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新安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挪威女教师
(2018-12-30 10:07:37)
标签:
中国孤儿院教育女教师 |
分类: 喜园 |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爷爷乔秋远在河南省开封一所小学任教。朋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挪威姑娘在豫西新安县开办一所孤儿院,教孤儿院里那些孩子念书。这位姑娘秉承主之大爱,依靠自己的信仰、信念和毅力,新安抚养孤儿、任教几十年。她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乃至整个生命献给中国,将主的大爱洒向人间,洒向穷乡僻壤之地,洒向那些贫弱的孩子的心间。
下面我将爷爷讲述这位挪威姑娘故事的家信完整摘录。
这次教厅督学朋友张君察学回来,告诉我一个故事。在新安有一个教会所设的孤儿院,里面的主持是一个欧洲挪威国的老女教师,她到中国几十年了,来时陇海路还没有修成,在新安落下脚就开始办孤儿院,一直到现在还努力着她的事业。院内所养成的孤儿,好多都到大学毕业,做了很大的事情,而她自己还是一个没有出嫁的处女。张君拜访她,和她谈起数十年前来中国的初意。她说,从前她有个伯父,略有些家产,老年得了个小孩,又不幸夭折,她伯父很伤心,精神不得安慰,以为只有听命上帝。从来伯父就很宠爱她。当时她也不过二十多岁,还没有丈夫,也没有结婚。从前,她伯父到过中国,来做过生意,觉得中国人很可爱。于是,有一天就对她说:侄女啊,我爱我那已亡的儿子,我也可怜中国那些穷困的孩子,现在我给你些钱,你去中国救救那些可怜的孩子吧,这样我的精神也有了安慰,也算对得起上帝。于是,她伯父把钱和已亡小弟弟的照片给她,她带着往中国来。半路上遇到商人和传教的,问她到中国干什么?她就把这意思告诉他们,于是,有些传教士和商人又帮助她些钱,她就来到中国新安办孤儿院,一直到现在。张君去拜访她时,在她的办公室里还挂着她以前带来的伯父给她那一张小弟弟的相片。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西洋人的宗教精神是多么高尚。她的伯父因为儿子亡了,就把精神寄托在别国的孩子们身上,这个女教师竟然牺牲了她一生的幸福,来为这个事业。这种精神也真是可佩服的。他们一切都信仰上帝。那个女教师就对张君说:中国人总不信宗教,但是中国人信命运,因为无可奈何,归之于命运也就心安了。
按:陇海线自洛阳西向观音堂段,1915年建成通车。故事讲这个挪威姑娘在铁路没有建成就来到新安,那么她至少是在1915年来的。讲故事的时间是1937年,她在新安已经22年了。
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女性,不知道她后来如何?当时抗战已经爆发,她是否回国?还是继续留在新安?