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儒家论人性

(2016-05-27 09:21:20)
标签:

孔子儒家论人性

望奎

开原

微微公益

赵东威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程昌明译注《论语·里仁》33页)
  这是孔子儒家关于人性财富观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孔子把富与贵,理解为是人之所欲。即是说,富裕与高贵,是人的欲望和本能。这里的人应是指所有的人,包括富有者和贫穷者,地位显赫的高贵者与地位低下的劳动者。
  求富求贵,乃人之本性所为。人出生后一岁开始,就具有利己性。我家所在的小区大约有20多名1—3岁的孩子,我曾经仔细观察过这些孩童。父母或爷爷奶奶给他们的孩子买了糖果食品或玩具,旁边有其他孩子伸手向拿着糖果食品的孩子要,几乎都是不愿给,即使大人再三叫把糖果食品分给伸手要的孩子,大多是不给或勉强给一点。这个现象恐怕随处可见。这足以说明人和动物一样,先天就具有私己之本性,只有到了后天经过为善之教育培养,才逐渐形成善的观念,产生善的行为。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188页)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先哲对人性的论述。这里,孔子言人之性相近,其意义在于警示人须慎习,即后天谨慎习读,接受圣贤之教化,非因言行善而发,故不必直断人性就是善的。
  关于“性”字,最早始见于《商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此恒有相近之义。相近,近于善也;相远,远于善也。故孔子曾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而幸而免。”(《论语·雍也》61页)罔:不直、欺骗,此指不正直的人。人出生后可能有直者、善者;亦可能有不直者不善者。直者近善也,不直者远善也。
  古人云:“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古人又云:“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性情质朴之能至也。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程树德撰《论语集释》1167页中华书局2008年2月)
  下面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实性篇中所述,其内容大概是说:人之本性好比禾与米,但不能把禾说成米,人之性虽可能为善,却不能把性说成善。善成于外,非人之本性之于内矣。所以,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却不得见之矣。从孔子之言,以为善难当甚,名性者,中名之性。犹禾待米,茧待丝,卵待雏,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也即是说,人性成为善,必须经过教训,教诲之所然也。犹如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性者,是人先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假若人无质,王教无对象,亦不可能感化人成为善人。即无王教,则质朴不能善矣。
  【唐以前古注】皇疏:“人之秉以生也。习者谓生后百仪常所行习之事也。人俱秉天地之气以生,虽复厚薄有殊,而同是秉气,故曰相近也。”也即是说,人出生之时的秉性是没有多大区别的,秉气是相同的。所以,人出生之时的性是相近的。随着年龄增长,若与善友相交,则可能为善;若与恶人相交,则可能为恶。此时,善恶即殊,性即相远矣。
  孔子教诲弟子门徒要善于交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182页)
  这里孔子教诲弟子要慎交朋友,交那些直爽的人,诚实宽宏大量的人,见多识广的人。这些人大都是善者。切勿与那些虚伪之人,谄媚之人,花言巧语之人交往,否则定会受骗上当的。孔子这个经典的论述,对后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正如老人们告诫后生们所言:跟好学好也,跟歹学歹也。这正是青少年朋友们慎习之要也,经过后天教化,远离恶者,亲近善者、仁者。
   企业家们创业创新,肯定要精心选择各种人才,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只有选择那些直者智者、多闻者、知识经验丰富者为友,创业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又告诫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论语·里仁》32页)也即是说,不仁者不可以长久相处的,否则是不会得到快乐的。只有与仁者相处,才能得到安稳,与知(智)者相处,才能得到益处。
  上述孔子之论述,大概都是讲人性之形成,从性相近也,到习相远也。
  孔子儒家的《中庸》在论述何谓人性时,第一章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国轩等译《四书·中庸》118页中华书局 2008年1月)
  这里讲的天命,大概是指人之父母先天赋予子女之秉性,子女遵循人的秉性,经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从这里亦可理解人性之形成,离不开家庭父母和后天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感化。如前文所述的那样,人出生时的气秉是相近的,无善无恶之差别,只是到了后天,习性逐渐相远也。
  《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同上书128页)
  做人诚实,就会明白道理,这大概是人的天性,这个看来是很难做到的。只有经过后天的教育,而后才能明白道理,才能做到真诚。真诚离不开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育培养。一个人真诚,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是真诚。
  儒家第三代传人荀子把人性说成恶,即人性恶之说;而孟子把人性说成善,即性善之说。孔子把求富求贵说成是人性之所欲,是否可以理解为人性大都是利己的,都是想求富求贵的。至于如何求得富贵,孔子有诸多精辟的论述,后文将有阐述。
  关于人的本性,古今中外的许多社会学者都有诸多精彩的论述。
  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人性大致有性善和性恶之说。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188页)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应是相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教育的差异,从而导致人的性情的改变。孔子对人性的分析应是真实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而求富求贵,是人之所欲,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人都具有利己之私欲?利己是人的本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的强大动力。宋儒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之谬说,显然是与孔子儒家之思想相悖逆的。
  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在论述人之本性时有“四端”之说。即人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之“四端”说,是儒家性善论的代表。这个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曰:“由此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接着,孟子又进一步分析“四心”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孟子把人的“四心”定义为“四端”,端即首也,开端即开始。(《四书·孟子》170页)
  孟子把人的“四端”,比喻为人之四体。一个人如果无“四端”,就是无四体,人无四体不成其人也。孟子“四端”思想,是儒家性善论的代表。即是说,人性是善的,不是恶的。人假如没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就非人也,不成为其人了。人若无仁,无智,无礼,无义,就容易为他人所欺骗和蒙蔽。所以,孔子强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既是孟子承继孔子仁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四端”思想,充分说明孟子主张人性善的理论,表现出孟子对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即是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丧失婴儿时期之天真纯朴的。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及师长导师长期教化的结果,使得婴儿健康成长,从而保持婴儿时的纯真天性。
  孔孟关于人性的思想,体现在儒家孝文化上。孔子儒家强调:孝乃仁之本也。孝的根本是仁,而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要求。在孔子儒家看来,孝是人的血缘亲情所决定的,是任何力量所无法代替的,无法割断的。孔子为何提出子女要为去世的父母守孝三年?就是孩子从出生后,三年才能免于父母之怀。孝亲是人性所决定,这大概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先哲们的共识,后文将有论述。
  孝文化似乎是一种利己文化。人皆有父母,对父母之孝,对昆弟之情,皆由于血缘亲情所致。人性决定本能,决定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日前,湖北荆州一年轻母亲在履带电梯翻板失灵的一刹那,把自己的孩子托起递给他人,而自己却被电梯吞噬而失去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是人性的伟大体现吧!当然,社会上也有许许多多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后文亦将有专题论述。
  仔细研读《孟子》七篇中,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述似乎发现这位亚圣思想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譬如,《孟子》开篇写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指责梁惠王贪利,“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一国之君,如此看重利,这正说明人性相近,又习相远矣。孟子强调人有“四端”之心,否则非人也。
  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的对话,都体现他也非常重视后天的教化与培养。人需养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浩然之气”的养成一定要有所作为,而不要中止。说明孟子虽然讲人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但后天的教育对养成浩然之气也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第三代传人荀子,比孔子小一百多岁,生活在战国末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长寿,他约生于公元前336年,活了九十八岁。
  荀子是李斯、韩非的老师。我国的国学大师梁启超、郭沫若等人对荀子都曾做过专门研究。
  荀子思想非常丰富,论述涉及国家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对人性论的论述在先秦儒家中可谓独出心裁,独树一帜。他主张人性本恶,他直言不讳地宣扬“性恶论”。
  郭沫若先生曾经指出:“我们来探索他的人性论。在这一方面他主张人性恶,这是他一项最有特色的学说。”郭老说:“性究竟是什么呢?——‘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郭老认为:性“这种天生就的底子,他认为是坏的东西;人之所以能成为好人,全靠后天的努力——人为,就是他所说的‘伪’”。
  “性也者吾不能为也,然而可教化也。”(荀子语)郭老指出:“在荀子看来,人生下来是平等的,一律都是‘小人’。只是靠着后天的积蓄,然后才有圣贤君子,才有一些贫富贵贱等级的出现。”这里,郭老赞成人的先天性是相近的,只是后天才出现分化,习相远矣。那些成为圣人的人,靠后天积蓄学习感化,才能成为圣贤之人。而有些人积蓄的是耕种,便成为农夫。这大概是荀子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吧。
  我国著名的现代哲学大师牟宗三先生对荀子曾经做过论述。牟老指出:“荀子其论人之性完全从自然之心理现象而言。从好利、嫉恶、耳目之欲方面言,则性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之心理现象,即人欲之私也。从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方面言,则性是生物生理之本能。”这里,牟老分析荀子“自人欲之私欲生物生理而言性,即等于自人之动物性而言性。”荀子认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人出生落地时之性应与动物性无大区别的,这是一切动物的本能。所以孟子又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有学者认为:荀子没有把天与性联系起来。天地生万物是天地之自然本性,无善恶可言。“人生而有欲,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生来好利、疾恶、淫乱。所以说人性是恶的。“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之情所不免也。”綦:青黑色,极 ,很。
  人如何弃恶从善?荀子认为:“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只要人们放弃恶之本性,经过修炼,达到完善之地步。(梁启超。郭沫若等著《荀子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3月)
  墨子主张兼爱。墨子:名翟,姓墨氏,鲁国藤县人。出身贫苦,自称“北方之鄙人”。大约生于前469—前384年。墨子的活动主要在战国初年。
  墨子为人“不奢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此系《庄子·天下篇》对墨子的评价。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也在所不惜”(《孟子·尽心上》)。
  墨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与儒家有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对人才的重视,墨子提出“尚贤”思想,人才“三本”,高爵位、高俸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职责明确,赏罚分明。
  关于人性的思想,墨子也有独特的见解。墨子最著名的理论——兼爱,倡导爱他如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思想与佛教“普度众生”是非常相近的。
  墨子认为兼爱是自爱的前提。他认为孝子之亲必先爱人之亲,让他人以报爱利己之亲。这种思想与孔孟之孝道是有区别的。他违背了血缘亲情和人爱的伦理顺序,弟子入则孝,这个“入”字是指回到自己的家里先见父母双亲,不可能先跑到他人家里去孝他人父母,再回到自家行孝自己的父母。
  墨子的兼爱学说是建立在“天志”“明鬼”基础上的。墨子说:“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贼也。”“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天之于人,兼而爱之,兼而利之。”天爱众生,人人平等,和谐相处。
  任何人都不能损人利己,伤害别人。
  这只是墨子的美好愿望,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似乎相一致,但是二千多年来的社会发展,诸多先哲对人性的研究认为:人性之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生之初,无善恶之分,只是到后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习性相远了。从而人们品行有善者,有诚实者,有奉献者;有佞者,有恶者,有掠夺财富者。
  还是孔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理论比较符合实际。梁启超先生说:“儒者常以仁义并称,墨者常以爱利并称。”仁与爱,本来无有差别,但如何做到仁和爱,仔细研究是有区别的。孔子儒家提倡仁义,是爱有差等的,以义为原则的;先修身,再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孔子儒家提倡孝,也是先孝敬自己父母,爱自己昆弟,然后才爱朋友。孔子儒家文化是先己,再泛爱众而亲仁。
  墨子讲爱,爱他人利他人至上,这虽然难以实现,但他是从实用、实利出发的。墨子讲爱,不是空谈,与民众从实际利益相联系。这种爱他人利他人的思想,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应有一定的启发。所以,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必须完整,要“爱利万民”,“爱利国”,“兼而爱之”,必须“从而利之”。这种“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如何解决财富分配不公,应是有指导意义的。后文将继续研究财富分配的有关问题。摘自《论语》货殖思想与企业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