”杀凿齿地名“射阳”其河名“射阳河”。

羿又于太湖洞庭山东巴城杀修蛇部。于是夷越民族皆归顺(不服者前福建、广东.转人台湾島)

                                            ————节选自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