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远古文明史梳理——读李侃良先生《中华探源》随笔

(2017-01-07 23:45:34)
分类: 中华文明
中华远古文明史梳理
——读李侃良先生《中华探源》随笔
          蔺长旺
(注:本文所附图片下载后可放大阅读。) 
一、典籍关于中华之源的记载:
1、《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菓蓏蜯蛤,腥矂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2、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树名遂木,屈盘万顷。有鸟类鸮,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其枝以钻火,号燧人”。
3、《路史.前纪三》亦云:“巨灵氏出于汾脽”,并言其“能造山川,出江河”。
4、《水经注》载:“中条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盪足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
5、《拾遗记》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 列子. 黄帝篇》云:“ 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 自然而已; 其民无嗜好, 自然而已。”
6、《太平御览》云:“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7、《淮南子. 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熞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黒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8、《说文》注:“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义》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二、来自科学考古的信史:
   第四纪(距今250万年~今)曾发生多次冰川活动,最终地壳与动植物等已具有现今之状,猿类被迫离开山林开始向人类进化。
在距今大约2—1万年进入第四纪冰川中最寒冷时期,覆盖地球三分之一之冰川厚度可达千米左右,海平面下降达百米之多。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气候骤然变暖,冰川急剧消融,滔天洪水回归大海,厚达千百米的冰层松动后所形成的巨大而可怕的冰川运动居髙临下,摧枯拉朽、排山倒海,冲向地面,造就了地球上无限奇妙的险谷奇峰。
另在距今万余年前,地球板块运动引发巨震,华山与中条山之间的地震断裂带上终于出现了一条大裂沟,导致内陆湖水奔涌下泻,形成肥沃的渭河与汾河冲积平原,史称其为“华胥之州”。这就是“巨灵擘山导河”这一古老神话所传递的母亲河——黄河沧桑巨变的远古历史!
三、中华民族赖以诞生的摇篮:
距今180万年的西候度人,因冰川运动而走出山林来到内陆湖畔的西侯度开始进化繁衍。之后,从距今110万年——70万年的蓝田人到距今65万——50万年的陈家沟人,从距今50万——5万年的洛南人到距今20万年的大荔人,从距今10万年的丁村人到距今5——3万年的禹门口人,从距今2.3——1.6万年的下川人到距今1.3万年的薛关人,再到距今2万——1万年的人祖山柿子滩人,成为了整个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主体。其长达180万年的发展轨迹沿着当初的渭、洛、汾水内陆湖自然的形成了一个近似圆周状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里,留下了有巢氏、燧人氏的足迹,留下了“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的记忆,留下了“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传奇,原来这里就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母系女娲华胥氏族的诞生圣地!
发生在距今约1万年的地震断裂,将本一山当河的中条华岳一分为二,造就了渭河与汾河冲积平原,自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距今大约7000年到4000年间,亦即三代之前的五帝时期,黄河又成功创造出了她新的中下游伊洛盆地与黄淮海冲积平原,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摇篮向东又渐次延伸,扩展了黄河流域人类活动的空间。

人们将万年前的山河巨变,作为中华民族“巨灵擘山导河”的集体记忆,把华山峰巅直指苍穹的天然巨石手掌,作为中华民族“构木为巢、钻木取火”、自强不息、创造世界、创造历史的印记,不但回答了伟大诗人屈原“阴阳三合何本何化”的天问之题,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中华“万岁”!
有人说:“史前考古离开神话传说,挖出的就是一堆无主的遗物;神话传说离开史前考古,就无法摆脱荒诞不经的指责”。此言虽则尖刻,但却点出了问题的要害。
   李侃良先生《中华探源》一书,借助于“双重证据法”,将典籍记载、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进行对接,寻觅神话传说与考古“实物”的契合点,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对“盘古开天辟地”、“巨灵劈山导河”、“女娲抟泥造人、炼石补天” 、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等诸多由上古流传下来的动人而宏大的神话传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破解,为读者描述了符合逻辑的关于中华民族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

   位于中条与华岳结合部的山西风陵渡附近,有一个距今180万年的西侯度古猿人遗址,比我们历史教课书上最早的云南元谋人遗址还要早10万年。在中国最早从猿到人为数有限的位于桑干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里5个原点性古猿人遗址中, 其它遗址所衍生的后期遗址廖若晨星,只有它 “后继有人”,且“子孙满堂”,成为中华人之初与发展的主体。在它身后的百余万年来, 这一围绕华岳中条地区的考古发现有:山西匼河人与蓝田猿人遗址(距今110—70万年),蓝田陈家窝猿人遗址(距今65—50万年),洛南猿人遗址(距今50—5万年),大荔人遗址(距今20万年),山西丁村人遗址(距今10—2.6万年),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群(距今2.4—1万年),柿子滩遗址(距今2-1万年)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了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众多遗址更是数以千计,居全国之冠,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与旧石器时代在纵横向上无缝对接,使得文明的脉络万年绵延而从未中断。如此,可以说这里(当今晋陕豫金三角结合部)就是中华文明孕育成长的源头;如此,若言中华“万岁”恐也并不为过。

   《中华探源》告诉读者,中华民族之发展谱系乃为“同源一体”,而非无源无根的“多元一体”,所谓“满天星斗“的“多元一体”论,忽视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自“巨灵劈山导河”始至今长达万年在时空坐标里纵向传承横向融合发展的历史事实,若言“多元一体”恐有草率与形而上学之嫌,而言中华民族的历史只有三千多年、“最早中国始于夏代二里头”恐有失公允。笔者赞成李侃良先生的学术论点,先将部分不成熟的学习心得以图解形式展示,与诸君分享,尚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注:《中华探源》在线阅读地址:尧文化网 ( http://www.yaowenhua.com.cn/111.htm )
                                         
参考文献: 李侃良《中华探源》三秦出版社 2015

http://s8/mw690/001ZtwxBzy77Oa7uJHF87&690

http://s7/mw690/001ZtwxBzy77Oa84cse26&690

http://s12/mw690/001ZtwxBzy77Oa8zEUz7b&690

http://s2/mw690/001ZtwxBzy77Oa98dbj01&690

http://s4/mw690/001ZtwxBzy77Oa9TUP1d3&690

http://s7/mw690/001ZtwxBzy77OaarRTEd6&690

http://s16/mw690/001ZtwxBzy77OaaWqV9cf&690

http://s1/mw690/001ZtwxBzy77OabtlmM60&690

http://s2/mw690/001ZtwxBzy77OabZkAha1&690

http://s5/mw690/001ZtwxBzy77OacyqnWa4&690

http://s12/mw690/001ZtwxBzy77OadbsQX7b&690

http://s2/mw690/001ZtwxBzy77OadMLo5a1&690

http://s8/mw690/001ZtwxBzy77OaezMVN47&690

http://s8/mw690/001ZtwxBzy77OafCnFZ07&690

http://s11/mw690/001ZtwxBzy77Oagnro64a&690

http://s8/mw690/001ZtwxBzy77Oahzt0X67&690

http://s6/mw690/001ZtwxBzy77OaiqZQpb5&690

http://s6/mw690/001ZtwxBzy77Oaj9ubHf5&690

http://s14/mw690/001ZtwxBzy77OajSkoJ8d&690

http://s9/mw690/001ZtwxBzy77OakYN4sf8&690
http://s1/mw690/001ZtwxBzy77Oapwzle00&690

http://s5/mw690/001ZtwxBzy77OaqkNQo34&690

http://s7/mw690/001ZtwxBzy77OaqZPgi36&690

http://s7/mw690/001ZtwxBzy77OarIMo6a6&690

http://s11/mw690/001ZtwxBzy77OasFVai9a&690

http://s4/mw690/001ZtwxBzy77OatFnFxb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